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他是个作家,在郊游了几天后回到寓所.仆人将近几天的邮件交给他.有一封字迹陌生,是个女人的笔迹,信封和信纸都没写上寄信人的地址,甚至连个签名也没有.他觉得奇怪,仔细看--"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这句话写在顶头,算是称呼,算是标题.他不胜惊讶地往下看信:  相似文献   

2.
一日,几个同学聊起“自由”的问 题,个个唉叹自己在家里受到了约束,干这不行,干那不行,一点自由也没有。忽然,有一位同学说:“最没有自由的人是陈小妹,她父母不给她看电视,听音乐,放学规定时间到家,星期天不给她出来,连散步也不行。”“对呦”,另一同学接着说:“跟她一起聊天都紧张死了,她总是没过一会儿就问‘几点了,几点了?’而后就说‘我该走了,要不爸妈会讲我的。’她转向我:  相似文献   

3.
光彩『旗袍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瑞安有位非凡女子,人们称呼她就像天津人称呼“泥人常”那样直呼她为“旗袍玉”。她做旗袍的绝活,名声远播海内外。 应凤玉出身于旗袍世家,祖父、母亲专做旗袍。母亲深知这活又苦又累,她不想让自己心爱的女儿再续她的手艺。然而做母亲的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为了生  相似文献   

4.
大哥难当     
做大哥,许多时候不看你有没有机遇,有没有本钱,而是看你有没有御人之术,而御人,真是个费尽心机的事. <水浒传>里的柴进,是位想做大哥的人物.梁山上王伦、林冲、宋江、李逵、武松众多好汉,都受过他的恩惠.当年在江湖上,名气最大的要数"及时雨"宋江,其次就是"小旋风"柴进了.  相似文献   

5.
命运是一个人一生所走完的路,是一个人用一辈子所完成的作业.有的人认为,命运是天注定的,是不可改变的.但在我看来,命运不过是人生的方向盘,驶往哪个方向掌握在每个人自己的手中.眼界与命运 和很多同学一样,我出生在一个小城市的普通工人家庭.小时候起,我的兴趣就非常广泛.戏曲就曾经一度是我的挚爱,甚至在初中时我还一度有报考戏曲学校的想法.因为在那个年代,在我生活的山西阳泉那个小城市,电视还没有普及,更别说电脑互联网了,人们日常最多的娱乐活动就是听戏.  相似文献   

6.
问:姓名?答:李二狗。问:文化程度?答:小学一年级。问:平时都干些什么?看书看报看电视吗?答:平时到处找事做,想赚点钱寄回家,让爹还村上的账。俺不看书不看报,那上面的字认得俺,俺不认得它。喜欢看电视,但俺家的电视不带色,还尽是雪花点,怎么也调不好。电视里尽演些美男美女的事,没有农村人看的节目。问:你最崇拜的人是谁?答:俺村的张大虎。他给乡长开车,两年家里就盖了幢楼房,还娶了个美女。问:你最敬重的人是谁?答:俺娘。那年我在田里喷农药,中毒了,俺娘从乡里请来医生给俺治病。没有钱,俺娘在卫生院卖了血。  相似文献   

7.
好的外宣品必须明确对象做对外宣传工作,必须看对象。具体到每件外宣品,应明确它究竟是给什么样的人看的。做生意的人不需要听你的历史故事,来旅游的人不想看那么多的机器,爱好艺术的人厌烦那些广告,不喜欢读书的人没耐心读完长文。因此,不考虑对象的外宣品是没有市场,也不会为对象接受的。  相似文献   

8.
tonix 《职业圈》2005,(3):46
现在打开电视,翻阅报纸,上互联网,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就是"创业".各种创业的故事,创业的经验,创业的指导文章充斥于眼,使人跃跃欲试,恨不得自己立刻也来创业一回,看看"我能"的年代,到底我能不能.于是各种各样的与创业有关的问题就提出来了,什么"我有十万元,大家看我做什么生意好呢?""我想开个店,大家看行不?"……  相似文献   

9.
雷锋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就是"好人好事"的意思。如果雷锋是个人的话,那么雷锋塔就是纪念他的了。俺总是搞不清"生前"是啥意思,明明是死前嘛,呵呵……小时候,有个高年级的学生对偶说,生水不能喝是因为里面有很多细菌,然后他用玻璃杯接了杯自来水给偶做实验。他指着杯子里面的小气泡说,看见没有,那些泡泡就是细菌。后来偶喝汽水总是觉得喝了一肚子的细菌。看电视,一个阿姨躺在那里痛苦地扭动喘气尖叫满脸大汗,偶妈  相似文献   

10.
博客雄起时,网友打招呼都是:"今天,你博了吗?"弄得我老惭愧,因为我是没有博客的人。而从6月9日开始,你又要接受另一句口头禅翻来覆去地肉麻:"今天,你世界杯了吗?"在此,我要奉劝那些非球迷们,最好不要表示对世界杯鄙视,因为在你鄙视之前,别人会先鄙视你:切,跟不上潮流,现在连女人都看世界杯了。可女人看球经常受到质疑,看球还是看人?甚至有人断言,女人若是只知道一个球员,那么必然是贝克汉姆。但外行看热闹又何错之有?看贝帅哥也是一种看球的方式。记得有个朋友的女友看球是以巴乔为标准的,每逢比赛先问一句:"有巴乔没有?"有则看,没有则不看。对此,朋友痛心疾首。我安慰他:有这个前提,她就有可能被你培养成球迷,至少不  相似文献   

