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8 毫秒
1.
初中思品课教学强调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让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标准在“关于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规定中这样明确:教师不仅要增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成分,还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加强活动教学呢?我常从下列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小学品社课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载体,品社课的教学需要执教者积极地探索创新,否则将会停留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常识课或以说教为主的思品课的传统层面上,难以充分发挥品社课特具的综合性素质教育功能,实现其教学目标。因此,品社课教学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活用教材,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践活动、巧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精心创造,着意求新,努力使学生发展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熊红亚 《新疆教育》2012,(19):128-128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从以往的思品课教学情况看,老师只关注教学内容的讲授,教学中缺少实践环节,学生亦未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教学方式造成了知与行的背离,削弱了思品课的教学效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把学生的实践性贯穿在思品课教学的全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为了克服“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课后的行为却不尽人意”的毛病,思品课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性,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前、课内、课后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  相似文献   

5.
江寿春 《教育文汇》2014,(21):32-33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指出:“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求,运用恰当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通过亲身体验与感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开展体验式教学,使学生在体验中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提高觉悟是思品新课程反复强调的基本理念。那么,初中思品课如何实施体验式教学呢?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在观念和实践两个层面都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思品课的活动教学流于形式、理性缺失、远离目标,导致活动的外显状态与内隐生成相脱节,活动教学缺乏有效性。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新课程理念的定位、活动方案的设计、实施策略的选用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提高思品课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黄艳华 《时代教育》2014,(12):195+197
思想品德是一门生活化的学科,书本上的知识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思品课教学离不开生活化、情景化,本文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积累的经验与思考,阐述了在思品课教学中该如何运用生活化、情景化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提高教学效率,并内化为自己的良好品质,从而达到思品学科育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叶建丽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5):139+141-139,141
当《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简称思品课)取代了原来的思想品德课之后,新的教学理念孕育了新的方法的产生,角色表演、教学游戏、访问调查、实践操作等活动引领教学,使一直感觉比较枯燥的思品课堂貌似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可是在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教师教给学生什么呢?学生从中真正学会了什么呢?预期中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呢?这样的课堂教学又是否具有实效性呢?  相似文献   

9.
张青松 《考试周刊》2012,(74):134-135
思品课教学应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谈谈在思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使思品课教学逐步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教师在强调培养学生行为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而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是提高思品课实效性的关键。本文从情感体验与培养是思品课教学实效性的最终体现和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教学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人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更高要求,小学思想品德课活动化教学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的热切关注。一是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个性养成,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主体性活动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强化和巩固正确的行为方式,达到思品课教学目的。二是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思品课教学的形式由教室移向社会,方法由说教移向实践行动,内容由教材描述移向实例展示,并力求认知与践行的同步发展,拉近了教材内容滞后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较好地体现了教学的针对性。三是它突出教学过程的活动性,不是以往那种只引导学生学习和分析课,通过对教材内涵的挖掘和教师的循循善诱来达到目的,而是通过开展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所以,活动化思品课教学为本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下面谈谈它的基本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思品课“说教”现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克服,思品课更多注意在教学情境下进行交互式教学。但以对话为主要形式的课堂,还没有完全关注课堂上学生经历道德经验的积累。因而,思品课教学目标所涉及的主题,不能很好地内化成学生思想品德素养。  相似文献   

13.
思品课原本应是一个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然而,不少思品课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局限在怕本的世界里,回避纷杂的现实生活,忽视学生的理解、体验与感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对学生的心灵产生触动和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生活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王丽芹 《新疆教育》2013,(15):48-48
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边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致使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生的乐趣。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品社课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精心的教学设计是提高品社课实效性的前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提高品社课实效性的主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品社课有效性的主要素材,家庭教育活动是提高品社课的有效性的重要补充。它们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了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和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德育课程。然而从以往的思品课教学情况看,教师只关注教学内容的讲授,教学中缺少实践环节,学生亦未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这  相似文献   

16.
实践活动是思品学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思品课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成为社会合格的一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在亲自参与的各种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锻炼和培养。  相似文献   

17.
小学“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的开发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淑媛 《教育导刊》2001,(23):17-19
1999年秋,我们在广州市环市西路小学开展旨在培养儿童自主创新学习品格的实验研究,其中把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形态作为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学习的重要条件。为此,我们对学校原有课程进行了结构性调整,主要的做法是加强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突出活动教学的思想,强调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我们除了开设了学科活动、兴趣活动等传统活动课程之外,还将美术课中的手工部分与劳动课有关内容相结合,设计了“实践与创作”课:将思品课与心理健康活动相结合,设计了“行为指导”课;而“主题式综合活动”则是我们在进行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l生认识。因此活动教学以新课程宠儿的身份走进了课堂,成为新一轮课改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那么怎样提高活动教学的实效性?这是值得我们思品课教师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新教材思品课教学更具有教育的直接性,它的教学过程是活动过程。优化思品课的育人环境,发挥思品课活动的育人优势,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在承担思品课教学的过程中,做了以下几点有益的尝试。一、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良好的心理是付诸于行动、投身于创造的前提。在思品课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首先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思品课的特点,我一方面重视学生心理气  相似文献   

20.
丰富的社会生活为德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思品课教学若能把学生带入相关情境中去,以此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对"导行"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结合思品课教学内容,通过一次为马红玲同学治病捐款的献爱心活动,提出了使学生的知、情、意、行等品德要素实现真正统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