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专家简介:康玉柱,石油地学家和石油勘探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1936年3月生于辽宁北镇市,满族,1960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曾任西北石油局副总工、地矿部塔北联指挥兼专家组组长、西北石油局高咨组长(副厅级)、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负责人,国际地层对比计划294项中国专家组专家、国家储委委员等、现任中国石化及国土资源部科委委员、新疆科协名誉主席,国家科技奖励厅评审委员会成员,中国地质大学和吉林大学等客座教授,石油地质方面多个科技刊物顾问等职。  相似文献   

2.
童晓光,男,1935年生,浙江省嵊州市人,我国著名石油地质和勘探专家,辽河油田勘探开拓者之一和中国跨国油气勘探开发开拓者之一。他曾任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总地质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勘探局副局长、国际勘探开发合作局副局长、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地质师;现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公司高级顾问、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博士生导师、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博士生导师。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似文献   

3.
杨克明,博士,教授级高工,现任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副总经理,成都理工大学和西南石油大学博士生导师。中石化西南油气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专家组组长。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国家储量评审专家,中国石油学会理事,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委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委会委员,四川省石油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等。主持完成了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大型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出版专著7部。培养博士研究生11名。  相似文献   

4.
石油地质实验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已被上百年的勘探史所证实。石油地质实验仪器装备是开展石油地质实验分析的必备工具,是表征石油地质实验室技术能力的标志,是提高和发展石油地质实验技术水平的必要条件。石油地质实验仪器装备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是油气勘探开发的直接保障。因此,石油地质实验是油气勘探开发管理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正把青春献给石油,用一生扎根西北;30余年不懈追求,不畏艰险。他,就是西北大学研究员任战利。任战利,西北大学研究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及三秦人才津贴。西北大学矿产与普查勘探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西北大学含油气盆地研究所副所长、西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地质学  相似文献   

6.
杨辑 《科技创业月刊》2009,22(10):I0001-I0001
罗平亚,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6月生.四川隆昌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原西南石油学院院长.“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井完井技术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四川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并任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3年毕业于四川石油学院(现西南石油大学)石油钻井专业,同年留校任教,  相似文献   

7.
井场录井信息是钻井施工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数据,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井场录井信息传输技术是录井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应用广泛。随着油气勘探开发难度的不断增大,对井场录井信息的定量化、及时性、全面性有了更高要求,井场录井信息传输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井场录井信息传输技术进行了论述,从石油地质专业对井场录井信息传输技术的需求角度出发,分析了国内外井场录井信息传输技术应用现状;结合国内外知名石油公司“一体化、标准化、系统化”的信息化建设理念,阐述了井场录井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能源形势逐渐紧张,油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国家非常重视油气新区新领域新层位的寻找。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的勘探程度低,之前资料显示存在厚度较大的中生代地层,其构造特征和油气前景一直是我国海洋地质、石油地质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寻找东海陆架盆地油气勘探的新领域和新层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实施项目“海洋油气新区调查”中设立了工作项目“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含油气远景调查评价”,  相似文献   

9.
科技攻关在保证我国油气安全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油、天然气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其勘探与开发作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科技部和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此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一直将油气地质理论、勘探开发方法及技术、地面工程应用等方面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创新,列为国家科技攻关的重点内容,并在诸多方面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是面对我国人均资源的不足,为保证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还要下大力气,加强科技攻关,以为保证我国油气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1“九五”科技攻关在我国油气产业发展中取得的成果及“十五”攻关的思路“九五”期…  相似文献   

10.
正在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驱动下,对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力度也不断加大,重大油气发现捷报频传,这在长期从事石油地质、海洋油气地质研究工作的姜正龙看来,是件令人欢欣鼓舞的大好事。"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深水-超深水大型油气田的发现使海上油气前景一片光明。"姜正龙感慨道。心怀大志闯油气难关  相似文献   

11.
<正>“上天难,入地更难”——即便是被誉为“万能科学家”的钱伟长先生,在昔日面对我国油田勘探与开采难题的时候,也曾发出这样的喟叹。毫无疑问,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到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自立自强的“底气”。但油气偏偏又藏在看不见摸不着的地下,地质勘探只能像老中医号脉那样“雾里探花”“隔空点穴”。更为复杂的是,油气勘探的实际地质情况复杂多样,每一次勘探都面临着不同的地质条件,勘探人员只能在前人发现的普遍规律指引下,不断于创新中找到实用的技术与方法,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总结,在总结后再出发。  相似文献   

