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看板     
《中国新闻周刊》2011,(11):88-88
蕾哈娜 成为《Vogue》10周年封面女郎 时尚杂志《Vogue》庆祝创刊10周年之际,R&B小天后蕾哈娜登上了该杂志封面,成为美国《Vogue》史上最年轻的黑人封面女郎。《Vogue》称,蕾哈娜拥有着黑人女性标志性的丰满火辣身体,选她作为10周年的封面女郎是毫无争议的。  相似文献   

2.
曹晋 《新闻大学》2006,2(4):29-34
本文意在透彻解读美国学者卡罗琳?凯奇(Carolyn Kitch)的原创性论著——《杂志封面女郎:美国大众媒介刻板形象的起源》。首先,笔者回顾了美国的传播研究语境,检视本论著如何将大众媒介研究与历史、人文的关怀相结合。其次,再从作者对杂志研究的角度,体察其选题的独到创意和对杂志封面女郎这一大众媒介再现的刻板形象的理解与诠释,来省思刻板形象的象征主义及其意义生成的社会文化情境。  相似文献   

3.
吴杨 《今传媒》2009,(12):87-89
进入消费主义时代,美女已经成为一种资源,经过媒介对她们的符号建构,便成为一种“神话”。作为审美符号的封面女郎正是这种被神话后的符号,她所具有的消费意义已远大于媒介为其建构的文化、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封面女郎:为何如此性感——解析《女友》封面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杨 《青年记者》2007,(6):57-58
对一本杂志来说,封面就是其“门脸”。它对于公众想象与销售量异常关键,这是杂志经营业由来已久的共识。1999年至2001年担任《英国嘉人》(UK Marie Claire)杂志主编的利兹·琼斯(Liz Jones)曾坦言,“现在,人们选择一本杂志到从书架上取走它的平均时间是3秒钟,杂志成也封面,败也封面。”①杂志封面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推销与宣传的作用呢?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女就开始作为一种化资源出现在我国各类杂志上,尤其是女性杂志,而封面女郎的形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们从家庭走向社会,由甜美变得性感,由保守变得开放。本试以《女友》杂志为例,通过比较研究其18年的封面女郎变化,来探寻女性时尚杂志封面女郎形象变迁的原因。[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在消费社会中,"人"作为广告受众,存有主体建构与欲望支配两方面的主体性危机.主体建构危机表现在媒介受众在主体位置上的纯粹性失真和媒介受众进行以"消费仿象"为核心的排他性主体建构;欲望支配危机表现为媒介与广告控制了"公共欲望"的生产与再生产、"公共兴趣"被媒介与广告支配、公众对媒介与广告的"宣泄依赖"、广告与媒介藉消费社会的"符码关怀"控制公众的"爱与安全"需要.  相似文献   

6.
万珊 《东南传播》2010,(2):35-36
媒介形象的生成与变迁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影响并制约媒介的最重要的力量是政治、经济与公众力量,三种力量之间在不断进行着各种搏弈。而其中,受众的力量对于媒介形象的生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杨 《新闻传播》2010,(6):166-166
电视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视上一些女性形象以及所表现的女性主题往往出现一些倾向.这就形成了女性受众在观念上的一些偏差.也造成了电视媒介表达女性的某些局限。同时电视影像中建构的女性形象和所表现的女性主题再生产了女性的欲望。本文旨在展现电视影像中的女性形象.并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影像与欲望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媒介女性形象作为媒介产品的重要构成要素,在各类媒介中均有不同形式的再现。春晚作为我国主流价值和文化集中展现的重要媒介平台,在春晚中的女性形象再现具有多重意涵。本文以2015年春晚小品《喜乐街》为研究个案,通过台词文本编码的方式,解析以"女汉子"和"女神"为代表的女性形象的再现方式及其背后意涵,发现尽管小品所刻画的女性形象多元且具有一定的抗争意识,但并未能脱离男性话语和刻板话语的掌控,女性有限的抗争受到了来自国家和民间话语等多方力量的消解。  相似文献   

9.
女性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在新闻领域里越来越引人注目。在今天日益兴盛的媒介文化潮流中,她们敢与男性并驾齐驱,各领风骚,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0.
读图时代的来临与消费主义的鼓吹使得封面女郎俨然成为了一种经济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消费理念。封面女郎背后蕴藏的巨大商机使其从单一的视觉符号转变成消费社会的重要隐喻,进而沦为时尚女刊鼓吹消费的工具。本文选取来自国内《ELLE世界时装之苑》、《VOGUE服饰与美容》《Harper’s BAZAAR时尚巴莎》、《COSMOPOLI TAN时尚》、《Marie Claire嘉人》等五家较有代表性的时尚女刊共78期,旨在通过对所选样本的封面女郎形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在消费主义理念影响下的时尚女刊是如何通过塑造封面女郎来诱导消费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农民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30多年里,媒介塑造的农民工形象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不断变化。本研究拟在再现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农民工媒介形象的变迁,揭示媒介在农民工与整个社会互动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剖析媒介在农民工形象传播中的得失,为其客观公正地反映农民工形象提供实践范式,也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2.
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的出现和发展,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理论逐渐形成。媒介和女性主义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关注。大众传媒与女性主义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媒介通过其传播内容间接地表达对女性的观点,而女性在媒介中的形象、媒介女性、女性受众在媒介传播过程中受到了社会各方因素的影响,隐蔽地呈现出边缘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在男性霸权的传统文化下,女大学生群体媒介话语权缺失,她们缺乏表达诉求的平台,其生活方式或问题被有意规避.而发生在女大学生身边的个别事件因与男性霸权的某些欲望相关,被媒体话语权操纵,肆意渲染,歪曲报道.如同整个女性群体,她们及其利益被媒体忽略或贬低,女性主义学者塔奇曼对此形象地比喻"女性被象征性地歼灭".  相似文献   

