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冬泳应知道     
《游泳》2010,(1):33-33
进行冬泳活动的首要条件是因地制宜。如果你的住所周围没有可以进行冬泳活动的江河湖海,你又希望进行冬泳训练,你不妨赤脚在大雪中奔走;或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不穿衣服在雪中躺上一段时间;或是在户外用清水喷洒身体;你也可以躺在自己的洗澡间里,用冷水浇灌你的身体。这些做法同样可以取得与冬泳相差不大的锻炼效果。  相似文献   

2.
潘燕     
温雅琴 《游泳》2015,(1):93
出生:1961年冬泳泳龄:5年擅长泳姿:蛙泳、自由泳冬泳感受:冬泳之前,患有鼻炎,冬泳之后,鼻炎好多了,身体非常健康。冬泳宣言:我冬泳、我健康。  相似文献   

3.
陈见阳 《游泳》2011,(5):I0040-I0042
游泳是比较普及的全民健身运动项目,冬泳深受冬泳人的喜爱。尤其在大海里冬泳,令人更加心旷神怡,增强毅力,身体强壮,精神高昂。本文根据我的亲身体验,对冬泳运动做一个初步的探讨,用数学曲线描绘冬泳时间和温度的关系,简述冬泳的奥秘和益处。以期能提高国人对冬泳运动的认识,更广泛地普及和推动冬泳运动,让更多人充分利用大连海域的优势,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相似文献   

4.
冬泳作为一项体育健身运动,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采用文献资料法,阐述了冬泳的锻炼价值,探讨冬泳运动对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增强食欲、提高睡眠质量等的作用,为进一步推广冬泳健身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冬泳运动对老年人身体机能方面的影响,对哈尔滨冬泳协会的60岁以上的、锻炼时间5年以上的老年人75人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坚持合理的冬泳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改善和增强心、肺功能,延缓衰老、提高人体健康水平,对预防和减少心血管疾病以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冬泳的心理因素刘贵芳冬泳,这一具有特殊健身意义的锻炼形式,不仅能发展冬泳爱好者多项身体机能,而且对冬泳健儿的心理因素,如动机、情感、意志、兴趣和个性等都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非同小可。这些心理因素对于提高冬泳锻炼的积极性,甚至对人的意志品质,都具有特殊...  相似文献   

7.
李品冠 《游泳》2012,(5):I0013-I0014
社会上(包括中医界、气功界及武术界人士)有持极端反对冬泳的理论,说其冬泳违背自然规律,用许多事例证明冬泳对身体害处极大。社会上另一群人的则对冬泳竖起大拇指说,冬泳人有特异的耐寒功能,冬泳人是完美健康者。这是社会上二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各位泳友想必都有听到。我们冬泳内部也对冬泳的效果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一派是冬泳万能论者,冬泳不但健身而且可以治病,更可以延年长寿。有一些泳友却表示,冬泳了多年效果不明显,没有任何变化和感觉,和平时一样。也有一些泳友说,冬泳让我越来越肥胖,甚至血压增高等等,议论纷纭。  相似文献   

8.
汪曦永  凡时芳 《游泳》2001,(3):29-30
冬泳是一项在低水温中进行的体育锻炼活动 ,它集强身健体、祛病益寿、磨练意志、陶冶情操等功效于一体 ,是具有特殊锻炼价值的运动健身项目。冬泳锻炼融心理与生理调节于一体 ,其调节深度、强度以及良好效果 ,远非一般的文娱、体育活动调节所能比拟 ,参与者无一不感受到它的魅力并获益匪浅。冬泳者的共同感受和调查资料表明 :冬泳后比冬泳前食欲旺盛 ,睡觉香甜 ,不怕严寒 ,身体轻松 ,精神愉快。可以说 ,冬泳对于防病健身是事半功倍的一项高速、高效运动。经常坚持冬泳锻炼 ,不仅能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的功能给予改善、…  相似文献   

9.
张猛 《游泳》2015,(1):94
我从2004年开始冬泳,当时与几位要好的泳友成立了本县第一支冬泳队。2008年11月31日,我在水温4.5摄氏度的环境下,创造了横渡碣阳湖750米的记录。冬去春来,至今已坚持冬泳十个年头。期间我尝到了冬泳带给身体的甜头,也有许多感悟及经验,现就冬泳中一些"初试冬泳"的泳友存在的认识上的误区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误区之一"我是冬泳的,因此我穿的少,我这是在经受耐寒训练"。有很多泳友认为既然我进行冬泳,就应该穿的少,其  相似文献   

10.
冬泳对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游泳是人们喜爱的锻炼身体的一个好方法。冬泳既能起到一般游泳的作用,同时由于冬泳水温在14℃以下和户外寒冷的气候,它比普通游泳的刺激更为强烈。我们以秦皇岛市参加冬泳的170人为研究对象,了解调查研究他们在坚持冬泳过程中身体出现的各种反应,为冬泳爱好者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我们对研究对象进行为期三年的跟踪调查,调查结果表明:99.4%人反映冬泳以后睡眠良好,97.6%的人冬泳后使下肢肌肉增加,98.8%的人肺活量增加,58.2%的人降低了血脂,100%的人治愈了过敏性鼻炎,100%治愈了冠心病,99.4…  相似文献   

