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如果现在要问那些毕业若干年的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相信十有八九的人会说:"是‘荷塘月色’的美景。"为什么呢?一方面是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实在是太美了,另一方面是学生觉得朱自清先生想要摆脱不宁静的心  相似文献   

2.
现行《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认为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抒写的则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如果我们从文章的两个“忽然”入手分析,就可以发现,《荷塘月色》反映的恰恰是作者浓浓的哀愁。 第一个“忽然”在文章的开头: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  相似文献   

3.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荷塘月色》的文眼,因为正是由于心里“不宁静”,朱自清先生才想起在月夜里去看看日日走过的荷塘,才能看到静谧恬美的荷塘月色。而在分析这个文眼时,以前的老《教学参考书》一般是从两方面解释的,大意是说,朱先生那几天心里之所以“颇不宁静”,一是因为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经典之作《荷塘月色》时,读到封先勇先生写的《智者的孤独——对〈荷塘月色〉主题的再思考》一文,认为这篇文章对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成因分析视角独特,  相似文献   

5.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192 7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 ,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著称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荷塘月色》属于抒情散文 ,读抒情散文必须善于把握作品的抒情基调和抒情线索。《荷塘月色》一文的抒情基调 ,教参一般释为“淡淡的喜悦夹杂淡淡的哀愁。”重读几回之后 ,我发现 ,《荷塘月色》一文里 ,根本看不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来 ,只见作者的“哀愁” ,而且是“浓浓的哀愁”。何以见得呢 ?作品开始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作品抒情线索的缘起。由于心里颇不宁静 ,…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的月下荷塘的宁静和塘上明月的朦胧中,表现的是一种暂时独处的超脱之妙、而又不能完全超然物外的人生忧伤,呈现着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真实情怀.  相似文献   

7.
<正>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散文名篇,备受推崇,对其主题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其文本内涵的丰富为读者解读的多元提供了必要前提。依据文本细读的视角,寻绎本文的逻辑理路,笔者发现"自由"这一视角是解读《荷塘月色》主题的一个有效视角。很多解读者都没有放过文章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进而,依次解读出作者为何不宁静、寻找宁静、走出宁静。诚然,这句话无论是在结构还是在内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关于对《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的理解,近几年较为统一的说法是,表现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及其希望在自由宁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郭廷杰 《现代语文》2007,(11):58-59
大约没有人怀疑,开首一句"这几天颇不宁静"是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这篇美文的题眼。可以说,没有这个神秘的"颇不宁静",就不会有这一名篇佳作的问世。正是作者心中的"颇不宁静",才有了下文的求静而游荷塘,得静而赏月色,出静而回归现实。那么,作者究竟因何事而"不  相似文献   

10.
1927年的一个夏夜,朱自清先生为排遣心中的“不宁静”,独自漫步在清华园的月下荷塘边。把“淡淡的喜悦”和“隐隐的哀愁”融入优美的景物中,由此诞生的《荷塘月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名篇,也一直作为中学语文教科书选用的范文。这篇文章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描写荷塘月色的景象,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先生的传世之作<荷塘月色>,记叙了一次完整的荷塘夏夜游,情感结构从不宁静、想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到出宁静,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作者当时的情感流变,含蓄地暗示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某种感受.这篇文章历来为广大师生所喜爱,是和它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盛名的散文家。在其散文作品中,《背影》、《春》、《荷塘月色》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绿》被节选入小学语文教材),并对学生的阅读、写作影响重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对朱自清散文特色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把握,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朱自清的散文,让我们的学生更有收益。下面结合《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等文章,就"情真意浓、精美缜密、清秀纯朴"三个角度,对朱自清散文的主要特色作一点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张平 《语文天地》2014,(3):20-21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人教版)虽几经编删,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总是赫然其列。历来为人称道的或许是清幽静谧的荷塘,或许是超然尘外的月色,或许是那一抹至今挥之不去的荷香。  相似文献   

14.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的代表作,文中描绘的“月下荷塘”,宁静幽美,令人神往,而其中对“荷”的描写,清新自然,细腻传神。不用词藻涂饰,而得天然妙趣,充分显示了朱自清在散文创作上独特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5.
正当我伴着舒缓的轻音乐,陶醉在朱自清那静谧、温柔、朦胧的荷塘月光下的时候;当我闻着缕缕清香,有了沁人心脾的畅快感的时候……我发现我的学生都在看着我,那是些呆滞、疑惑、毫无表情的眼神,我的心不禁颤动了一下,他们并没有随我一同走进《荷塘月色》,也没有贴近朱自清先生那颗颇不宁静的心,更没有陶醉在我动情的朗诵中。此时,一个可怕的疑问出现在脑际:这是为什么?他们的想象力哪里去了?或许这真是一个读图的时代,电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重点论述了散文家朱自清<荷塘月色>中"颇不宁静"的原因和内涵,从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及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的三本参考书的意见和态度具体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整体风格清新自然,他的散文,无论是记叙人物、风景、叙事还是抒情,都十分切实的抒发了自身的情感,犹如清风拂面,没有丝毫的刻意之感.而《荷塘月色》作为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集中地反映了其散文创作风格.本文就《荷塘月色》一文来谈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8.
谐趣吧     
《初中生》2013,(19):61
荷塘月色语文课上,老师抽查背诵课文,其中有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当抽到一位同学时,他来了句:"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全班爆笑。老师:你为啥将一盆水泼到小强头上?小明:他衣服没拧干,把水溅到我的头  相似文献   

19.
李意英 《中学文科》2007,(10):74-74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可谓是现代文学脍炙入口的美文,它那纯美的艺术境界永远令读者回味无穷。[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荷塘月色》的成功,除了归纳为手法、语言的运用,更与朱自清先生的独处有关。本文以此为基础,拟对独处作一番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