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2预示着许多重大变动。如果我的生命只到2012,那么原定的人生计划还有什么意义?保险费还要继续缴吗?我还需要存退休金吗?我宝贵的时间应该拿来旅行还是拿来工作赚钱?如果2012什么事也没发生,地球依旧如常地运行,没有比较好,也没有比较差,那么我停了保险、停了工作,到2012之后该怎么办?这些也许只是妄言,但不妨碍您读一读这本书。  相似文献   

2.
陈瑞娟 《声屏世界》2009,(11):44-45
纪录片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点滴纪录,提取有代表性的零碎片段,经过加工后,使原本松散而毫无逻辑性的材料变成了能够被理解的并能给人以关于生活、生命、人生感悟的意识形态载体。那么,纪录片的这些意义是怎样生成的呢?我们又是如何从纪录片中得到这些信息的呢?  相似文献   

3.
生活需要经营。因为人生是一次难得的创造和发展旅程.没有用心生活.就不会真正看到路过的风景。善于生活就在于在热爱生活的基础上用心生活.不追求奢侈.不羡慕功名。不贪图享受。不留恋品牌。只要真诚的生命有真实的存在.真挚的感情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真理的光辉闪耀在我们生命的天空.那就是无憾的人生.  相似文献   

4.
野原新之助之父仪井臼人离开人世已经两个月了,不过他留下的那个小鬼形象调皮而不朽。为了纪念那位日本漫画家,前不久的办公室里总是有人模仿那样的声音和同事打招呼:“小姐,你爱吃青椒么?”甲流的到来让这种搭讪方式重新具有意义,只要台词稍微改一改:“小姐,你爱吃大蒜么?”  相似文献   

5.
朴素的情致     
在自然界中,即便是一块人们看来再丑陋不过的石头,无论它色泽多么的灰黯,无论它表面风化出多少的裂痕,它也一样拥有大自然赋予它接受阳光、空气、水等等一切的权利,也拥有大自然赋予它的存在意义,还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与气质。从这点看,它难道就比和田羊脂下等么,就缺失了美的内涵与精神么?  相似文献   

6.
《新闻世界》2008,(5):47-47
很多入认为年轻时拼命赚钱,年老时再好好享受人生是天经地义的事。越来越多的事例表明.年轻时忽略健康,长期透支身体的人,多半来不及活到年老的日子就已经英年早逝了。而那些幸运活到了退休的人也多半因为体力长期过度的消耗.而落了一身的病。如果拼命赚钱的结果就是换来在病榻上度过余生,那么就算坐拥金山,还有什么价值呢?  相似文献   

7.
读书出新闻     
何宪全 《新闻传播》2009,(12):117-117
我们都知道“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那么是不是我们就可以只是关注客观事实去发掘新闻,而不去关注新闻所蕴涵的人文内涵呢?没有人文内涵的新闻对社会的进步又能起到多少启示作用呢?笔者认为,要使新闻价值不止是提供信息那么简单,就需要编辑除了学好专业知识.还应该花更多精力去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学习其他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到新闻实践中去刻苦磨炼.从而建构自己完整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8.
崔建恒 《大观周刊》2011,(16):218-218
人最宝贵的是什么?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却只有一次,这是路人皆知的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然而.就是因为这道理虽然简单,每年却有成千上万人无法真正理解它.从而丧失了最宝贵的生命。这其中也不乏我们的老师和学生。生命只有一次,  相似文献   

9.
人每天吃饭,而且一日三次.为的什么呢?答曰:填饱肚子。填肚子为的什么?曰延续生命。延续生命为的什么?为了做成些有益于人群的事情,以实现人生的价值。实现人生的价值意义何在?曰:人只活一次,应当不枉此生。问到这里,大致可以说,找到吃饭的终极目标了。  相似文献   

10.
新闻是什么?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然而老话说,熟知非真知。以为自己很清楚的事情,其实未必就一定是那么回事。我们每天都习惯性地看新闻,但是否认真想过什么才是真正的新闻?我们能那么肯定地说在新闻媒体上天天播放的就是新闻么?如果不全是,那么那些我们认为不叫新闻的东西又该叫什么呢? 作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起码应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新”,一是“事实”。如果只“新”,而没有成形儿的“事实”,那么不能称其为“新闻”。与之紧密相关的,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说话”、“开会”能不能算构成新…  相似文献   

