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奥斯丁对她以前的男性作家的男权意识和传统的价值观念给以反拨,以女性的视角讲述女人自己的故事,构建自己的婚姻观念——恋爱时理智与感情平衡、婚姻中爱情和财产并需、家庭内男女人格平等。小说通过描绘婚姻和家庭生活中的平凡琐事,深刻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历史的进程,展示了这位女性作家自觉的女性意识与深厚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
从湖南省老司城村土家族的婚姻制度、婚恋观念、婚姻习俗等的当代变迁中可以透视湘西土家族女性的家庭地位在当代的回归.从史前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到清朝改土归流,再到新中国成立,历史进程步入当代,湘西土家族女性的家庭地位经历了一个由较高到低谷,再到较高的"回归"过程.土家族女性的家庭地位在当代大幅度提升,形成与男性基本平等的社会地位.当代湘西土家族女性家庭地位的"回归"是回归平等的两性关系,是回归城市化,回归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3.
依据Trudgill等人的社会语言学理论,采用定量定性分析方法对电视连续剧《妯娌的三国时代》的对话进行分析,探讨婚姻中女性抱怨言语行为的差异。结论得出婚姻中女性的抱怨言语行为与社会地位、家庭角色、受教育程度、成长环境等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抱怨言语行为的差异反映了婚姻中女性之间不同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以及不同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周代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父(男)权制社会性别制度.按照规定,周代妇女已经不能直接介入男子占据的家庭(族)之外的"公事",也谈不上在社会上的地位;而在家庭内部的"私"领域,女性也处于附从于男子的女、妻、母的角色.尽管如此,从历史记载看,部分贵族妇女通过婚姻、生育和家庭亲密关系途径,还是能取得一定的关于"公""外"事务的"话语权"甚至"操控权"的.她们尽管通过各方面的优势获得了相对而言的"权贵"地位,但终究是父(男)权制社会性别制度下的陪衬角色,她们在这个制度中没有以主体身份发言的权力,只能在制度的空隙中寻找立足点.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在婚姻关系中的自由权利一直被漠视,这种状况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仍无改变。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后,为发动妇女参加边区建设,将妇女从传统的封建伦理束缚中解放出来,通过实施《晋察冀边区婚姻条例》等新的婚姻政策,彻底改变了旧的婚姻制度下无婚姻自由、男女不平等、包办买卖婚姻等封建陋习,女性的自由婚姻观念得以确立,妇女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地位得到极大改善。  相似文献   

6.
作者以家庭教会的婚姻仪式作为切入点,从婚姻的缔结,婚姻的象征意义以及规制效应,婚姻的解除等方面对婚姻仪式进行了着重阐述,通过对家庭教会婚姻仪式的描述,为我们了解家庭教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小说月报》(1910-1920)关心的是代表传统道德的女性,主张妇女应该独立,在社会中应扮演重要的角色,具体的方式是通过封面与插图之副文本对国内外女性进行介绍与对比,从而关心和思考中国城市中上层妇女的地位和命运。在婚姻介绍上,编辑者选用印度陋习婚姻与英国文明婚姻形成对比,从而反思近代中国婚姻状况;《小说月报》对中国传统婚姻中“节烈”观念也有所思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越南的主体民族分别为汉族和京族,经过近千年的郡县制,越南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其婚俗文化也不例外。越南传统婚俗文化源于中国,但是异于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民族习惯又形成了其婚俗文化地域民族特色,使得越南婚俗既体现了越南民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又体现了越南民族对自身文化的创造。基于文化结构三层次学说的视角,精神层面即婚姻观念上中越有着相似的择偶观、门第观和性别观,但越南女子的社会地位相对高于中国,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男尊女卑"性别观;制度层面即婚姻制度上中越基本一致,但越南还制定了相关制度用于保障妇女权利;物质层面即婚礼仪式上越南在沿袭中国仪式的同时还加入了奥黛、槟榔、糯米饭、代茶钱等本土特色产物,且更为灵活地约定了回门礼和代茶礼,使婚礼仪式更符合越南的实际情况和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9.
1930年代的上海是中国电影制片业的黄金时代,也是传统婚姻发生激烈变革的时代。在时代的裹挟下,电影演员大多婚姻自主,不仅同居、订婚、结婚、离婚、再婚完全出于自己的意愿,而且婚礼也大多采用与传统迥异的新式婚礼、集体婚礼、西式婚礼等形式,无论是婚姻的观念、行为还是结婚仪式都走在了时代的前沿,成为当时婚姻变革的先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电影演员尤其是女性电影演员通过职业取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演员这一职业拥有广泛的社交和从业者大多热衷"表演"、喜欢追逐时髦、出风头的心理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张舒 《长治学院学报》2012,29(1):25-26,55
婚礼是以社会认可婚姻关系的形式。不管古代的六礼在现在如何变异,婚礼仪式中各个过程都在婚礼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丈八庙村落中婚礼仪式中的抹黑事象,是婚礼迎亲仪式中的重要部分,文章运用民俗学中人生仪礼和文化人类学中的仪式理论,重点对抹黑现象中所表现出来的结构与反结构作系统和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受不同历史时期妇女解放运动所带来的启蒙思潮的影响和冲击,女性意识开始注入"人"的质感,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女子格外注重家庭、伦理的思维定势被突破,大多数女作家开始基于对妇女屈辱卑微地位的反抗和参与社会历史进程的责任感,有意识地弱化并掩盖传统意义上的女性特征,将"做人"置于首位,并竭力通过家庭这一寻常而重要的特殊场景与视角来凸显女性意识的觉醒、发展。六六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在国内与国外双重文化背景下仔细打量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角色,认识到家庭之于妇女不单纯是一种爱情的体验和归宿,而是与女性解放、观念进步、性别平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女作家对女性意识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将女性定位于家庭,并提出"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等具体要求。"男尊女卑"与"阴阳和谐"两种文化观念的长期共存使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相对玄妙,虽然礼教的约束不能扼杀所有女性的才智发展,却对这一群体的整体成长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进入新时期,自我意识的觉醒使更多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为消除其长期存在的不适感,在对女性进行相应家庭角色教育的同时,还应以科学方法对其展开社会角色教育,从而以真正意义上的两性平等来推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相似文献   

