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籼粳交恢复系内恢182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籼粳亚种间杂交子一代能表现出很强的生物优势,但往往出现结实率偏低,生育期超长和株高超高,籽粒饱满度差等缺陷,其结果必导致这种生物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产量。如何克服籼粳远缘杂交产生的缺陷。有效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选育出超高产杂交稻新组合,若干年来均被国内外水稻育种界列为重点突破方向。根据川渝地区气候、生态特点,80年代初,我们采用通过籼粳杂交、选育偏籼型恢复系的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科技》2010,17(1):F0004-F0004
<正>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是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通过欧盟援助项目"青海省马铃薯发展项目(ALACHN94/10)"、从杂交组合(387521.3×APHRODITE)后代中选出优良单株C92.140-05、经系统选育而成,2006年12月12日青海省第七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定通过,定名为青薯9号,品种合格证号为青种合字第0219号,2007年5月获得青海省科技成果证书,2009年2月5日申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  相似文献   

3.
河南农业大学张清海教授一直致力于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工作,并从事作物品种资源的研究。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张清海教授就多次赴云南省进行小麦加代育种工作,总结出黄淮麦区小麦品种在昆明夏繁加代的育种理论和规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和我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范濂教授一起先后选育出三个小麦品种:半冬性耐盐碱小麦新品种豫麦1号、弱春性高产小麦新品种豫麦3号和弱春性矮秆抗病小麦新品种豫麦9号,  相似文献   

4.
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玉米、高粱、水稻等农作物采用“三系法”的方法使其杂种优势在生产上得以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单产的提高。但是,三系法的育种程序和生产环节复杂,以致选育新组合的周期长、效率低、推广环节多、速度慢,尤其是由于受到严格的恢保关系制约,配组自由度很小,丰富的种质资源难以利用,以致选配出强优势杂交组合的机率很低,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比较好的途径是利用两系法。  相似文献   

5.
<正>0引言我国杂交粳稻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滇型杂交粳稻的研究方面,从1965年发现败育株并育成我国第一个粳型不育系——红帽缨不育系(即滇型不育系)以来,迄今已育成10种不同细胞质类型的滇型不育系,先后组配成功粳型杂交组合"滇杂31"和"滇杂32"、"滇杂35"、"滇杂46"等,其中的部分组合在云南生态条件下屡创粳稻高产和超高产新纪录,在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等地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用九年时间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为此,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相似文献   

7.
从世界林业发展的过程中表明,林木良种化是现代化林业的重要标志之一。许多林业发达的国家,通过林木良种的选育,科学地选出优株,大量增殖形成无性系,促进了无性系林业的兴起。无性系林业的实施,迄今为止,虽然还仅限于少数树种,但现在大部分影响无性系繁殖的生物学问题已得到解决,成功地、可靠地、高效地进行更多树种无性系繁殖已具备了条件。因此,无性系林业将成为现代林业生产中最经济、最可靠的技术手段。无性系林业是当今世界林业发达国家正在兴起的一场深远的技术革新。本文试图从国内外无性系育种技术的发展进程中,来揭示我国无性系林业  相似文献   

8.
中优9507 品种来源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硬粒小麦课题组(曾道孝先生等)利用春性普通小麦品系中7606/京771与春性硬粒小麦引1053(墨西哥)杂交,获得普通小麦类型中作8131-1,再从其异地衍生系郑州8603#混合群体中经过多年冬播、系统选育而成。主要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冬性,中早熟,幼苗半葡匐,长势强,叶片宽厚。株高95~  相似文献   

9.
大豆孢囊线虫的育种研究及其生理抗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1年开始进行大豆抗孢囊线虫的育种研究,并利用一些抗源,进行了大量杂交工作,通过连续单株选拔,加大抗性好的组合群体数量、南繁北育、旱代鉴定等措施,筛选出一些高抗、中抗的品种和品系,如中黄12及中黄17等品种已正式审定推广,后两个品种已通过国家审定;有一批品系正在参加国家和省的大豆区域试验。这些品种将对推动大豆生产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产天然彩色茧新蚕品种“彩茧1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大学家蚕遗传育种研究室,充分利用家蚕天然彩色茧资源和现行优质高产普通白茧蚕种质资源,历经十多年多重杂交选育和优良杂交组合的筛选,育成了3对天然彩色茧蚕品种,其中高产天然彩色茧新蚕品种“彩茧1号”,经江苏省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两年的实验室分析和农村实践,鉴定其产量和抗性都超过对照种菁松×皓月,2008年正式通过了江苏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苏蚕审200805)。  相似文献   

