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玉材被古人发现和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实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大量的玉器出现,特别是红山文化、良渚文化、薛家岗文化、凌家滩文化以及山东龙山文化的玉器,它们均代表了中国史前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所谓玉璧,《说文解字》解释为“璧圆像天”,古人认为天是圆的,所以仿天而作璧。《尔雅·释器》指出:“肉倍好,谓之璧”。邢昺《尔雅疏》:“肉,边也,好,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圆玉是指玉璧、玉瑗、玉环、玉块这四种外形相似的玉器,随着时代递进和其使用功能的隐退,现今的人们已经极少考究它们之间形制的区别,时常将玉瑗、玉环,甚至玉块都归属于玉璧的范畴,统称这类圆玉为玉璧,这种称渭混淆了中国古代圆玉的用途,忽略了中国古代圆玉所要传递的信息。关于中国古代人际交往使用玉器有明确的文字记载:“禹曾在涂山会合诸侯,  相似文献   

3.
王好华 《收藏》2006,(2):68-70
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动中的一种礼器。古人认为天圆地方,而天又是苍色(青色),故“以苍璧礼天”。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穿孔称作“好”,边缘器体称作“肉”,《尔雅&;#183;释器》《说文》释璧均为“肉倍好”,即璧的两边玉质部分相加之和等于璧的中央孔径的一倍。  相似文献   

4.
杨玉彬  吕勤娟 《收藏》2007,(1):116-117
我国古代制作,使用玉璧历史悠久,先秦人认为玉璧是通天、付清在、礼天神器,将之列为“六器”“六瑞”之首。也有学者说璧像内饼,是供神或先祖享用的,汉代丧葬用玉之风甚盛,一些大中型墓葬中,玉璧几乎是必备的随葬品。  相似文献   

5.
杨海青  常军 《收藏界》2011,(1):33-34
玉琮是中国古代玉器中重要而带有神秘色彩的礼器,其形状为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说文》曰:"琮,瑞玉,大八寸,似车缸。"琮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历经夏、商、周三代,秦汉以后逐渐消失,它前后延续了数千年之久,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本文择取了虢国墓地出土的8件玉琮做一介绍,以供读者鉴赏。  相似文献   

6.
崔兴众 《收藏》2014,(21):86-90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地下的玉器遗存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从史前到明清的各个时期。玉器的种类主要包括装饰玉、礼玉、葬玉、器具等门类。西安博物院的玉器专题陈列,以“天地之灵”为主题,展示西安出土的各时代玉器精品。西安博物院藏有两件史前时期玉璧,一件是2002年在雁塔区鱼化寨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玉璧(图1),该璧较小,从单面钻孔,素面无纹,表面抛光,磨制精致。另一件是1983年在西安征集的龙山文化时期玉璧(图  相似文献   

7.
飞相局历史悠久,在明清古谱中早有记载,明代朱晋桢《橘中秘》就载有象局歌决:"象局势常安,中宫士必鸳。车先河上立,马在后遮拦。象眼深防塞,中心卒莫前。势成方动炮,破敌两岸边。"以及破象局诀:"一炮在中宫,鸳鸯马去攻。一车河上立,中卒向前冲。引车塞象眼,炮在后相从。一马换二象,其势必英雄。"  相似文献   

8.
丁哲 《收藏界》2010,(12):41-42
"拉丝工"是古代玉器制作中一种以软性线具为主要工具进行拉切透雕或切割的技法之俗称。这种"以柔克刚"的技法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制作中就已有之,其发展绵延于商周两汉,直至明清两朝达到鼎盛。只不过各时期制作的具体步骤和工具有所不同,但原理几乎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9.
乐明 《上海集邮》2014,(9):8-10
9月10日《教师节》中国有悠久的尊师重道的传统,古代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西周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韩愈《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中国几千年的灿烂历史中,老师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功臣,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相似文献   

10.
白晓银 《收藏界》2014,(1):44-49
玉璧、玉瑗、玉环、玉玦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瑞玉,自新石器时代出现以来,一直延续于清代。其历史久远,作用不断地发展演变,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品种之多,文化内涵之深,是其他玉器不能比拟的。  相似文献   