11.
中国赛艇队男轻运动员身体成分监测对训练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国家赛艇队4名男轻队员冬训前后身体成分变化的研究,分析探讨中国赛艇男轻运动员最佳身体成分。结果显示,一定范围内体脂%的下降与赛艇轻量级运动员有氧耐力的提高显著相关;赛艇轻量级运动员瘦体质量的增加与否可反映力量训练的效果;本研究中,男子轻量级运动员身体成分的改变与专项测功仪能力的变化未呈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运用测验法对浙江省跆拳道队8名女队员进行体成分与体重测量,通过现场观察法和访谈法调查冬训及体重控制情况,认为冬训体能训练使队员脂肪含量明显减少和肌肉含量明显增加,大部分队员体重略有下降,针对训练和饮食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近年来国内外冬泳健身机制的研究进行概述,探讨了冬泳锻练对人体机能影响的生理作用机制,旨在为推广和普及冬泳,以及为冬泳运动的科学锻炼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冬季项目运动员心率的调查结果进行详细的报告和对比分析,以便读者对我国冬季项目运动员的心率情况有一个了解,找出现存问题,为系统建立我国冬季项目运动员身体机能检测与评定标准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张铭 《体育与科学》2011,32(5):100-103
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冬泳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冬泳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从现有的研究材料来看,冬泳的促健康作用是广泛的,从循环、吸呼、免疫等系统都有积极作用。这为推广和普及冬泳,进一步制定科学合理的冬泳健身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大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的实效性,探讨不同强度有氧健身跑对女大学生身体成分和肺通气功能的影响,选择北京林业大学60名大二健康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进行了16周不同强度组别健身跑实验。结果发现:中、小强度健身跑锻炼对学生身体成分的影响显著,在脂肪百分比、身体质量指数、腰臀比指标均值改变的幅度最大,差异最显著(p0.01);高强度健身跑锻炼对身体成分的影响较小;通过对不同强度组学生两项肺功能指标测试,三种强度的健身跑使学生的肺功能指标均有一定幅度的提高,但中等强度健身跑对学生肺功能影响最大,提高幅度最明显,两项指标均呈现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7.
冬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滕青  姚峰 《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1):61-63
通过对 6 0名男子冬泳爱好者的问卷调查、生理指标测试和文献资料调研 ,探讨冬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 ,长期冬泳有助于增强人体肌肤的反应能力 ,不同程度地改善心肺功能和增强心血管系统机能 ,增强人体生理调节能力和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从而提高人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制度环境是大型滑雪旅游度假区建设的关键性支撑,从制度环境角度推动大型滑雪旅游度假区的建设更科学、有效。通过文献分析、制度分析及实地考察等方法,对大型滑雪旅游度假区的内涵、特征、现状、困境及需求趋势与导向进行了判断。研究得出,大型滑雪旅游度假区建设的制度环境是聚焦于大型滑雪旅游度假区建设、运营密切相关的基本制度而形成的,这种制度环境要求有效性,呈现出与运营主体、特定区域及自身适应性的特征;现有制度环境虽然日益完善,但仍然形成了制度环境滞后、制度组成单一及各参与主体缺乏有机融合的困境。正式制度的需求导向指向大型滑雪旅游度假区建设的引导和规范两个层面,非正式制度的需求导向指向了冬季体育文化、冬季运动价值观念,冬季体育传统及相关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9.
应用体育测量与统计、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体育专业238名学生和非体育专业153名学生进行了体成分和骨密度的测量与分析,旨在探讨运动对处于青春发育末期和骨量缓慢增长期的大学生体成分和骨密度的作用及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对体成分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学生骨密度值都在正常范围值内,但体育专业学生骨密度值略低于非体育专业学生。研究提示,大学生在进行运动时,应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并且在运动后及时补充人体各种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第九届国际人体组成学研讨会中有关运动对人体组成影响的研究,为读者介绍在此领域里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动态。依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将有关运动对人体组成影响的研究大致分为3个方面:运动对一般人群人体组成的影响、运动员的人体组成、运动对疾病患者人体组成的影响,并分别概述了有关研究内容。与其他国家的研究相比,国内研究虽然在数量上占优势(国内文章有22篇,其他国家11篇),但在质量上要弱于其他国家,国内学者更多地采用生物电阻抗的方法,探讨运动单一因素和对人体组成影响,较少考虑到饮食、能量平衡等因素对人体组成的影响。对群体日常体力活动量与人体组成的影响研究中,量化体力活动量多采用加速度计,得到的结果与真实的日常体力活动量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期待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出现,以便为日常体力活动量与人体组成的量效关系研究带来便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