11.
编辑工作与广大读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读者代表了给出版社以生命和活力的市场。社会发展到了21世纪的今天.读者对书籍的实际需要已经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以读者为本,正确把握读者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也就等于把握了目前图书市场的客观需求。因此,树立与践行读者为本的编辑意识,已成为今天出版界的共识。那么.如何树立与践行读者为本的编辑意识呢?  相似文献   

12.
正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若他们走进不了你内心,就只会把你生命搅扰得拥挤不堪。孤单,并非身边没有朋友,只是心里无人作伴。都市里遍地是热闹而孤寂的灵魂,来来往往的行人,不过是命中的游客,越热闹越冷清。生命无需过多陪衬,需要的仅是一种陪伴。生活不要安排得太满,人生不要设计得太挤。不管做什么,都要给自己留点空间,好让自己可以从容转身。人生,可以痛苦,更要懂得追求快乐。一辈子,只求有一道令自己流连忘返,不离不弃的风景就已足够。每一颗心,都有一份无法替代的情愫和某一道风景永远关联着。人生,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何必用这一颗不平的心看待人和事,作贱了自己,辜负了岁月。人生的幸福,一半要争,一半要随。争,不是与他人,而是与困苦。没有唾手可得的幸福,发愤图强,主动争取才能一步步接近幸福。随,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知止而后安。  相似文献   

13.
生命之尊,理想之梦,这是杰出人生的共有的元素。这是天才的基石,事业的支柱,它将人生演绎得分外灿烂。在滚滚红尘中,谁的人生光华四射?谁的历程传世惊奇?又是谁,将其人生之路走入了歧途?  相似文献   

14.
凭江遐思     
陈响平 《湖北档案》2005,(10):32-32
人们珍惜每一班远行的机会.而越是靠近的景致.往往去得最少。面对名山大川,人们往往趋之若鹜.而对近在咫足的景观.总想着有的是机会,并不那么刻意去,因此许多地方,即使就在自己生活的城市.却一直被冷落着。比如长江,虽然穿插在我们这个城市.我的居住地离她不过十几分钟的路程,但我却很少走近她。即使因过路需要走近她也没有细细地打量过她。  相似文献   

15.
外在环境很复杂,容易让人迷失犯错。那么我们怎样判断善呢?做一件事,是善还是恶,标准何在?这是儒家的大问题。儒家有三个原则,第一是人性向善,第二是择善固执;第三是止于至善。人生下来就有人性,只要真诚,就有力量由内而发,自己设法行善,就算老师不教,照样可能按良心的要求来做,这是第一步;  相似文献   

16.
在书稿中(尤其是社科类的)经常有涉及国家主权或比较敏感的历史内容,其在表述时的选词用字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编辑在书稿加工时加以纠正。笔者感觉大家对港台的表述错误比较注意,“弦儿”绷得比较紧,而对伪满洲国的表述就不那么在意了,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7.
刘冰石 《新闻世界》2010,(5):213-214
新闻可以有生命吗?回答是肯定的!新闻没有生命,就是一堆废纸、一块干柴;而新闻有了生命则像一团明亮跳动的火焰,催人奋起,照亮人生。虽然大自然的规律告诉我们:有生就有死,有盛就有衰,有青春就有苍老,而他采写的新闻作品不会衰老、不会死亡——他30年前写下的"豆腐块",至今读起来仍有着鲜活的生命力。这位让新闻具有生命的人,就是被誉为"长丰县新闻发言人"的长丰县新闻传播中心主任——孔宪昌。  相似文献   

18.
报纸媒介保持生命力和竞争力,需要编辑素质的与时俱进,更好更多地编出精品,满足读者的需要。因此编辑素质是报纸生命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编辑素质提高应从哪些方面入手?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9.
在雁塔区,提起王智德,你总会听到那么一句:“嘿!王智德,就是经常在报纸、电台上发表文章的老王么。”赞美、佩服、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王智德曾是一位有25年教龄的中学教师。在教育界,他虽谈不上硕果累累,却也桃李满枝。就冲他那憨厚的长相和不苟言谈的内向性格,这一辈子当教师是再合适不过了。  相似文献   

20.
医疗保健版向来是高阅读率版面.皆因人的生命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人们希望掌握更多的保健知识.通过日常生活方式防病于未然。那么,健康科普类报道,应该以怎样方式.才能达到最好的科普效果?也许换位思考,会有答案——报刊带给读者的,不应该仅仅是传统的医疗保健信息.而更应该更多地传递正确的健康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