12.
油气储量是油气藏勘探开发工作的物质基础,储量计算及其评价是油气勘探开发各阶段最核心的目标评价。在油气藏勘探至开发的各个阶段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储量计算,这是贯穿整个油气藏勘探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任务。详细了解和掌握地下油气资源及其分布,是制定合理开发方案,技术决策及投资规模的根本保证。因此,准确的计算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我国国内的油气资源严重不足和原油进口量的逐年增加,使国内面临严重的油气安全问题.因此,开发海外油气资源,实现油气进口多元化,将是今后我国石油公司的战略重点.基于国际油气勘探开发活动与国内相比,具有综合性风险高、投资回收期长等特点,应用蒙特卡罗模型进行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量化勘探风险,指出对我国石油公司乃至其他外国石油公司从事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玉贵,河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理工大学瓦斯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瓦斯预测与治理研究”创新团队成员、煤矿灾害预防与抢险救灾工程研究中心骨干成员,第三届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一届河南省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2000年被聘为河南省重点学科“安全技术与工程”学术带头人,2006年入选河南省“555人才工程”教育系统学术技术带头人。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中国人》2006,(8):F0004-F0004
邱中建 著名石油勘探专家。1933年6月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原藉四川省广安县。1963年毕业于重庆在学地质系石油地质专业。毕业后50年来一直从事全国油气勘探工作,首先在祁连山北麓、鄂尔多斯单原进行野外地质调查,然后在松辽盆地大庆油田进行综合研究,并继续在勃海湾盆地胜利油田、四川盆地四川油气田、我国近海盆地海洋油气田、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油气田等地区进行勘探、生产、研究及组织管理等活动。  相似文献   

16.
石岩,1963年生,辽宁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导师。辽宁省特聘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层面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优秀教师。兼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学术流派研究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学会会长等学术团体职务。系国家973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十五”攻关项目评审专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评审专家。  相似文献   

17.
专家简介:刘喜武,现任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员、地球物理专家、非常规油气地球物理研究室负责人、地震裂缝表征方法基础前瞻研究团队负责人。他在石油勘探与开发行业工作20余年,主要从事油气地质地震分析技术研究,包括构造地震解释、储层地震沉积学、储层预测与流体识别、非常规油气甜点地震预测、岩石物理、地震各向异性处理与反演、  相似文献   

18.
王琴 《内江科技》2013,(2):145+155
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始自1954年,尽管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油气勘探,但是对柴达木盆地的油气地质认识和勘探部署,尤其是盆地东部,还存在着许多空白区以及未知领域。究其原因主要包括:油气勘探程度低和构造复杂以及地质研究不够深入,许多基础地质问题尚不清楚。本文介绍了柴达木盆地东部石油地质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该地区新生界的构造特征与地层分布特征,为下一步准确地预测有利的含油气勘探区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部地区石油资源潜力与开发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西部地区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也赋存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据估算西部地区有石油资源415.9′108t,占全国石油资源的39.33%;西部地区有天然气资源247400′108m3,占全国天然气资源的65.1%。而2000年西部地区的石油产量2805′108t,仅占全国当年石油产量的17.22%,与其资源不相匹配。目前西部地区石油资源平均探明率仅为9.83%;天然气资源平均探明率仅为5.9%,油气资源勘探还有很大潜力。因此,加快西部地区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部分弥补东部地区的石油产量递减,缓解我国石油需求增长与石油供给的矛盾,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西部地区地面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态系统脆弱,油气勘探开发技术难度很大,油气勘探效益难以保障。去年中央已制定了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借“西部大开发”契机,在自主勘探开发的同时引进外部技术和资金,加快西部油气资源开发。同时应该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矿权管理法规,规范油气开发秩序,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深水油气资源全球储量丰富,已成为世界油气资源的重点勘探领域。相对于西方国家在深水油气领域的"开发热",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还刚刚起步。我国南海深水油气资源丰富,但由于缺少深部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油气地质评价,地球物理普查仅限于南海北部地区,而且勘探开采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科技问题。本文对深水油气勘探领域的主要科技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