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世界》2010,(2):44-44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精妙而逼真。朱自清《〈老张的哲学〉与〈赵子曰)》:“这里写赵姑母的唠叨和龙钟,惟妙惟肖。”钱钟书《围城》:“他仿美国人读音,惟妙惟肖。”  相似文献   

2.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09,(18):71-72
自本期开始,本刊专设“语文诊所”栏目,剖析新闻媒体中误用成语等语言现象,以引起广大记者和编辑的重视和改进。该栏目主笔为赵丕杰先生。赵先生系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副主编。  相似文献   

3.
《议论风生》是《新闻实践》杂志的一个小栏目。自推出以来,一直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厚爱。对此,我们深感欣慰。但由于我们学识有限,编辑水平不高,有时出现一些粗疏之处。如去年的《从成语“惟妙惟肖”谈起》一文,刊出不久,就引来了一些读者的议论。其中董佑勤、姚振发先生特别细心,为此一词,竟翻阅了10多本词(字)典,反复甄别,反复比较,坦诚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其精神实令人信服和感动。作为编者,唯有以此为契机,不断学习,不断充实,为编好刊物更加努力才是!  相似文献   

4.
刘沽修先生将其1989出版的《汉语成语考释词典》扩大为长达七百万言的《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通过我的学生黄宝生先生和郭良望女士,索序于我。原书有吕叔湘先生序。我何人哉!焉敢与叔湘先生并列!所以十分惶恐觳觫。李白的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正说明了我的心情。但是,最后我还是答应了,原因是,我似乎有一些话要说,想借题发挥一下。  相似文献   

5.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精妙而逼真。朱自清《(老张的哲学)与(赵子曰)》:“这里写赵姑母的唠叨和龙钟,惟妙惟肖。”钱钟书《围城》:“他仿美国人读音,惟妙惟肖。”从这两条典型用例可以看出:第一.写赵姑母和仿美国人,都是人的行为:第二,写和仿的结果都非常逼真。只有符合这两点,才能说“惟妙惟肖”。有人误以为只要两个东西相似.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叫“准妙惟肖”.以致造成误用。  相似文献   

6.
拜读了《图书馆学刊》1984年第一期登载的周惠东同志《“兼收并蓄”是藏书建设的重要方法》一文(下面简称《方法》),我认为这种提法是不妥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兼收并蓄”本质含义的解释是不正确的“兼收并蓄”原作“俱收并蓄”,最早出现在唐代韩愈的《进学解》里。这个成语的本质含义是“一律收藏储存”,以后,这个成语演变成“兼收并蓄”,清代阮葵生在他的著作《茶余客话》卷十六中就引用了这个成语。虽然“兼收并蓄”取代了“俱收并蓄”,但是,在漫长的一千一百多年里,这个成语的本质含义仍然是固定不变的。《方法》一文也肯定了这个成语的本质含义,莫名其妙的是,肯定之后又加上了这么一句:“现在可以解释为,多  相似文献   

7.
《出版经济》2002,(3):47-47
《中华语汇通检》座谈会前不久在北京师范大学荟园召开。著名学者张岱年、郭预衡、龚书铎、邓绍基、欧阳中石等出席座谈会并对该书给予高度评价。著名学者季羡林、张岱年先生分别为该书题词:“通览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开创便捷高效检索系统”、“检五千年中华经典,通十万卷人生智慧”。该书由著名学者张岱年、欧阳中石、谢龙、李修生、朱景昌等担任总顾问,刘占锋任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丛书首批出版的有《中国成语通检》、《中国名言通检》、《中国名诗句通检》和《中国辞赋词曲名句通检》4卷,收录我国上古至今成语3.5万个、  相似文献   

8.
一所大学,正是因为拥有一大批学高德重的大师才更显文化底蕴.朱祖延先生(1922-2011)就是这样一位大师.他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是我国著名的辞书学家、文献学家,曾任湖北大学古籍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兼任中国修辞学会第一届副会长等职务,曾获评首批“荆楚社科名家”.他一生主持过多项国家大型文化建设工程.曾编撰《汉语大字典》、《尔雅诂林》、《汉语成语大词典》、《汉语成语辞海》、《引用语辞典》、《引用语大辞典》等,为我国辞书事业作出卓越贡献,获中国辞书协会首届“中国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  相似文献   

9.
标题与成语     
成语,是长期以来在语言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它的结构形式严谨,概括意义完整,具有较强的稳固性。列宁说过:“常常有这样的成语,它能以出人意料的恰当,表现出相当复杂现象的本质。”成语的特点决定了它运用的广泛性。它不仅在文章正文中随时和读者见面,而且在文章标题中也占有显著位置。用成语做标题的方法通常有:一、引用。有些文章标题根据内容需要,可采取“拿来主义”,直接对成语原封不动地引用,取其本意,为我所用。如:《山重水复》、《铜墙铁壁》、《后来居上》、《春华秋实》、《天网恢恢》。二、嵌用。有  相似文献   

10.
由于成语具有简洁精炼、寓意深长和概括力强等优点,如果在新闻标题中运用得活,就能增强文字表达力,使标题更深刻、更生动、更富有文采,更吸引读者。 所谓“成语”,据《辞海》的解释,是指长期以来人们惯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成短句。在汉语中多数由四字构成。成语在新闻标题中的活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巧借谐音,另铸新词。例如,言论《无所不痰》(1978年11月1日《文汇报》),改“谈”为“痰”。讽刺随地吐痰,不注意公共卫生之人。《切莫见利忘艺)(1985年2月23日《人民日报》),改“义”为“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某些文艺团体只顾赚钱,不顾艺术质量的倾向。还有如《恭喜发“才”)(1983年2月13日《人民日报》)、《就地取“才”》(1984年3月6日《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1.
《新闻战线》杂志2006年2月号上刊发李磊明写的有关省级卫视特色频道建设的文章中提到,20世纪80年代“一部《霍元甲》,一部《编辑部的故事》,就能造成万人空巷的收视热潮。”在这里“万人空巷”成语的使用很不恰当。成语“万人空巷”是指为了庆祝或欢迎,人们从家巷中出来了,是形容家家户户的人都到大街上或指定场所欢庆的盛况。可是李磊明的文章是电视节目好,吸引人们都回家收看,巷子没人了。这种情况用“万人空巷”成语来形容显然是不妥的。汉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使用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很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成语使用得当,会使文章简洁生…  相似文献   