14.
【摘要】21世纪,随着媒介渗透作用的不断强化,尤其是在纷繁复杂的商业广告的影响下,女性越来越多地成为媒介消费的主力军,她们不断追求物质享乐和精神消费,不断追求商品背后的符号意义,以满足自我。与此同时,随着媒体上受男权意识审视、挤压和支配的边缘化女性形象的不断强化,处在“看”与“被看”双重身份下,她们仍然难以逃脱媒体强大的影响,而陷入了消费与被消费的漩涡。本文以“观展/表演典范”为理论基础,采用访谈法和文献综述法,通过对当下媒体影像神话下的女性消费与消费女性进行剖析,对研究传媒与消费关系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随着媒介渗透作用的不断强化,尤其是在纷繁复杂的商业广告的影响下,女性越来越多地成为媒介消费的主力军,她们不断追求物质享乐和精神消费,不断追求商品背后的符号意义,以满足自我。与此同时,随着媒体上受男权意识审视、挤压和支配的边缘化女性形象的不断强化,处在"看"与"被看"双重身份下,她们仍然难以逃脱媒体强大的影响,而陷入了消费与被消费的漩涡。本文以"观展/表演典范"为理论基础,采用访谈法和文献综述法,通过对当下媒体影像神话下的女性消费与消费女性进行剖析,对研究传媒与消费关系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魏昕 《东南传播》2014,(1):117-119
读图时代的来临与消费主义的鼓吹使得封面女郎俨然成为了一种经济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消费理念.封面女郎背后蕴藏的巨大商机使其从单一的视觉符号转变成消费社会的重要隐喻,进而沦为时尚女刊鼓吹消费的工具.本文选取来自国内《ELLE世界时装之苑》、《VOGUE 服饰与美容》《Harper's BAZAAR时尚巴莎》、《COSMOPOLI TAN时尚》、《Marie Claire嘉人》等五家较有代表性的时尚女刊共78期,旨在通过对所选样本的封面女郎形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在消费主义理念影响下的时尚女刊是如何通过塑造封面女郎来诱导消费的.  相似文献   

17.
身体作为知觉与行动的根本来源,其重要性在媒介技术的飞速更迭中解构并重塑,摆脱旧的媒介中介地位,女性媒介形象的塑造也随着媒介虚拟性提高成为重要话题。本文在身体美学视域下,分析媒介诱导性广告数量增长,兜售外貌;塑造统一审美模式与风格、传递固定的身体标准与意识形态等方面对女性媒介形象塑造产生影响,并分析消费社会下的女性形体神话,认为消费社会环境下媒体应承担责任,培育更强的身体审美能量与身体审美意识,塑造健康的女性媒介形象,打破女性附属品地位的恶性循环,解放被束缚的女性思想与命运。  相似文献   

18.
陆敏  韩玲 《新闻前哨》2007,(8):88-88
美国传播学女研究者盖尔·塔奇曼在《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论文集中,针对媒介内容中的性别歧视,提出了"贬抑"(annihilation)的概念,认为女性在媒介报道中受到贬低、歪曲或根本不被呈现,媒介的报道很少针对女性的工作、成就、需要而展开。虽然今天的女性在家庭角色、职业平等、政治参与各方面都有跨时代的进步,但在大众传媒中,随着媒介市场化经营的不断推进,女性所被塑造的形象和角色,似乎依然处于被异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文晴 《新闻世界》2012,(11):162-163
随着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型,一些媒介也随之由宣传让位于资本和消费。它以激发人类欲望与本性的方式不断撒播消费主义观念建构主体身份,媒介文化的消费主义转向面临与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的断层,但也为其自身的发展提供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20.
何越洋 《东南传播》2020,(10):66-67
电影《白日焰火》中的女性形象是被物化、罪化了的"维纳斯女神",作为欲望客体承受着男主人公与观众的双重欲望透射;而电影中的男性角色更显现出是一种被"阉割"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受到"阉割"的男性们通过吴志贞这一女性的伤害来疏解、重建自己的男性尊严。电影通过将女性"罪化",女性所携带的威胁引发焦虑,获得放逐,从而消解女性的双重角色功能的内在矛盾,内在地强化了男权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