11.
油桐(Aleurites fordii Hemsl)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长期以来,多采用种子进行实生繁殖,故形成了各种类型混杂的群体,单株间性状差异甚大,这是目前油桐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浙江林学院经济林研究室夏逍鸿(原科研室林刚教授主持)等同志,自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八四年,先后从省内外引进的44个类型的油桐优株中,通过两代系统选择和一次无性系评定,选育出浙桐选7号、08号、10号、2号、15号、9号等六个油桐品种和5号优良家系。这些油桐品种、家系两至五年生累计亩产油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40.7~100.6%。有性繁殖其主  相似文献   

12.
<正>为了在肉鸡饲养过程中减少饲料消耗,提高生长速度,增强抗病力,增加经济效益,玉溪新广家禽有限公司于2008年实施了云南省科技富民强县计划"节粮型乌鸡、铁脚麻父母代种鸡的选育和扩繁"项目,经过3年的实施,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指标,达到了预期目的。项目主要利用矮小型鸡生产节粮型乌鸡、铁脚麻父母代种鸡,通过父母代种鸡研究和开发,生产出性成熟早、毛色紧凑光滑、一致性、均匀度、抗  相似文献   

13.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用九年时间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并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  相似文献   

14.
高燕 《科技广场》2002,(5):13-14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祖籍江西德安。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化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为此,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6岁时,在武汉郊区的一家园艺场,看到繁茂的花果挂满枝头,植物王国就成了令他心驰神往的地…  相似文献   

15.
科苑 《今日科苑》2014,(10):42-42
初见谢华安院士的人,都会惊诧于他那"比农民还黑"的脸庞。这位讲话带有浓重乡音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培育出"明恢63",改变了我国杂交水稻育种长期从国外引进恢复系的局面;选育出"汕优63",在中国杂交水稻危难之际力挽狂澜;推广再生稻技术,让一季水稻种出两季的产量。  相似文献   

16.
一、国内开展两系杂交小麦育种概况 杂种优势的利用是提高小麦单产的重要途径。试验表明,F1代杂种小麦较纯系品种一般增产15%—30%,世界各国从60年代以来,以T型不育系为基础的三系配套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利用。我国小麦杂交优势利用研  相似文献   

17.
<正>千乡优926是由不育系“千乡955A”与“千恢2126”配组筛选而成的籼型三系杂交水稻优质新组合,于2021年9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主要从从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及制种技术要点等几个方面对千乡优926逐一进行介绍,希望对同行及种植者有所启发和益处。  相似文献   

18.
玉米单倍体诱导系Y8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利用具有热带血缘的玉米材料B1与温带玉米单倍体诱导系高诱1号杂交(B1×高诱1号)的F1代作为基础材料,经过连续4代自交和选择,育成了玉米单倍体Y8。Y8具有诱导率高、雄花发达、花粉量大、花期长、抗广西玉米主要病害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杂交稻发展的技术、经济与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将杂交水稻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国家。本文从技术、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在杂交稻发展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作物遗传育种科学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为杂交稻的选育奠定了基础;经济上的巨大需求成为杂交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政府的长期支持及相关组织的建设加速了杂交稻的传播进程。  相似文献   

20.
家庭机器人     
机器人从20世纪60年代进入工业部门以来,以它们不知疲倦、不畏艰苦的品格,为许多工厂赢得了可观的利润。可惜,由于它们“机器”的成分多而“人”的感情少,一直很少与普通人家发生瓜葛。 但是,随着第三代、第四代智能机器人的出现,这些精灵鬼正悄悄地渗入到人们的家庭生活中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