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阐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特征及价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义重大。通过国家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状况,进一步认清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在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遇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颜峰  姚桂芳 《文化学刊》2009,(3):176-18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人类以口头或行为方式相传,具有历史积淀的民间文化,以地域方言、艺术形象和独特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口传身授而得以传承和延续。青岛地区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方言空间的萎缩,大批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难以为继的状态。青岛方言是青岛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重要的载体和标志,是维系青岛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肖瑜 《文化学刊》2010,(1):124-12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大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大力开发利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大连市旅游业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大连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文化内涵开发不够、宣传促销力度不够、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旅游者需要以及旅游产业的特点,提出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七大模式。  相似文献   

4.
王焯 《文化学刊》2009,(6):113-116
文章通过借鉴国内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以辽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个案,提出具有可行性的产业化保护的原则与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以“文化”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从而实现文化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立体保护,达到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和连续化,也就是产业化。形成产业化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是既符合其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又能充分挖掘其市场潜能的平衡点,可以使其得到文化、经济、历史、社会价值的最大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5.
《文化学刊》2010,(5):12-12
安葵在《文化遗产》2010年第1期撰文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复杂工程,既具有学术意义,又与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因此要避免认识的片面性,不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狭隘化,不要把民间文化与文人文化对立起来,不要把保护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社会生活现代化对立起来,不要把保护与利用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6.
文化遗产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并世代留存的文化遗存,主要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形态,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物质形态表现下的智慧、技艺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传承和发展做出重要论述,阐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对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充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与制度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佟玉权 《文化学刊》2011,(1):128-133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传承人保护制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保护制度建设,应该坚持认定制度与申报制度相结合,注意关注传承人队伍中的特殊群体,支持对民间信仰及其习俗的传承,并特别重视传承环境的建设,以此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民族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颜峰 《文化学刊》2011,(6):116-1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口头传播或言传身教等非物质形式流传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历史的记忆和智慧的结晶,和文化遗产一起构成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厦。目前,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处于难以为继地步。地方高校作为文化传播和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应当积极主动地担负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  相似文献   

9.
佟玉权 《文化学刊》2013,(2):134-139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问题备受关注,如何处理好遗产利用中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成为理论研讨的焦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要有新的视角,应坚持以文化遗产的所有者为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本质在创新,其工作重点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好用于市场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者应有的权益,最终目标是促进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文化传承与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0.
张明昊 《文化学刊》2014,(3):141-14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因此,人们逐渐开始关注精神文明,其中当然也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到目前为止,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其实是可以实现和平共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而不是相互对立,互不相融的关系。各个地方应该积极推进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政策保护。本文主要根据现在旅游发展的趋势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意见,阐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阿童 《文化交流》2012,(5):38-42
五月的姹紫嫣红之中,有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站在游人如织的西子湖边。清风拂过,他的脸上始终浮现着微微的笑意。西湖,给了他艺术创作的灵思妙感;他,也用一把刻刀将西湖展示给了全世界。这位老人,就是人称"西湖陆"的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相似文献   

12.
"小游璐!你用筷子夹菜试试看……"3月22日中午,在龙游县福利院食堂内,保育员童爱玲亲热地招呼一名从美国明尼苏达州回龙游探亲的10岁女童游璐。只见女孩腼腆地笑着,右手相当熟练地用竹筷夹住点心盘中一片龙游发糕往嘴里塞,边嚼边竖起左手大拇指,并朝阿姨们做鬼脸,  相似文献   

13.
谁能想到,报纸上一条“豆腐干”消息,居然改变了一方水土许多民众的命运。 成灾龙虾变成宝 2003年5月29日,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看到《人民日报》一则简讯:“小龙虾成生态公害》,说的是洞庭湖小龙虾成灾。一向怀有“反哺”农业浓烈情结的鲁冠球,得知离浙江更近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小龙虾危害更甚。他召来麾下大将、浙江远洋渔业集团公司总经理曾岳祥,语重心长地说:“听到农民受灾,心里就难受。我们必须担当更多的社会责任。你马上带人去鄱阳湖考察,看看能不能帮助当地消除生态公害。”  相似文献   

14.
大鹿岛岩雕铭 大鹿岛危峰险峻,盘磴嶔岖,草木丰茂,礁崖嶙峋?嗽拢кず槭狼逄莺降锹健岛鹾杳沙醣僦录#挂刹固?填海之剩痕。槌乃与石为新。衍汉墓魏窟绝艺,别开生面,为见阙鳞介传神。世清素擅丹青金石。心高眼阔,涉海槌崖。  相似文献   

15.
栗子 《文化交流》2013,(2):57-59
"故事富有想象力,情节荒诞而又真实。层层推进的梦境和焦虑,无处安放的身体和灵魂,使这篇性情写作的寓言作品颇具郁达夫小说之风。"这是主办方为甫跃辉获短篇小说提名奖的作品《巨象》写的授奖词。这位28岁的男孩,看起来瘦小甚至有点弱不禁风,笑起来,眼神中,还藏着一丝忧郁。同是获奖者的东君在一旁"羡慕"地说:他真的有点郁达夫的味道呃。  相似文献   

16.
国家图书馆藏有《滦阳消夏录》单行抄本一种。该本子共有三卷,系抄本,内有多处纪昀亲笔之文,为雇人誊抄、纪昀亲自校订之作。此本为《滦阳消夏录》单行抄本初稿,亦即《阅微草堂笔记》版本体系中最早的抄本。这个本子展示出了《滦阳消夏录》的原始面貌,对于研究《阅微草堂笔记》的版本体系及纪昀的创作思想及创作过程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赵征 《文化交流》2009,(4):7-11
2009年1月12日上午,阳光明媚而温熙。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庄重而高深,一双双眼睛专注地投向讲台上一个头发皤然而精神抖擞的人。他演讲流畅,声调昂扬,不时爆发的掌声是最好的伴奏。尽管他的口音有明显的浙江磐安方言,人们还是强烈地感受到他“为百姓维权”的精神张力。  相似文献   

18.
"中央文化区"作为城市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的集聚中心,对于城市文化活力的增强,城市人文品质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江苏省13个地市城市公共文化空间集聚度的空间分布调查,认为,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空间的集聚度和集聚数量,与城市能级正相关;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集聚性与城市文化能级正相关;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集聚性也与城市规划的理念有着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19.
Theorisation of culture is often absent from research on production in the creative and cultural sector. Further, cultural production has been largely untouched by the insights of the cultural economy approach. Culturalisation is a means of addressing the question of what constitutes culture and thus a cultural (economy) approach. It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culture and cultural production combine in the ‘operationalisation of the real.’ Culturalisation underpins much scholarship in this journal by posing the (economic) real as a problem of definition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operations involved in its temporary resolution.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position need further addressing. There is a feedback between culture as a problem of definition and a cultural approach. Devices can interro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sses of cultural definition and the conceptual parameters of a cultural economy approach. Workshopping, projects and events are put forward as cultural devices emerging from a 10-month ethnography of literary performance in Bristol, England. This illustration shows firstly, how culturalisation occurs in a designated cultural sector to contingently realise culture; and secondly, the implicit logic of cultural economy as culturalisation, typified by the device as method, so as to open a debate concerning its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