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今年7月,在由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举办的评选10名最佳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和100名优秀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的评选活动中,四川大学广播电视研究所所长欧阳宏生教授荣获"十佳"称号.  相似文献   

2.
《中国广播》2005,(2):79-80
据中广网消息第二届全国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十佳百优”评选结束,颁奖会2004年12月16日在广西北海举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王明华等10人获得全国“十佳”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称号,新疆广播电视局安思国等100人获得全国“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称号。  相似文献   

3.
田明路:高级记者,硕士研究生学历。1981年调到鞍山人民广播电台当记者,1984年任鞍山电视台新闻部副主任,1989年任鞍山电视台新闻部主任,现任鞍山市广播电视局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局长,电视台副台长。田明路在新闻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大量新闻作品获得省以上一等奖。在新闻理论研究方面,先后有多篇论文分别获辽宁省广播电视宣传规划类一等奖和辽宁省广播电视优秀论文一等奖。此外,他先后获得了辽宁省首届"十佳"理论工作者称号,全国第二届"十佳百优"理论工作者称号,辽宁省十佳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4.
中国广播电视学会 2 0 0 1年学术年会 ,于 2 0 0 1年 11月 2 0日— 2 5日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 14 0余人聚集一堂 ,交流了近年来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努力开拓广播电视理论研究工作的新成果。会议期间表彰了“十佳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和第七届广播电视学术论文评选获奖人员。经国家广电总局党组批准 ,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举办的“十佳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评选活动 ,经评委会认真评审 ,从全国各级广播电视机构推荐的 12 5位参评人选中 ,评选出“十佳百优”广播理论工作者 10 0名 ,我院…  相似文献   

5.
范国平  李静 《中国广播》2013,(1):I0006-I0006,25-27
金秋季节,丹桂飘香。在静谧古朴的川大校园,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欧阳宏生教授接受了《中国广播》杂志记者的专访。目前,欧阳教授正带领他的学术团队,开展名为"21世纪广播理论前沿"的大型、系统性课题研究。这个课题聚焦新世纪广播最重要、最前沿的12个课题,全面梳理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学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6.
张霞 《河北广播》2006,(5):102-103
广播电视是受众接受信息最主要的渠道。每天,记者都要拍摄大量的新闻素材、撰写大量新闻稿件,但这些都要经过广播电视编辑的加工才能成为成品。将记者采回的原料做成一道道可口的“饭菜”,奉献给听众观众,是广播电视编辑的职责。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广播电视编辑呢?在此,笔者谈谈广播电视编辑必须具备的素质和技能。  相似文献   

7.
侯洪  李静  冯宇 《新闻界》2001,(6):52-53
10月25日,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和四川大学共建的西部广播电视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首届西部广播电视高级论坛在四川大学举行。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副会长郭宝新、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卢子贵以及来自北京、上海、南京和西部十二省市的广播电视媒体业界知名学者、高校广播电视学科专家等80多人出席了此次盛会。在成立大会上,西部广播电视研究中心负责人,四川大学广播电视研究所所长欧阳宏生教授对西部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的目标和任务作了专题报告,他指出:中心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针对目前西部广播电视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理…  相似文献   

8.
角度与高产     
角度与高产杨开保作者简介杨开保,1975年参加新闻工作,现任湖北省宜城人民广播电台总编辑。1982年以来,先后荣获湖北省广播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襄樊市十佳记者等称号。发表了大量新闻作品,有80多篇作品在地、省、全国获奖。是湖北省广播电视学会常务理事,...  相似文献   

9.
最近,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全国十佳”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上海大学新闻传播系主任、教授、博导吴信训的专著《新编广播电视新闻学》。这是在吴信训担任主讲的广播电视新闻学2006年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的背景下,并在其原有版本——《实用电视传播学》(1990年出版)的基础上精心修订而成,凝结了他20余年的  相似文献   

10.
张建 《新闻记者》2003,(12):9-10
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上海市新闻学会、上海市广 播电视学会和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共同举办的“陈乾年广播电视理论作品研讨会”于2003年11月7日在上海电视台举行。会议对陈乾年广播电视理论作品作了多视角的研究讨论,对陈乾年近40年的新闻实践和理论探索历程作了回顾。 陈乾年1965年起从事新闻工作,从上海电台的一名  相似文献   

