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育作为情感教育,终极目标在于塑造完美的人格,实现人的自由.美育塑造人格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内在精神因素的整体培养,促进人的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的协调发展,通过情感的提升恢复人格的完整.完美人格的塑造过程,就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审美超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非理性教育:当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理性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与理性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忽视任何一方的教育都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非理性教育具有理性教育所不具备的特征,如重视人的个性,创造力的发展,注重人文科学的培养,它克服了理性教育的不足,使我们的教育更趋于完整。两种教育的融合形成了符合时代精神、以完整人格的塑造为目标的现代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3.
<正> 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人格的完善决不是自发形成的,是培养塑造的结果。乌申斯基认为,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因此,塑造教师完美人格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就在于如下方面。 (一)从“兴国”与教育的两种尺度来认识塑造教师人格的意义。生活在世界之交的理性人们大都能清楚地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绝不是以单纯的经济增长的指标与数字作为尺度来确认的,“兴国”决不仅仅是发展科技,丰厚物质,船坚炮利,还必须另一尺度即民族精神振奋、国民人格完满、精神文明的高扬,民主的健全等来评价其发展水平。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出现的“文明危机”就是科技丧失了它的活生生的人的意义,是对人的存在的遗忘。科学的兴起把人推人一条专产化训练的隧道,人越在知识方面有所进展,就越看不清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看不清他自己,于是,就进一步陷入“存在的遗忘”。“目前教育青年人的方式,对于青年人的训练,人们接收的大量信息——这一切都有助于人格的分裂。”这些现象意味着“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去了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有学者认为,从实践论的观点考察,教育的本质就是在于提升作为实践人的价值,是主体人的再生产。这就决定教育担负?  相似文献   

4.
理想是人一生的追求,没有理想的人是不完整的人,是平庸的人。学校也有理想,它是基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理想交叉点的完美结合,是心灵对话与交流的理想场所.是理想教育内涵与人格塑造的理性追求。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教育以强有力的规训和塑造方式把人制造成社会秩序和经济制度的工具,并且向接受规训的人承诺“成为”工具之后的幸福。教育因此背离了人及道德。康德的“人是目的”的绝对命令,不仅为道德实践提出了绝对目的,而且为教育等所有关涉人的精神成长的条件提出了绝对要求。道德教化必须先验地以人为目的,尊重人格尊严,使人自己展开理性的翅膀,形成自己的道德人格。道德教化就是通过理性存在者本身的道德生活而实现人之为人的目的——成就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6.
对理性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理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理性意识、理性能力、理性精神的教育。理性对于个体和社会发展有重要价值,理性教育对于主体人的批判意识、生存能力和完整人格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切实采取措施以改变我国教育中理性教育缺失的状况。  相似文献   

7.
可能教育论     
可能教育是至“善”的教育。它通过对话方式塑造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达成对“完整人”的追寻,可能教育的伦理目标是“为人类完整的自由与尊严努力”,帮助受教育者在全球化的时代作出决定命运的选择,走入人的价值世界,学会过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8.
人文教育以学问本身为目的,以人本身的精神为依归。它关注的是完整的人,关怀人的自身,是要塑造人格的完美。当前,中国大学里实用主义盛行,人文精神的空间越来越狭小,人文教育受到严重挤压。当务之急是转变教育理念,让学生通过经典阅读来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完善自身的人格。  相似文献   

9.
王玲 《科学教育》2007,13(1):44-46
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但当前教育却重智力发展,轻人格培养,片面重视成才的问题,而忽略了对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的培养,即成人的问题,使学生缺乏正确的社会理想和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缺乏社会公德和对人的理解与宽容,且在未来社会,人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独立理性的选择价值观的能力,主动适应的能力,抗拒  相似文献   

