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近年中考试题为例,谈谈应用题中的行程问题的几种解题思路,供参考.一、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路程= 速度×时间二、常见的几种形式及数量关系 1.相遇问题相遇前的路程=两人速度和×相遇所用的时间. 2.追及问题追及前路程=两个速度差×追及所用的时间 3.时间比较问题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前往B地,结果甲比乙早t小时到达,则它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2.
一、教材编写意图 小学数学统编教材第八册已经学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基本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它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而在第九册中相遇问题要研究的是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以相遇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要学好这部分内容是比较困难的。其中以“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两种典型例题为主,求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应用题放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学习。  相似文献   

3.
行程问题应题的教学应准确抓住时间、速度、路呈三者之间的联系,而较复杂的行程问题.还必须正确理解如下内容:速度和、相遇时间(同行时间)、路程(距离)以及速度差、路程差,相遇时间的必然联系。在理解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解答较复杀行程类应用题。田“路程=速度×时间”,这个简单的行程问题关系式,可以推出“路程=速度和X相遇时间”,速度和是较容易求得(大多数题中会已知两者的速度),而相遇时间则必须通过已知条件进行求得。例1甲乙两地相距门00千米,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  相似文献   

4.
“相遇”应用题是行程应用题的一种,“九义”小学数学教材只编入“相遇”问题,即“两个运动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若干时间相遇”的问题。“相遇”问题题中反映的数量关系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由于涉及两个运动对象,解题时除了考虑速度、时间、...  相似文献   

5.
相遇应用题属于典型应用题,其基本的数量关系仍然是速度X时间一路程。但是有些稍复杂的相遇应用题,因为运动对象的运动时间不一,增加了解题的难度,如果指导学生处理好“先”与“后”、“静”与“动”的关系,可以大大提高解题的正确率。一、处理好“先”、“后”关系相遇应用题是两个人#两个物体参与运动,如果出发时间有先有后,造成运动时间不一,容易导致学生解题错误。例l.甲、乙两地间有一条公路,客车以每小时25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升往乙地;1.5小时后,货车以每小时对千米的速度从乙地开往甲地;再过3小时,两车还相距15千米。…  相似文献   

6.
“相遇问题”应用题具备典型的结构特征,它的数量关系富有思考性,它的解题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因此,组织好这类题的复习,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开拓学生的创造能力很有裨益。揭示特征,归纳解题规律。基本的“相遇问题”应用题在结构上是由两个物体相向运动而形成,且运动时间具有相同的特殊关系。基本的“相遇问题”有三种情况:“相遇求路程”、“相遇求时间”与“相遇求另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在组织复习时,每种情况我设计了一道基本题,采用先练习后归纳整理的方法。在解答后,引导学生从数量关系、题目结构上进行比较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7.
相遇应用题是行程应用题的一种,九义小学数学教材里的行程问题只教学“相遇”问题,即“两个运动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若干时间相遇”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讨论相遇应用题及其教学。相遇问题题中反映的仍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由于涉及两个运动对象,解题时除了考虑速度、时间、距离三者关系外,还要考虑:运动方向、出发地点、出发时间和运动结果。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掌握基本数量关系及其它们之间的变化和发展是教学的关键。所以,教学时要注意如下三个层次:一、在视例题前的教学,充分做好解相遇应用题的准备…  相似文献   

8.
例 A、B两地间的路程为18千米,甲从A地、乙从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二人相遇后,甲再走2小时30分到达B地,乙再走1小时36分到达A地。求二人的速度。分析设甲的速度为x千米/时,乙的速度为y千米/时。题目的基本关系是:路程=速度×时间。相遇时,甲、乙各走了t_0=18/(x+y)小时(相向而行在相遇处各走的  相似文献   

9.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初一数学教学的难点。怎样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变换、化归的思想方法,从而克服应用题学习中的困难,我在教学中作了一点尝试。一、让学生熟悉“价格×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等基本数量关系,为应用题教学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练习是传授新知、巩固深化新知的一种重要手段。进行新授知识的教学时,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教师可分以下五个阶段设计练习题。 1.旧知迁移。这一阶段的练习题主要是新知准备题或新知导入题。例如,讲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相遇问题例1时,教师设计如下三道题。(1)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基本关系式是什么?(2)用简便方法计算出18×4+12×4的结果。(3)甲乙两个小朋友开始相距10千米.甲每小时行3千米,乙每小时行2千米,两人同时相对行走1小时后还相距多远?两人同时相对行走2小时后还相距多远? 这三道题中,第(1)题可为新授后总结出“速度和×时间=距离”进行铺垫,第(2)题为比较例1的两种解法提供了方便,第(3)题具有导入新课,启发学生初步理解“相遇”的意义和条件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正>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重要依据.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中的等量关系通常有哪些呢?下面结合例题归纳出十类常见的等量关系,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第一类:相遇问题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甲(从A出发)所走的路程+乙(从B出发)所走的路程=A、B两地间的路程.在求解时,应注意灵活运用公式:路程=速度×时间.例1 A、B两地相距700千米,甲车从A出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既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既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学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素质得到有效提高。一、加强操作,获取新知应用问题中的“相遇”问题是由研究一个物体在运动中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发展到研究两个物体同时做相对运动时,其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不是孤立的,它是式计算。(2)将小强每分钟行的60米与小丽每分钟行的70米,从已摆好的学具中移开…  相似文献   

