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刻意曲解是言语交际中语言使用者的一种语用策略,本文从言语调节理论、面子理论、顺应论等角度对其语用理据进行论述。刻意曲解有其相应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
刻意曲解是一种特殊的语用策略,是语言使用者有意利用对方话语中的歧义性和语用模糊歪曲对方的话语意图,以此来实现某种交际目的。文章主要从间接言语行为、面子理论、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等方面对刻意曲解进行语用分析。  相似文献   

3.
基于Austin &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Brown & Levinson的"面子论"的礼貌策略和Leech的礼貌原则,本文对英语言语行为中的礼貌语用进行了探讨,以增强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J.R.Searle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teory),Brown & Leevinson的面子(facetheory)理论和面子威胁理论(face threateningact),以及相关的语境语用理论等,对于请求语中使用礼貌策略一语言现象从语用学语境角度进行了基本的分析,从而得出请求语中礼貌策略基本有直接策略,  相似文献   

5.
刻意曲解与语用误解不同。刻意曲解是语言使用者的一种语用策略,是其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有意利用对方话语中的歧义性和语用模糊,歪曲对方的话语意图。本文在区分这两种语言现象的基础上,尝试分析曲解者如何实施其刻意曲解策略,以及用关联理论如何来解释交际双方曲解与被曲解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为理论框架,从语用学角度对言语交际中的刻意曲解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刻意曲解的触发条件、实现方式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7.
蓄意歧义在言语交际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巧妙地对所传达的信息进行刻意曲解,以达到特定的交际意图。从顺应理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面子策略四个角度分析蓄意歧义的语用内涵,阐明了蓄意歧义是一种动机性很强的语言的处理运用,是有效的言语交际策略,它揭示了语言使用的动态过程,并在不同层面对语言作出选择,旨在引导语言使用者树立全面、辩证的语言观;通过有策略地运用蓄意歧义,提高言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8.
李英杰 《现代语文》2007,(10):60-62
一、引言 本文拟通过简单回顾分析Leech(1983)的礼貌理论以及Brown&Levinson(1978:1987)的面子理论,总结其中公认的影响话语礼貌的因素,并对各理论未能明确指出的、影响话语礼貌的诸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本文之所以选择上述两种理论是因为它们是语用学界公认的该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何兆熊:2003;王建华:2001)。[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重点分析存在于第一说话人话语当中的刻意曲解的触发条件,刻意曲解的运行机制,以及交际者使用刻意曲解这一语用策略的语用功能。最后指出,刻意曲解的使用要受到社会语用等方面的制约,不能滥用,否则会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娜娜 《考试周刊》2011,(46):46-47
校园告示语是一种社会性标志语,具有简洁醒目、鲜明准确、通俗易懂特征。本研究以各种校园告示语为语料,从言语行为理论入手,微观探讨其语用语言特点以及相关语用策略的使用状况。结合Leech的礼貌原则和Brown&Levinson的面子策略,分析礼貌策略在校园告示语中的运用。这些策略的运用使得话语在校园语境下的接受性大大增强,对于校园告示语的文明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Brown和Levinson (1987)的"面子理论",以医疗纪录片《急诊室故事》为语料来源,探析了医患之间冲突性话语的回应策略,分析发现,医患会话中的缓和性回应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刻意曲解、反问、礼貌标记语使用和模糊限制语使用等。本研究发现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2.
礼貌原则的制约与礼貌策略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貌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手段。选择恰当的语言策略对威胁面子的程度可以补偿。因此需要遵循礼貌原则和社会因素,选择正确的礼貌策略以避免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13.
刻意曲解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用策略,常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际和文学作品中。刻意曲解是喜剧小品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在喜剧小品中,说话者往往会使用刻意曲解这一语用手段来实现某种交际目的,营造幽默效果。本文以一些著名的中国喜剧小品为例,对喜剧小品中刻意曲解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喜剧小品中刻意曲解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4.
从顺应角度看刻意曲解的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刻意曲解是一种语用策略,体现了顺应的动态性,是一种意向性很强的顺应。刻意曲解策略的实现途径主要有谐音曲解、曲解缺失信息、曲解概念意义、曲解指称含义、曲解言语行为义和隐含意义、曲解预设,曲解话题。  相似文献   

15.
刻意曲解是日常交际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男女双方话语交际中常用的一种语言策略,形成性别间刻意曲解的关键因素是性别交际主体的心理认知:在性别言语交际中,交际主体调动其认知资源,解读出与听者信息意图相匹配的最佳关联,在此影响下根据自身交际意图曲解对方话语,以确保听者顺应的认知和谐,取得最佳语用效果。从语用学理论中的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的视角,透析性别交际双方使用刻意曲解这一语言策略时的语用立场,可以进一步了解性别双方的立场,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6.
秦好好 《海外英语》2012,(24):162-164
礼貌理论主要包括Lakoff的礼貌规则、Leech的礼貌原则以及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论",遵守相关的礼貌准则和规范是为了达到某一交际意图。社会符号学的视角下,语用意义是语言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对英汉礼貌言语形式的语用意义的可译性进行研究后发现,语用意义是造成礼貌言语形式相对不可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面子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 rown&Levinson在Goffm an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子理论"。本文从这一理论入手,探讨面子理论及礼貌原则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恰当地运用面子理论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关联理论的元表征用法来解释反讽语境下的刻意曲解及其所形成的言语幽默。根据元表征用法,刻意曲解可分为解释性用法和元语言用法。刻意曲解作为一种常用的交际策略,其语用功能有赖于语境。说话者通过将内容或框架赋予不同话语,曲解说话人的语词或思想,使之服务于相反的交际目的。在反讽语境中,交际者理解并刻意曲解对方话语,用以维护自我形象或攻击对方,其运行机制在于"不一致",实现刻意曲解的核心在于"相似性"。  相似文献   

19.
刻意曲解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指语言使用者有意利用某种特殊的语境或对方话语中的模糊性等特点,歪曲对方的话语意图。刻意曲解的话语在交流中能起到特殊的语用作用。本文以《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语言为语料,进而分析了其中刻意曲解的语言所起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20.
语域理论对刻意曲解的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刻意曲解(deliberate misinterpretation,简称DMI)是人们为了达到自己某种交际目的而故意歪曲理解他人话语的一种语用策略。本文引入语域理论来分析DMI。我们认为(1)语域对DMI有很大的制约作用;(2)通过语域的优选能对不适当的刻意曲解能进行修补;(3)语域理论对区分误解和刻意曲解有特殊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