10.
和谐人格及其建构的教育思考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和谐人格是指构成人格的感性、理性与非理性等要素处于完整、平衡状态。和谐人格要靠和谐的教育来建构。和谐教育是指多方面与多方式教育的有机统一和密切配合。通过和谐教育建构和谐人格的目标是协调精神属性,使人格中的感性、理性与非理性等要素协调发展,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1.
理性塑造了完整的人,改变着整个世界,既是人生的需要,又为人类的行为提供了指导。加强科学理性观的教育,对于关系着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当代大学生尤为重要。文章以理论为逻辑起点,阐述了当代大学生理性观的内涵,即自主精神、谦卑精神及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2.
审美教育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最核心的任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完美的人格.具体说来,它以积淀着理性的感性形式进行教育,在启迪人们的智慧、发展人们的思维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以自己特有的审美方式和手段来培养人的思想品德;它可以净化人们的情感,愉悦人们的精神,美化人们的心灵.总之,审美教育能使人在思想、品德、智力、技能、心理、生理等方面都得到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塑造完美的人格.  相似文献   

13.
富有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西周礼乐文明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模式,其基本精神是通过各种途径对人进行情理兼备的礼乐教化,塑造人和谐的文化心理与完满的“君子”人格。尽管它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其注重以塑造情理兼备的“人”来实现社会的和谐、文明与进步的文化精神,在今天仍应是我们的民族教育认真批判继承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一、树立“人格本位”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心灵自我塑造的能力人格本位教育理念认为,道德教育的价值不在于任何外在的结果,而只在于个人心灵的自我塑造,人的心灵世界是一个独立世界,必有自己的精神起点,道德教育作为精神生活的重要形式,必须以心灵陶冶作为教育的起点。“人格本位”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教育中,不能仅满足于传授专业知识、技能,而要塑造优秀人格、呼唤心灵、“铸造灵魂”、开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真谛是帮助人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使其能够全面、自由和主动地发展,以个体的自我改造为基点进入公共生活场域去完成个体的社会化进程.自由人性的回归意味着教育不再仅仅以传递知识和训练技能为业,而是以塑造完整的人格和博爱的精神为务.教育回归自由人性必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人格平等”的伦理原则,以及建构“和而不同”的公共精神.以自由个性的培养来实现共生世界的创造,是教育回归自由人性的终极指向.  相似文献   

16.
论非理性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完整的教育应是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的统一体,它们两者是相互关联的两种教育范型。作为完整的人所独有的属性,理性与非理性也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而在科学主义理念支配下的教育却往往桎桔子理性目的,漠视非理性及其教育,致使人的发展异化,丧失了主体的独特性。因此,将非理性及非理性教育纳人塑造完整的人这一视野进行考察和辨析,同时,严格地界定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理性主义教育与非理性主义教育,是构筑以完整的人的培养和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旨趣的教育发展模式所必须的,也是时代精神向现代教育提出的要求。非理性主义教育建立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基础之上,予当代教育以重大影响。其负面影响是过于夸大了情意等非理性心理意识在教育中的作用。此外,它与理性主义教育在人的本质观、精神现象本质、认识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对峙,各执一端,失于偏颇。因而,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的整合,将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并为塑造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语文教育本身就是用"语言"构筑人的精神世界、构筑人的生命本身,因此,语文教育就是一种精神教育,亦是一种生命的塑造,它总是强烈地跳动着生命的脉搏。  相似文献   

18.
史湘云 《甘肃教育》2008,(19):36-36
人文精神的培养,其核心是引导学生更好地洞察世界、完善心智、理解人生。从广意上说,数学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数学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自身和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人文价值,积极参与对学生完整人格的建构,使数学教学在传授科学的同时起到人格教化的作用,使未来的学生不但成为一个“科学人”,而且成为一个“文化人”。  相似文献   

19.
理想是人一生的追求,没有理想的人是不完整的人,是平庸的人。学校也有理想,它是基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理想交叉点的完美结合,是心灵对话与交流的理想场所,是理想教育内涵与人格塑造的理性追求。理想的小学是人生理想发展的出发点,是放飞人生希望的起跑线。建设理想的小学,是学生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主体意识是推动大学生主动进入、深入参与、高效完成教育过程的内在心理力量。"理性"与"非理性"共同构成人的完整精神世界,共同浸润并作用于人的一切活动。大学生主体意识塑造疏离理性不能展开,忽视对非理性及其意义的思考容易走向虚无。提高大学生主体意识塑造的精准性和实效性,要研究并发挥"非理性"因素对塑造活动的积极意义。大学生主体意识塑造要凸显个体心理研究的基础性,要强调意义价值的生成性,要着力研究教育情境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