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论“国民劣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孔乙己》《药》《祝福》《故乡》《阿Q正传》等小说中,鲁迅先生以形象的描写对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在杂文中,鲁迅先生对国民劣根性也有许多论述,了解这些论述,对我们解读上述小说会有很大帮助。现将鲁迅先生的相关论述分十五个方面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2.
鲁迅笔下挖出了多少国民劣根性山东/桑文彬扎扎实实地进行改造国民性的工作,是鲁迅一生的追求。那么,鲁迅在其创作(主要是小说和杂文)中主要揭示了国民的哪些劣根性呢?专制性和奴性。鲁迅曾借用“羊样的凶兽,凶兽样的羊”来形容国民的这一劣根性。专制者和奴才的逆...  相似文献   

3.
精神胜利法不等于“劣根性”姚崇实鲁迅在《阿Q正传》中塑造了阿Q这个具有巨大深远影响的艺术形象,他的主要特征就是精神胜利法。对精神胜利法,70年来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但都把它归结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民’创劣根性。尽管80年代以来,有人发表了更...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呐喊》《彷徨》中自觉地塑造了一个悲剧人物系列,人物悲剧的核心是精神悲剧,其主要特征是人物精神的痛苦与戕害,灵魂的苦难与毁灭,使有价值的东西被“消磨”,这种精神悲剧的冲突根源是国民劣根性。  相似文献   

5.
以“鬼”喻指国民的劣根性是《呼兰河传》自觉继承鲁迅笔法的又一重要发掘。通过对《呼兰河传》写作的时代潮流、“国民性”的文学表现、鲁迅精神的继承等方面的考察和分析,可以发现《呼兰河传》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老舍与鲁迅因受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国民精神构建、国民劣根性根源分析以及国民劣根性批判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本文主要从文化角度分析老舍与鲁迅小说中关于国民性格的塑造与批判,阐述国民性和文化之间的关联性,为国民性改造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铸剑》是鲁迅自己颇为首肯的作品之一。一般认为,作品体现了鲁迅一贯主张的复仇精神,同时也批判了愚弱国民的劣根性,其目的仍然是启蒙。其实,《铸剑》是鲁迅最深层次生命的展现,通过分析文本,.可以基本厘清鲁迅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8.
茅盾的《读〈呐喊〉》及时、中肯地对《呐喊》进行了评论。他肯定了《狂人日记》反封建、反礼教的“总宣言”的历史地位,肯定了通过阿Q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等。最重要的是揭示了鲁迅小说思想的深刻性,肯定了鲁迅在形式上的探索,肯定了鲁迅小说对青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周骏华 《江西教育》2007,(11):23-23
曹操,小字阿瞒,瞒,就是把事实真相遮掩起来。在《三国演义》中,他确实是一个瞒与骗的高手,瞒和骗,鲁迅称之为旧国民的劣根性,实为某些人的恶劣品质,不可学,应唾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鲁迅的短篇小说《示众》所表现和揭示的国民性问题展开论述。作者认为:《示众》中诸多看客形态各异的外貌及言状举止是以国民劣根性为其性格核心和意蕴内核的象征表演。这一表现形式的成功把握,促成了小说意蕴结构的最佳表达。本文还应用接受美学的观点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国民劣根性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主题推荐     
<正>《呐喊》《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是因为他发现国民思想的落后才是最需要医治的。他希望通过文学改造人们的"国民劣根性",于是写下《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振聋发聩的"呐喊"。  相似文献   

12.
关于鲁迅小说《药》的主题,中学语教学和众多研究资料几乎无一例外的归纳为“是对辛亥革命脱离群众而失败的批判”,这似乎已成定论。然而,当我们结合当时“新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作当时的写作心态、动机时,我们可以发现,《药》在揭露和批判封建化及其影响下产生的国民劣根性的同时,寄予如何使知识分子“民主、自由、平等”思想扎根华夏大地的思索,是对“新化运动”呐喊助威的时代作品。  相似文献   

13.
几十年来,鲁迅研究者们把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到了国民劣根性及阿Q精神胜利法的研究上,较少谈鲁迅对国民灵魂的示众。而鲁迅弃医从文的动因之一,就是要把对国民灵魂的剖析、暴露和示众,作为唤醒国民灵魂的一个武器,作为他文学创作的一个主题。在《示众》这篇小说里,鲁迅正是通过对看客与犯人间的相互示众,揭示出麻木、冷漠的国民灵魂的缭绕存在。  相似文献   

14.
单四嫂子和祥林嫂是鲁迅在《明天》和《祝福》中塑造的两个寡妇形象,但是对这两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鲁迅一改批判愚弱国民“劣根性”的锋芒,而对她们倾注了“哀其不幸”的同情与怜悯。本试图结合鲁迅的“节烈观”,分析其笔下塑造的寡妇形象,并联系鲁迅本人的身世,探析“寡母抚孤”与鲁迅创作这一题材的心理关系,认为“寡母抚孤”这一中国传统化心理销毁了鲁迅的批判锋芒。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作品之所以深刻,是因为其作品不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腐朽,把批判的锋芒对准了封建社会制度,还探寻了国民的劣根性,把解剖的"手术刀"指向了国民的灵魂。这种深刻的见解也贯穿了《孔乙己》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6.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揭露和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代表作,被选进了高中语文教材。在短短三万字的小说里,鲁迅先生为我们塑造了阿Q这个文学史上独特、鲜明又光辉的典型形象,也创造了假洋鬼子和赵秀才这样的读书人形象。本文试图对两位读书人的特点作一些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阿Q悲剧命运的根源,以及现代国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教材分析一、简介教材《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是鲁迅继《狂人日记》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在不到3000字的篇幅里深刻反映了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和整个世态,揭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毒害的读书人的病苦,也表现了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曹操,小字阿瞒.瞒,就是把事实真相遮掩起来.在《三国演义》中,他确实是一个瞒与骗的高手.瞒和骗,鲁迅称之为旧国民的劣根性,实为某些人的恶劣品质,不可学,应唾弃.  相似文献   

19.
重新解读《淡淡的血痕中》,我们不难发现其间的现实批判意味维度——反思"三·一八"事件,但不必多说也自然有其超越性内涵。它巧妙使用了解构奴役的双重方法:第一是采用醍醐灌顶的破解策略——犀利戳穿造物主的复杂统治策略、揭示其奴役机制;第二是积极地进行建构——鲁迅在《淡淡的血痕中》也高扬"猛士"的大纛,一方面凸显出其犀利的洞察力和坚韧的行动力,同时,鲁迅先生也汲取类似于尼采"超人"等精神资源企图改造国民劣根性,新国民或新世界同时或许可能因此得以产生。  相似文献   

20.
一《灯下漫笔》是一篇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先从具体的事件产生联想 ,引入本题 ,然后抓住论题 ,联想广泛 ,引用丰富 ,层层剥笋 ,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中国国民的人生史是一部“奴隶史” ,对于国民来讲 ,几千年中国的“文明史”可分为两个时代———“(国民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国民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鲁迅用哲学的眼光 ,从表现国民的劣根性的角度切入 ,批判受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长期奴役的国民的奴才性格和奴才传统。鲁迅的这一篇文章来得特别。《孔乙己》直指封建科举制度 ,《祝福》直指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