13.
1.直线运动的追及与相遇 分析追及与相遇问题的方法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一个临界条件”是速度相等,它往往是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可找出两物体运动的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相似文献   

14.
问题:甲每分钟走50米,乙每分钟走60米,丙每分钟走70米。甲、乙从A地,丙从B地同时相向出发,丙遇到乙以后2分钟又遇到甲。求A、B两地距离。(全国数学竞赛题)这是一道求两地距离的行程应用题。特点是:已知甲、乙、丙的速度,甲、乙从A地,丙从B地同时相向出发,丙、甲相遇时间比丙、乙相遇时间多2分钟。要求A、B两地距离是多少,关键要弄清相遇时间的计算公式,先表示出丙、甲相遇时间和丙、乙相遇时间。公式:相遇时间=总路程(即两地距离)÷二人速度和。解题方法:设A、B两地距离为x米。先算:丙、甲相遇时间=x÷丙、甲速度和;丙、乙相遇时间=x÷…  相似文献   

15.
六年制第八册《应用题》一节中的例1,是“相遇求路程”问题。教材介绍了两种解法,学生对第一种解法较容易理解,而对第二种解法“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却难以掌握。针对这一情况,我采用了以下一种新的教学安排,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案例:上课伊始,教师出示测试中错误率较高的一道题:“A B两地相距540千米,客车和货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6小时相遇。客货两车的速度比是5∶4,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让做错的同学反思。师:许多同学向我反映解这道题时不知从哪里入手。题中给了三个条件,我们不妨从中任选两个,判断它们能否进行有意义运算。若能,请说出所求结果表示什么。大家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后,师有意叫考试出错的学生代表小组回答)第1组:我们选择的是总路程540千米和相遇时间6小时这两个条件。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这个关系式,可以求出速度…  相似文献   

17.
据说,下面是一道“既繁又难”的问题:在同一条公路上有两辆汽车同向而行.开始时甲车在乙车前4千米,甲车以每小时45千米的速度前进,乙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前进.问乙车赶上甲车的前1分钟两车相距多远.这是一道追及问题,习惯思路是先考虑两辆汽车的开始位置,然后再顺着时间推算才能解出.也就是说,先求出追及所需要的时间:4000÷(60000÷60-45000÷60)=4000÷250=16(分),然后再算出追及前1分(即追了15分)时乙车已追赶的距离:(见图1)(60000÷60-45000÷60)×(16-1)图1=250×15=3750(米).因此,在追及前1分钟,两车相距4000-3750=250(米).以上是…  相似文献   

18.
【导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相遇问题”。【导学思路】1 单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与反映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 ,因运动速度、方向、起始地点和时间不尽相同 ,可能导致不同结果 ,而使原本简单的“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复杂化。然而 ,它们间的本质关系却是一致的。据此 ,只要运用动画或学具、教具的操作演示 ,或加强看图回答问题、提问题的基本训练 ,引导学生充分感知两个物体运动方向、速度、起始地点和时间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情况 ,及它们与结果的关系 ,就可实现学习的创新和高效。2 行程问题与工程问…  相似文献   

19.
下面是一道俄国历史名题《不安心的苍蝇》:甲、乙两自行车运动员相距3000米以500米/分的速度相向而行,同时甲肩上一只苍蝇以1000米/分的速度飞向乙,苍蝇遇乙后立即回头飞向甲,遇甲后又立即飞向乙……直到甲、乙相遇,苍蝇一共飞了多少米?按常规思路,要求苍蝇一共飞了多少米,就应先求出苍蝇所飞的各段路程,然后相加求和,但这样做十分困难.若抓住问题的实质,即苍蝇飞行的全部时间,恰好是甲、乙二人相遇所用的时间,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解:设甲、乙二人经过x分钟相遇,则有:500x+500x=3000,解得x=3.故苍蝇所飞路程为:1000×3=3000(米).启示以上解决…  相似文献   

20.
题目:A城和B城相距180公里,甲车从A城,乙车从B城同时相向出发。两车相遇后,甲车再过两小时到达B城,乙车再过41/2小时到达A城,求各车的速度。分析:1.行程问题:距离=速度×时间。 2.题中的等量关系:甲、乙两车行程之和等于全程;甲、乙两车同时相向出发到相遇的时间相等。解:设甲、乙两车在C点处相遇,如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