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现在,许多年轻的家长长期把孩子托付给祖辈抚养。“隔代亲”是人之常情,更何况如今每个家庭都只有一根独苗。祖辈对孙辈的爱常常会陷入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之中。这种缺乏理智的爱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的。但是,邻居张爷爷张奶奶对孙子宇宇的教育,却使我们看到了隔辈人的教育艺术。  相似文献   

2.
曹玲 《考试周刊》2013,(50):193-194
家庭教育中,一直存在两种基本的教育形态,其一是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其二是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使已有养育孩子经验的祖辈能够在各方面将孩子照顾得很好很周到,但是,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分析隔代教育这一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过分溺爱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是两代人统一“思想认识”。由于出生与成长的环境和时代有着显著的差异,祖辈和父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自然也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比如,父辈们可能更注重孩子智力培养、个性发展,他们往往会更多地向孩子传递知识,给他更多自由,让他自由探索;而祖辈们则更看重道德教育,可能会给孩子更多的约束。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两代人要尽量平心静气,多一些沟通,只有统一认识,才能避免在孩子面前暴露分歧,防止这种分歧引发更多的问题。父母们最好尽量多向祖辈请教,多一  相似文献   

4.
从豪 《家长》2009,(7):10-11
在“四二一”式家庭结构中,父辈觉得很困惑,他们教育孩子时,祖辈往往会跳出来给孩子撑腰,如果父辈过于坚持,祖辈就会翻脸,往往祖辈说一句“有本事你们自己教,我不管了”,父辈就只能让步。祖辈也很困惑,如今生活条件改善了,孩子也越来越难带,祖辈尽心竭力地带孩子,可孩子的父母仍对自己不满意。  相似文献   

5.
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孩子的减少。祖辈们对孩子更是疼爱有加,过分溺爱,百依百顺,关怀备至,有些老人对孙辈们的要求是有求必应,不管合理不合理,一律给予满足;还有些老人容易对孩子的缺点"护短",对孙辈包办一切,错误体谅,缺点包容。还尽量尽力的给予孙辈较高的物质生活待遇,对孙辈这样的物质欲望的放纵,会使孙辈们产生难以满足的"虚荣心",而对于他们的精神世界,如引导孙辈求知、好奇、阅读、关心他人、热爱自然等却很少关注;这样必然阻碍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和独立行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不少年轻的父母或为生存,或为事业,打拼职场,辗转异地,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学习。于是,教养孩子的重担不可避免地落在老一辈人的身上。他们中有些文化水平不高,常常和教师在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的沟通中出现障碍,有些以长辈自居,自认为经验丰富,听不进老师的教育建议;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他们或者一味溺爱孩子,或者只关注孩子的生活而不注重孩子的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放……很多老师觉得跟他们打交道特别困难。该如何破解这一困境?祖辈承担孙辈的教育,难道真的毫无是处?如何正确对待隔代教育?  相似文献   

7.
<正>由于工作繁忙或身处外地,将孩子交由祖辈照顾已成为很多年轻父母不得已的选择。但忧虑也随之而来:家中老人是否会过分溺爱孩子,让孩子养成坏脾气?老人陈旧的教育观念是否会阻碍孩子的自我成长?孩子整天和祖辈在一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如何建立?孩子的心理健康尤为关键,长期和老人待在一起,会不会像个"小老头""小老太"?面对内心的矛盾,年轻父母们往往会有两种极端的做法:要么"一堵了事",为了避免  相似文献   

8.
沉溺于“中国式溺爱”的家长们,很难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不自知的,往往更多的是自知却难以控制。因为这并不仅关系到父母双方,还会涉及祖辈,而祖辈的溺爱更为“中国式”的。想要杜绝“中国式溺爱”,了解其中的危害是重要的一步。给孩子们的“特殊待遇”,所谓的特殊待遇,是指孩子在家中地位高人一等,家里有什么好的东西都先让他一个人享用,处处受到特殊照顾。然而,特殊待遇享受多了,他就只在乎自己想要的,觉得什么都是父母应该做的,是欠他的,自私冷漠而不自知。  相似文献   

9.
《幼儿教育》2011,(4):31-31
爸爸妈妈忙工作,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照料孙辈已经成为城市里的普遍现象。很多老人照顾孙辈时,对孩子有强烈的依赖倾向,他们渴望孩子时时事事“粘”着自己,以“除了我谁也带不好孩子”为荣,甚至认为自己在孙辈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远比孩子的父母重要……对此,教育专家指出,老人对孩子的“依赖症”是隔代教养中祖辈宠溺孙辈的心理根源之一,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孩子任性、  相似文献   

