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可以说是浪漫的时代,浪漫主义在郁达夫等作家的作品中更多的是沉湎于内心情感体验以及对个人苦闷和彷徨的抒发。到了30年代现实主义一统左翼文坛,浪漫主义被彻底抛弃。艾芜《南行记》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既是对浪漫主义反抗精神和战斗性的一种彰显,又是对革命文学某些缺失的一种补充,成为革命文学中的浪漫新质。  相似文献   

2.
浪漫主义在对自由尤其是对政治自由的诉求上和革命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并因之成为一种和革命相伴生的文学现象,但是,在中国发生的革命文学一方面因革命激荡出声势浩大的浪漫主义潮流,一方面又因革命限制了浪漫主义自由精神的发挥,从而造成革命文学从抒情的浪漫转向观念的浪漫,背离了真实性这一文学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是中国追求现代性的变革最快的时期,因此在现代性视阈中重新审视20世纪初中国的浪漫主义思潮,使我们对浪漫主义在文学革命的质态及其昙花一现转瞬变化为革命文学的原因、转向中会有一个更清楚的把握。文学革命被革命文学的急速置换,二者之间在现代性视阈中有着深刻的内在的联系,其本质上是现代性视阈中浪漫主义思潮的延续和拓展。  相似文献   

4.
蒋光慈与中国现代文学——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光慈作为中国革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其诗的总体特征是激越昂扬,奔放有力,深沉而富于政治鼓动性。而他的小说则更紧密地配合革命斗争,具有革命文学的时代感和战斗性,既把握住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审美特性,又体现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5.
《甘肃高师学报》2022,(4):72-75
蒋光慈作为中国革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其诗的总体特征是激越昂扬,奔放有力,深沉而富于政治鼓动性。而他的小说则更紧密地配合革命斗争,具有革命文学的时代感和战斗性,既把握住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审美特性,又体现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6.
五四是中国社会的启蒙时期,而西方浪漫主义又是启蒙思想家们最重要的思想武器之一,以倡导个性主义去改变中国人思想意识的浪漫主义在五四时期国家和民族的启蒙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五四浪漫主义的复杂性呈现出与西方浪漫主义完全不同的面貌,并导致最初追求审美独立和艺术至上论的审美现代性理想最终被中国现代性语境政治化,即“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向。西方浪漫主义在中国译介过程中出现的这种有意误读和变异,究其根本原因,还需要将西方浪漫主义和现代性关系,以及五四时期浪漫主义与现代性关系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在现代性语境角度来阐释。  相似文献   

7.
感官文学是一种身体叙事学。在新时期,一个很有趣的文学现象是,感官文学是借助革命文学而“发掘”出的,是革命文学的另一种激活方式。新时期的革命文学不但没有淡出文坛,反而通过对革命文学成规的成功改写与增补,出现了多样化的叙述形态。其中,张贤亮对革命文学就以更为激进的改写、戏仿,将革命文学引向感官化、市场化、畅销化的境地,从而促使了建国后感官文学的生成。但是,张贤亮式的感官文学却将性置于中心地位,是有性无爱的身体叙事学,它否定了传统的建立在人性、人道主义基础上的文学的爱的母题,其负面效应是我们要认真加以清理的。  相似文献   

8.
早期“革命文学”通常被视为一种脱离现实的、空想性质的文学。本文通过对早期“革命文学”三种情节模式的分析,探究“革命丈学”作家依靠哪些资源想象与表现革命,分析这些表现革命的方式在怎样的历史逻辑下被批评家指认为“想象的”并否定其价值,力图呈现出早期“革命文学”所包含的丰富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9.
《河西学院学报》2016,(6):92-98
在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鲁迅在文学的内部论争、派别论争和批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革命文学批评理论。鲁迅的革命文学批评理论认为,革命文学是一种以无产阶级性为内核特质,以战斗和讽刺为应有的创作态度的文学,也是宣传的功利性与艺术的审美性相统一的文学。  相似文献   

10.
为了谋求革命文学自身的合法性,革命文学理论家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是有其策略的。一方面将革命文学视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继续,为新兴的革命文学寻求文学内部的继承脉络;另一方面则把五四新文化运动评价为失败、不反帝、反革命的政治运动,为树立革命文学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提供了现实的依据。这种评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革命文学对新文学的有益探索没有进行积极的借鉴,以政治的标杆衡量文学的发展,暴露了革命文学理论的激进性和排他性,造成了革命文学流于政治口号宣传,创作方面发展严重滞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