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用"导学案"教学,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实现教师引导、学生主动,问题驱动、多元互动的高效教学。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应用"导学案",让学生通过"导学案"实现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后自主归纳,教师通过"导学案"提高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2.
焦方亮 《学周刊C版》2011,(7):176-177
“三段九步”中的“三段”即课前、课中、课后;“九步”即教师备课小组确定学案内容→编制导学案→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抽批各班导学案→课上小组讨论与探究→课上小组展示与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与评价,并调控好课堂节奏)→教师对本堂课的总体评价与总结→当堂达标测试→布置课后作业。  相似文献   

3.
【设计理念】本节课先展示二个似乎矛盾的物理现象.①小车的轮子朝上,用力推小车,小车就运动,停止用力,小车就静止.②小车的轮子朝下,用力使小车运动,停止用力,小车还能继续前进.从而引出历史名人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二个截然相反的观点的对垒:运动的物体要靠力来维持与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使学生一开始就从矛盾的冲突中激起兴奋的火花;接着探究阻力对  相似文献   

4.
刘康武  苏兵 《物理教师》2004,25(10):48-48
在高一物理课本中有二次提到亚里士多德.一次是在自由落体处.学生们知道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轻的物体落得慢.重的物体落得快”,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第二次是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又得出了错误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学生们在学了这两节后,都感到这么简单的问题亚里士多德都搞错了,从此得出了一个结论——亚里士多德总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5.
学案设计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有关学案设计的研究非常必要。学案设计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为先导”的理念。“学案”设计应以实用为原则,从当前的教学实际出发.力求知识与能力并重,素质与应试兼顾;体现师生民主,师生平等,师生互动.主动探究。  相似文献   

6.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或不答的得O分. 1.下列对运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只有当它受到力的作用才会运动 B.伽利略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 C.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总是改变物体的速度,而不仅仅是使之运动 D.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如果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的物体,一旦具有某一个速度,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2.a、b两物体从同…  相似文献   

7.
一、牛顿第一定律的产生过程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三百年前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科学地想象:要是能找到一块十分光滑的平面,阻力为零,小车的滑行速度将不会减慢,将快慢不变的行驶下去.笛卡尔等人又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并得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会变,将沿原来的方向永远运动下去.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从而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定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学教合一"的课程教学改革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载体."导学案"教学是指在上课时,教师和每个学生手中都有一篇"导学案",课前学生按"导学案"预习,课上教师按"导学案"教,学生按"导学案"学,课堂笔记在"导学案"上记,课堂练习在"导学案"上做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物理教学普遍存在着内容陈旧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应试轻素质的偏向,这是当前物理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应在物理教学中重视素质教育。 一、物理教学与思想素质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通过简介伽利略的生平和科学事迹,说明他一生坚持科学真理,至死不为罗马教皇的淫威所屈服的精神。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运动实验和论断以及斜面实验和推理,推翻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并保持了两千多年之久的关于《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和《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两大错误观点。号召学生学习伽利略不盲目崇拜权威的精神及探索自然现象本质的科学态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热情。使学生受到马克思主义观点和科学方法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当前学生思想上普遍存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观点淡薄,缺乏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精神,且自卑感严重。在物  相似文献   

10.
<正>"四导一评"教学法分导读、导练、导议、导疑及评价五个环节,可以利用"导学案"做教学的线索,串起这五个环节。"导学案"是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目标编撰的,"导学"可以使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变得十分明确,便于发挥学习主体的各种能力。师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开展的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相似文献   

11.
利用导学案,在课前自主预习、课中探究学习、课后拓展检测等合作活动中,让师生都能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从而更好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历史与社会》课程目标的核心。在《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实施情感教育要遵循层次性原则、体验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和师生互动原则,注重对学生课前的认知铺垫、导课中的“启情”和课内外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3.
韩柏林 《物理教师》2008,29(6):23-24
钱毛管实验又叫牛顿管实验,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共同必修1(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第2章第1节“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演示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首次亲眼看到真空中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一样这一不争的事实,对于验证亚里士多德“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快”这一结论的错误性和帮助学生理解伽利略落体运动的规律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师生互动,自主探索“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步骤是:   明确任务→自主探索→交流点拨→反馈检测   步骤一:明确任务   “师生互动,自主探索“教学模式提倡在课前由师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共同明确学习任务.这样,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的内容、目标和任务心中有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在“任务→成功→新任务“的良性循环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相似文献   

15.
牛锦锋 《甘肃教育》2008,(16):49-49
一、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 1.伽利略、笛卡儿的结论是形成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他得出这样的推论:当一个物体在一个水平面上运动,没有碰到任何阻碍时,它的运动是匀速的,并将继续进行下去,假若平面是在空间中无限延长的话。之后,笛卡儿对此问题作了进一步补充: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伽利略、笛卡儿向世人揭示了物体的运动来自于物体自身,外力不是运动的原因,从而使人们从亚里士多德结论的禁锢中走了出来,开创了动力学的新局面,为牛顿构建动力学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陈东 《邯郸学院学报》2011,21(2):124-125
"导学案"这种新型英语教学模式如今被广泛使用,它是指导学生预习、师生进行课堂活动、课后探究延伸的重要载体。依据"导学案"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就中学英语课堂中使用"导学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及设计"导学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讲学稿初探     
王贤成 《中学文科》2009,(15):94-95
“讲学稿”的备课模式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备课的具体过程为:寒暑假备课→主备教师备课→备课组备课→课前备课→课后备课。  相似文献   

18.
讲学稿初探     
“讲学稿”的备课模式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备课的具体过程为:寒暑假备课→主备教师备课→备课组备课→课前备课→课后备课。  相似文献   

19.
董志明 《学子》2014,(1):46-46
正"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纽带,以导学为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知识建构为主线,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运用"学案导学"展开课堂教学,借助学案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和生机。"学"在教学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课前和课中以及课后都在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一系列有效的训练活动。课堂上给予  相似文献   

20.
微课是当下备受广大师生喜爱的教学模式,它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创设不同教学情境,开展多元化师生互动,因此,很多数学教师都在探索微课在课堂的渗透路径.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教师要立足每一堂课教学需求,录制微课导学案,把微课渗透在课前预习指导环节;针对教学重难点,利用微课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利用微课开展动态绘图教学,攻克几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空间感和数学思维;运用微课开展课下指导,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