11.
以“三个代表思想与新世纪广播电视的改革发展”为主题的中国广播电视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于2001年11月20日至25日在福建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及有关科研院校的代表共100多人参加了会议。这次学术年会紧紧围绕认真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总结交流了广播电视改革发展的经验,研讨了当前改革发展急迫需要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表彰了“十佳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和第七届广播电视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者;邀请专家学者作了学术演讲;安排布置了2002年度学术研究工作等。此次学术年会开得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广播电视学会自成立之日起,一直把广播电视学术研究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十几年来,为了推动学术研究,开展了多方面的活动,像评选学术论文,评选学术专著,评选优秀理论工作者,建立学术委员会,等等。此外,出版《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组织编写学术专著,承办四项“全国性奖”的评选,召开各类专题研讨会,都是和学术研究密切相关的活动。其中,评选学术论文应该说是检验学术研究成果、发现理论研究人才、促进学术研究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活动。  相似文献   

13.
周思嘉 《新闻天地》2007,(12):39-39
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组织的第三届全国“十佳百优”广播电视理论人才评选最近结束,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公布了“十佳百优”的名单。湖南卫视王去峰、怀化市广电局周陆军、永州市广电局罗耀南、常德市广电局陈章楷被评为“百优”理论人才。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华商报》在“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办报理念的指引下,致力于报纸图片新闻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果。先后有20多幅新闻摄影作品在全国和省内获奖,其中记者胡国庆的《24岁上小学》获中国新闻铜奖,在今年3月1日结束的“2001年度十佳青年新闻摄影记者”评选当中,记者谢海涛荣获“十佳记者”称号,  相似文献   

15.
以为制定“九五”和跨世纪广播电视学术研究规划作准备,为组建跨世纪的广播电视理论研究队伍作准备为主题的中国广播电视学会’96学术年会,10月7日至11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及其直属机构、各专业委员会及来自全国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市)级广播电视学会的代表和全国广播电视系统中青年理论工作者代表、部分高校广电(传播)系的教授参加了这次会议。共同探讨广播电视理论建设问题。在几天的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中,与会同志认真听取了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关于《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九五”和跨世纪十年规划设想(征求意见稿)》和’96全国广播电视学刊优秀论文评选情况的介绍,听取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有关负责人关于出版“中国广播电视理论文库”的规划  相似文献   

16.
《记者摇篮》2009,(11):16-18,15
栾俊学,1959年8月生。从1985年起从事新闻工作,1993年辽沈晚报创刊后一直做一线记者,采写了大量弘扬正气、鞭挞邪恶、社会反响强烈的新闻稿件。从1997年开始,栾俊学连续6年被评为"辽沈晚报名记者",被报社授予"明星记者"称号。这一殊荣是报社前无仅有的。2000年,他被评为“辽宁省十佳新闻记者”,2001年被评为辽宁省十佳青年记者。为此,辽宁电视台国际部还专门拍摄了专题片《记者栾俊学》,将其作为优秀记者的典型向海外宣传。1997年起,栾俊学在要闻部任社会新闻战线记者,继任首席记者、要闻部主任、特别记者调查部主任、编委等职务。他连续6年被评为辽宁日报“优秀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17.
圭寸面人物     
《记者摇篮》2005,(6):11-11
孙铁精同志是抚顺日报高级记者。抚顺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多年来。她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投入到新闻工作之中。所取得的成果得到社会各界公认。多次被评为抚顺市优秀新闻工作者和模范共产党员。6次获得“抚顺市十佳记者”称号.2002年被评为抚顺市劳动模范和“辽宁省十佳记者”,2003年又被评为辽宁省首届十佳女新闻工作者。她具有很深的新闻写作功底和很强的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应当转变思想、提高节目质量,积极融入当前的媒体时代,练就“融”的本领,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方式、内容等持续优化,吸引和稳固广大受众群体。本文先对融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行业的全新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如何练就“融”的本领,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广播电视新闻行业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04年11月19日至20日,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办,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湖北电视台承办的2003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十佳栏目奖”评选在武汉揭晓。  相似文献   

20.
在追求实用的现代生活中,在世纪末的社会转型期,研究作为信息传媒、新闻载体的广播电视的历史,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本文拟从中国广播电视史研究的价值层面、现实层面以及方法论的角度对此作粗浅的探讨。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史的价值合理性中国广播电视史因其发展的迅速和规模的宏大,给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从总体的角度看,它独立于广播电视理论和广播电视业务;从个体的角度看,它又可以兼收并蓄,容纳入广播电视事业史、制度史和观念(理论)史,其理论价值、学术价值不是单独的“1”,而是“1+1>2”的效果体现。中国是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