11.
我那天坐公共汽车去办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一名年轻人,瘦瘦的,戴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  相似文献   

12.
一个中年得子的朋友,谈起儿子来像是变了一个人.在丰富多彩的育儿策略中,他最着重强调的一点是,他把家里的电视给扔了.不看电视了!为了让孩子不受污染,这点牺牲算得了什么!然后他又声明,其实这对他来说算不了什么,他是从来都不看电视的,只是委屈了老婆--伊是有着让他不齿的电视依赖的.  相似文献   

13.
魏大师原本只是一个写点小文章的"小魏",后来他嫌"小魏"这称呼显得太没架子了,于是起一个笔名叫"老魏",感觉身份似乎因此而尊贵了许多。没想再看人家写文章的一个个早已经自称"某老"了,这"老某"碰上"某老"其档次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有一青年才俊献策曰:我看魏老师只需改一个字包管身份档次就都上去了,叫魏大师!  相似文献   

14.
看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节目,有一位被淘汰的男选手,对着电视镜头说:"我代表家乡480万父老乡亲,感谢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栏目,给了我这次机会,虽然我被淘汰了,但我努力了,一点也不遗憾……"看他说得多轻巧,两片嘴皮轻轻一碰,就把480万人代表了。我的小侄森森,正读幼儿园大班,只有五岁。有一回家里聚会,森森端上一杯饮料说:"我代表班上48名小朋友敬大伯一杯酒。"我笑了,问小侄:"你凭啥代表那么多小朋友?"森森说:"我是班长。"我马上叹服了,别看只有五岁,说的却是理,只要挂个长,就能把别人代表了,有谁能说这不对呢?我是个平头百姓,这辈子只有被别人代表的份,代表就代表  相似文献   

15.
几十年前,中国经历着一场空前的动乱。不开学,课没法上,书也没得看了。现在的年轻人大概想像不出,这有多么单调乏味。忽一日,同学小平告诉我,我们学校里的图书室好像被什么人抄了,图书乱七八糟堆了一地。我一听心想,与其让人家乱踩乱踏,不如找几本来自己瞧瞧。天刚亮,我和"同谋"小平就跑到远在德胜门外的学校侦察了一回。图书室里乱归乱,但还是有"铁将军"把守。看了半天,无计可施,我们垂头丧气又回来了。下午,我又来了精神。心生一计:门进不去,走窗户吧!于是我们又返身回到学校。  相似文献   

16.
这个明目皓齿的少年是吉野的儿子,他给我鞠躬,也会说"请多多关照",中文比他的父亲还要好。吉野在中国开设公司已经十多年了,他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在这座城市里,有属于他的别墅、汽车;在这座城市里,吉野的生活如日中天。"这是我的儿子,前天中午刚到中国,过了这个暑假,就要在这里读书了。我先看一下这些文件,你给我儿子当半个小时的中文老师,完了,我请你吃味千拉面。""不了。"吉野有数的两次请客,到席的中国人没有一个吃饱过,我当然不想再次享受这种遭遇,说",你先看文件,我在客厅里看一会电视。"  相似文献   

17.
在报道方式上,要提倡多样性,搞“百花齐放”。原则立场上,应该是坚定的,但在说法上不能搞成模式。在写作技巧上不搞固定的模式。事情往往是这样,有的时候,一个人使用了新的写法,开始是比较新鲜的,人们都说写得好。如果一大批人都按这个模式去写,原来是新鲜的东西就变成人们不想看的东西了,成了新的公式化。在新闻写作上,千万不要公式  相似文献   

18.
小张进城打工已有好几个年头了,后来他才知道,原来自己就叫"农民工".对这个称呼,尽管他感觉并不满意,因为只要当地出点什么事,派出所的民警便十有八九要光顾他家.但较之过去"盲流""无业游民"之类的头衔,总算有了一个合法的身份,心里也就感到了些许的安慰.  相似文献   

19.
打开电视,最多的就是历史电视剧。我不知别人看历史电视剧是不是为了增长知识,我看历史电视剧是为了增长知识的,也为了更好地了解历史史实。但是,有多少历史剧是根据历史史实来编写的呢?从张艺谋的《英雄》到《汉武大帝》,几乎没有一部没有篡改历史,改得好点的是为了剧情的发展需要增加一些过渡环节,改得不好的年代相差几年到几十年不等,人物和事件牵强附会、张冠李戴,稍微懂点历史的人就会看得出里面大有问题。而当今的影视界,根本没有把这个事情放在眼  相似文献   

20.
悠然下山     
最近一次同学会上,大家说起一件旧事:当年校运动会上,一位同学因为感冒想退出比赛,但是在大家的鼓励下,还是参加了田径3000米的比赛。在全场的加油呐喊声中,他咬牙跑完了全程,随后呕吐不止,当时同学们都为这种精神所感动。但就是这么一跑,他后来得了心脏病,由此改变了一生。为什么当时就没有人劝他退出比赛呢?为什么这位同学不毅然决然地说声"不"呢?由此联想到一个小报道:一个登山队员攀登珠穆朗玛峰,在海拔6400米处,由于体力不支,毅然决定放弃,并悠然下山而去。不少人都替他惋惜,为什么不再坚持一下呢?再咬一下牙关,再攀一点高度,就可领略"一览众山小"的奇景,成为世界上站得最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