11.
梅景峰 《收藏》2011,(7):84-85
齐家文化时期的玉器种类很多,玉璧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个大类,相对于其他种类而言,其品种齐全,数量众多,使用广泛,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朱有仪 《收藏》2012,(1):86-91
"龙"是中华民族进入农业社会后创造出的一种虚拟动物,被尊为万兽之首,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说文》中认为:龙,鳞虫之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多种动物之所长的神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都是真实的,唯有龙是虚拟的。在中国古代艺术品中,龙的影子几...  相似文献   

13.
卜珩一  胡勇 《收藏界》2012,(12):33-37
湖南省益阳市博物馆收藏有一批新石器时代至战国的出土玉器,其中不乏精品,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可作为断代的标准器。本文遴选数件予以剖析,供大家鉴识。■新石器时代玛瑙璜《周礼》有"以玄璜礼北方"的记载。璜,《说文解字》把半璧形玉器称作璜。文物考古界则习惯把形同璧或  相似文献   

14.
《收藏》2013,(3):167-167
秦学研,号牧虎草堂主人。1964年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85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画虎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青年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师。秦学研长期以来从事中国画创作,擅长动物、山水画,尤以画虎闻名国内外,在画虎领域有"南秦北冯"之称。在中国美协举办的展览中,其作品《雄视》入选"中国风情--当代中国画作品展",《开怀》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2003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拂晓》人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漫步秋光》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三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曙光》获中国美协主办的"2007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最高奖),《祥云》获中国美协主办的"2008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最高奖),2010年作品《静观》特邀参加由中国美协主办的"百年百虎国画精品展",《拂晓》获"第三届《光明日报》美术奖作品展"优秀奖,《觅》入选"画坛2005年度优秀画家提名展",《猴趣图》获"第一届网络全国中国书画精英赛"金奖,《展望》入选"首届中国画名家百虎大展"。建立有"秦学研虎画艺术馆",在香港、澳门、江苏、广东、山东、河南、安徽、甘肃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余次。国内外许多报刊及电视台对其作品作过专题报道,并广为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企业及收藏家珍藏。牧虎草堂联系电话:13506213067  相似文献   

15.
枕的故事     
霍雨丰 《收藏》2013,(6):54-57
枕,作为必不可少的寝具,在古代典籍中屡见其身影。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集《诗经》中就有"寤寐无为,辗转伏枕"的诗句一一描述的是古今相类的害相思病的少男少女睡不着觉跟枕头闹别扭的情形。  相似文献   

16.
王晓海 《垂钓》2011,(2):69-69
玉璧,在我国古代被认为有通神的功能。《周礼·春官·大宗伯》中就有“苍璧礼天”的记载。笔者收藏了不少玉璧,但有钓鱼图案的只此一件。  相似文献   

17.
刘国祥 《收藏》2006,(2):71-72
2005年11月5~6日,中国玉器考古论坛暨《中国出土玉器全集》首发式在北京隆重举行,此次盛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学出版社、北京玉学玉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来自全国考古文博界领导、专家及收藏界120余人出席。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等十余家媒体到会采访。  相似文献   

18.
刘继涛 《收藏》2008,(6):99-99
读《收藏》2008年第1期戴应新先生《又见齐家文化玉器》一文,笔者认为所刊布玉器多属伪造品,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9.
古方 《收藏》2009,(6):90-93
玉璧和玉琮是齐家文化(距今约4100~3600年)的主要玉器品种,最早见于清宫旧藏,清末吴大潋的《古玉图考》中已有著录,可见这类玉器很早就被发现、收藏和著录。但是,由于当时认识水平和考古知识的缺乏,它们笼统被归入商周玉器。  相似文献   

20.
宋大隆 《上海集邮》2011,(11):35-36
古代玉器可谓是中华文明的基石,中国人自古以来便崇玉、尚玉。古代玉器作为礼器,不仅成了社会地位的象征,而且还体现着中国传统的道德标准。但是很遗憾,对于关乎中华文明举足轻重的古代玉器,却极少见之于新中国的邮票。所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于2011年3月8日发行《良渚玉器》特种邮票,得到了广大邮迷的欢迎。下面谈谈对这套邮票的欣赏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