13.
从有关婚姻的歌谣中探讨妇女婚姻观念的转变及家庭、社会地位由桎梏走向自由,由卑下走向平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性别教育通过对两性传播平等的性别观念,提供更宽广的社会角色发展方向,为女性建立性别自信和完善人格提供了很好的帮助.通过梳理文献,对我国不同时代的家庭模式和婚姻伦理进行探讨,总结出符合时代特质的性别教育观念和婚姻模式.研究认为推广科学的性别教育有助于我国先进性别文化的传播和良好的性别秩序和环境的建设,并推动家庭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苏维埃革命时期,妇女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在经济上,通过广泛参与生产劳动,获得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由革命前的依附体转变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在婚姻上,获得婚姻自主选择权,取得了妇女自身的解放;政治上,逐步拥有选举权,涌现出大量妇女代表,成为政治的参与者;苏维埃革命中,积极参战,自觉扮演"革命战士"的角色.苏维埃革命时期,妇女逐步摆脱封建枷锁的束缚,从"家庭主妇"演变成为独立的社会主体,在政治、经济、革命、婚姻上发挥了自身的主体地位,取得了自身的全面解放.  相似文献   

16.
婚姻是人类伦理的基础,也是社会世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作为人类生活整个体系中的一种文化要素对婚姻事务和观念有着重大的影响。透过作为婚姻缔结形式的婚礼习俗,我们可以看出各大宗教或通过神圣的宗教婚礼或经由源远流长的教义对社会群体的婚姻观念和家庭生活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虽然中西文化发展模式不同,宗教信仰内涵迥然相异,然而无论是基督教影响下的西方婚姻还是道佛教理念渗透下的中国传统婚姻,都选择用宗教话语权来彰显其神圣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莆田学院学报》2015,(4):64-68
婚俗是传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英汉宗教文化对婚姻观、婚礼地点、仪式的影响,以及英汉审美意象文化对中西婚礼服饰的影响,着重以颜色词意义差异为视角,分析中西婚礼习俗差异的成因,从一个侧面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古希腊人十分重视对死者的安葬,丧葬仪式大致包括吊丧、出殡、安葬等程序。女性是活跃的悼丧者,在整理死者仪容、哀悼、净化等仪式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古希腊人的丧葬仪式体现了城邦的性别关系特征,总的说来,古希腊男性在丧葬仪式中占主导地位。为了维护社会秩序,雅典、尤利斯等城邦颁布了主要针对女性悼丧行为的殡葬法律,规范丧葬仪式。由于家庭与城邦的传承、对死亡仪式污染的恐惧和对两性情感表达差异的看法等原因,古希腊女性在葬礼中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而她们活跃的丧葬活动加强了城邦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其家庭和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9.
塔吉克族有着独特的婚姻习俗,塔吉克族的婚姻规则以及隆重的婚礼仪式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高原气息。同时婚礼仪式对塔吉克族社会造成的积极影响也是较为显著的。  相似文献   

20.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让越来越多的纳西族女性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到旅游的各行各业中,同时这也对她们的家庭地位产生深刻影响.文章通过问卷和深度访谈的方法,选取丽江古城纳西族女性为研究对象,探讨旅游发展对当地女性家庭地位变迁的影响.调查显示:旅游业的发展对丽江古城纳西族女性在家庭事务决策权、个人自主权和婚姻自主权方面呈现出权力不断增强、家庭地位逐渐提升的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