10.
正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这些祖辈家长自然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些长辈们虽然拥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也有教育孩子的经验,但是由于出生年代的限制和观念的陈旧,其价值观、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模式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1.
父母因离异或一方遭受不幸去世的孩子就成了单亲的孩子。无论孩子跟谁一起生活,都将失去完整的爱。这种爱常常营养不良甚至畸形:或不闻不问放任自由,或集宠一身过度溺爱,或要求严厉期望过高……致使孩子的心灵产生偏差。怎样管理好单亲家庭的孩子们,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慰藉,让他们健康地成长,这是一个严峻的教育课题。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阅读本期的“单亲孩子管理”专题,也许会给你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12.
陶德红 《成才之路》2012,(36):14-14
在留守儿童家长中,溺爱型家长特别多。究其原因,首先是隔代教育更容易溺爱孩子,以及老人们相对陈旧的教育方式、教育观念及某些生活习惯等,这都对孩子性格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次是由于孩子的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把孩子丢在家里,难得回家看看孩子,于是把全身心的爱都给了孩子,尤其是孩子物质方面的要求,是要什么给什么。这样,孩子生活在一种无限制的状态中,这也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与幼稚的心理,给学校教育也带来了难度。  相似文献   

13.
隔代教育是指农村农民为了挣钱养家维持生活外出务工赚钱,将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任务依托给爷爷和奶奶看管,祖辈成为幼儿的监护人,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生活照顾和教育监管的行为活动称为隔代教育,这些孩子又称为农村留守幼儿。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自律意识,会让他们终身受益。对小学生进行自律教育不能是单方面的,学校和家庭都应该参与到对学生自律的培养当中来。 在家里,家长要关心孩子的成长,不能因为孩子是独生子、“小皇帝”,就过分溺爱任其随心所欲,要多给孩子提供实践自律的机会,鼓  相似文献   

15.
达欢 《辅导员》2015,(9):7-8
伴随80年代的独生子女们陆续成为父亲、母亲,隔代教育的敏感性愈发变得严峻起来,总会有不少的家长朋友向我吐槽:孩子爷爷如何宠孩子,还不让他们自己管教孩子,孩子奶奶经常背着他们给孩子“开小灶”,教到孩子连父母的话都不听了……一言以蔽之:隔代教育几乎是一无是处!个别年轻家长还用上了“没文化,真可怕”来形容自己的父辈,甚至不惜与他们翻脸以争夺孩子的教育权。作为一名年轻的幼儿园老师,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隔代教育,我想为饱受争议的隔代教育说几句好话,因为,作为祖辈的他们,还是有  相似文献   

16.
孩子们大都好玩、好动、好奇。这“三好”稍微突出一点,人们就称之为“顽皮”。尽管大人们小时候也曾经顽皮过,但对顽皮的孩子还是心烦意乱,甚至感到对他们的教育十分困难。岂不知,正是这种困难,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面对顽皮的孩子,大人们是利用自己的威严、严厉制止孩子的顽皮行为,让他们言听计从;还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孩子的天性得以发展,向成才的路上走去?我想,所有的大人们都会同意后者,而不同意前者。然而,实际情况往往同我们的意愿相去甚远。我们常常会看到这  相似文献   

17.
周荣 《教师》2014,(34):127-127
老一辈成为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主要负责人,祖父母们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家庭教育在创建和谐融洽的学习型家庭,对全面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实现全民终身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利用好隔代教育的优势,消除隔代教育的不利因素,从而更好地创建现代化的学习型家庭,是本文笔者将要探讨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在上海老年大学东华大学分校,我为老年朋友开设了孙辈教育课程。为了了解祖辈对孙辈教养现状,我向所教学员及博申幼稚园、杨浦幼稚园、控江幼儿园孩子的祖辈发放问卷2000份,实际回收1600份。统计结果显示,上海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参与孙辈教养率高达88.9%一“隔代教养”时代已经来临: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成为了爸爸妈妈,  相似文献   

19.
耳耳 《父母必读》2012,(6):136-138
在隔代教育的问题上,好像多是年轻人困惑的声音:“老人带孩子到几岁好呢?”“为什么老人总溺爱孩子?”“该怎么跟老人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呢?”其实,老人带孩子也有他们的苦衷和困惑。多听听他们的心声,或许会为你带来和老人相处、沟通的新感受,想出更好的办法。  相似文献   

20.
雷玉玲 《教师》2016,(4):9-10
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往往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家长在爱子女上要做到爱与教相结合:要给孩子合理的爱但却不要溺爱;给予宽松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又有严格管理与要求,使热情关怀与严格要求和谐结合;对孩子的优点给予赞赏和鼓励,对其缺点予以批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