12.
“双管齐下”,是人们常用的成语。可是,近年来新闻媒体上出现了据此而仿造的“多管齐下”。例如:一些报纸上出现这样的标题:《多管齐下抓好国企改革》、《刺激需求应三管齐下》、《中科大实施立体助学──“奖、贷、助、补、减”五管齐下》。还有一家大报在一篇《农产品“卖难”、“买难”剖析与对策》的文章中说:“四管齐下,系统配套,综合治理,‘卖难’、‘买难’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仿语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可以成为创造新成语的一个途径。譬如,从“无的放矢”仿拟出“有的放矢”,就是仿造成功的例子。然而,仿造成语要符合常…  相似文献   

13.
《军事成语词典》是长城出版社为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0周年献礼而出版的中等规模军事成语工具书,供中等文化水平的读者使用。该词典668千字,共收军事成语5055条,其中约4500条,为迄今出版的各种综合性成语词典未收录者,占收词总数的88.8%。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侯学超先生对此题词评价为:“丰富汉语词汇宝库,填补军事词典空白。”该词典是佟玉斌、佟舟同志在他们编纂的《军事成语大词典》的基础上改编的,但不是简单的压缩本。其特点是──注重实用性。该词典舍去了《军事成语大词典》供读者研究使用的[述源]和[说明]项目,节省了大…  相似文献   

14.
成语“戛然而止”往往误写成“嘎然而止”。 嘎,音gā,象声词,形容嘹亮而短促的声音。戛,音jiá,古意为敲击。 “嘎然”,意思是“嘎的一声”的情境。“戛然”,在古文里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嘹亮的鸟鸣声,如苏东坡《后赤壁赋》就有“戛然长鸣”一语;二是指声音突然停止。如清代李绿园《岐路灯》第十回:“那些看戏的轰然一笑,几乎屋瓦皆震,忽的锣鼓戛然而止……”。《人民日报》1988年10月8日8版有许士杰先生《听红线女演唱会》七律一首,内称:“激越戛然情未尽,华灯明月照清渠”;《文艺报》1992年2月4日5版有陈梦麟先生一文,内称:“戛然而止,大  相似文献   

15.
《人民日报》7月7日发表的《以史为鉴——纪念“七七”事变五十周年》社论中,用了“荦荦大端”这句成语。有读者问:这句成语作何解释,为什么有的报纸刊作“荣荣大端”?荦,音 luò(洛)。《现代汉语词典》对“荦荦”的解释是:“明显的要点或是主要的项目”。  相似文献   

16.
“昨日黄花”何系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见不少报刊将成语“明日黄花”错写为“昨日黄花”。 在1999年5月14日《燕赵都市报》第十五版《走出消费的三大误区——家庭影院、数字电视和双频移动电话》一文中,最末一段有“而一旦各地均开通1800兆网。则这款机型早已是昨日黄花”句。读后不禁愕然。 “昨日黄花”若何?应是“明日黄花”之误。 “明日黄花”成语,出自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诗和词。苏轼在《九日次韵王巩》一诗中有“相  相似文献   

17.
“莘莘学子”四个字一摆,像个成语,其实不是成语,而是个自由组合的词组。“莘莘”是个叠字形容词,表示“众多”,在古汉语中用途宽些,例如,《国语》引述过《周诗》“莘莘征夫,每怀靡及”;在现代汉语书面语言中,只用于形容学生,成为“莘莘学子”一语。报刊上用  相似文献   

18.
读1999年11月18日的《中华新闻报》,发现成语用字随心所欲乱用的现象,如:三版《基层通讯员投稿有四忙》中:“凤毛鳞角”正确的成语应为“凤毛麟角”,意思是说凤凰的毛,麒鳞的角,比喻极其难得而宝贵的东西“鳞角”显然是错了。四版《港报女记者惨遭强暴今日女报仗义讨公道》一文的“编后”语中:“仗义直言”。正确的成语应为“仗义执言”,意思是说为了主持正义说公道话“直言”  相似文献   

19.
一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报道“改革开放二十年成就”时说:“曾几何时,中国的外汇储备只有微乎其微的一亿多美元,而如今……”这使我不禁诧异,“曾几何时”这个成语,何时变成了“曾经”的同义词。无独有偶,新近读胡平先生的《千年沉重》到第17页,作家在描述了目前“江西常常沉默”之后说“曾几何时,江西在漫山遍野的红杜鹃里绽开着笑  相似文献   

20.
《人民日报》7月7日发表的《以史为鉴——纪念“七七”事变五十周年》社论中,用了“荦荦大端”这句成语。有读者问:这句成语作何解释,为什么有的报纸刊作“荣荣大端”? 荦,音luò(洛)。《现代汉语词典》对“荦荦”的解释是:“明显的要点或主要的项目”。《史记·天官书》:“此其荦荦大者,若至委曲小变,不可胜道。”新华社在播发这篇社论时,把“荦荦大端”错成“荣荣大端”,因此,有的报纸在转发时也跟着错了。“荦”与“荣”,无论形、音、义都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