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我是2007年4月来到档案局工作的,在档案战线上我只能算是一名新兵.三年多的工作实践,让我对档案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在这里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我想谈一点自己对档案工作的认识,也算给档案工作做点宣传,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并支持档案工作.  相似文献   

2.
又来到金华过年了. 金华是我的家乡?不是;金华是我现在的工作地?也不是.我的祖籍是安徽的徽州,从小在开化县华埠镇上长大,21岁出山到建德工作,27岁到金华日报工作至39岁,后调到杭州一家旅游报工作一年不到,最后来到浙江日报工作.  相似文献   

3.
<情报资料工作>(前身为<资料工作通讯>,以下简称为<工作>)是我同社会科学情报专业领域学术第一刊.从1980年创办,至今已经走过了30年的不平凡历程. 我对<情报资料工作>有着很深的感情.作为<情报资料工作>的一名读者,从刊物创刊起我就开始阅读刊登的论文,汲取学术营养;作为一名作者,我在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研究心得,力图共同推动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4.
无悔的选择     
人各有志,在对待家庭、工作及个人得失方面,各有各自的看法和选择.但我的选择,我是终身无悔的,那就是:——在个人和整体利益上,我选择了整体.1992年,我调进了报社后,领导安排我从事采编工作,我边学边干,工作干得出色,得到领导赞赏.正当我的工作得心应手时,1994年,领导又把我从采编岗位换到广告科工作.说句心里话,在报  相似文献   

5.
谈采访之道     
谈一点采访之道,究竟从何谈起?还是结合我几十年来亲身经历的工作实践来谈,比较实际.讲亲身经历,有些人总喜欢讲当年"过五关,斩六将"的几段,却忌讳自己也有过"走麦城"的一段.我想一反此例,就从自己在采访工作实践中的失败谈起.一九三○年我在上海法租界马浪路(今马当路)私立通惠当小学教员,曾利用晚上业余时间,到附近私立民治新闻学院读书,这个学院规定两年毕业,而我仅仅读了一年书.一九三一年暑假将满时,院长顾执中先生介绍我进上海《新闻报》工作,当时他是该报采访科副主任,兼编随报附送的星期画报.刚进报馆时我不是去当记者,而是做他编辑画报的助手.真正开始当记者  相似文献   

6.
"我想感谢在座的每一位记者,感谢大家在过去的8年里和今天与我的通力合作.我很高兴能在这个记者招待会上看到大家,我们的工作是富有成效的,这个工作可以让俄罗斯乃至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人们知道,俄罗斯正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这里的人民是如何生活的,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打算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父母双方,祖辈几代都是教书人.1977年我有幸赶上国家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后的首批高考,从知青点直接跨人了师范院校,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如愿圆了我当教师的梦.记得当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要当一辈子光荣的人民教师!何曾想,在学校干得正欢之时,我却因故调动了工作,离开了我酷爱的教学岗位,调往我先生当时工作的中科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当上了一名图书馆员,而且,这一行,我一干就是26年.  相似文献   

8.
一干就是二十年,该停下来总结总结了.1991年7月,我从山东大学外文系毕业,进入新华社,从事中央新闻摄影报道工作.工作选择了我,我也爱上了这份工作.工作对我有更多的意义工作对我而言是陌生的,但又是那么新奇,让人有些兴奋.我开始背起相机,频繁出入中南海、钓鱼台、人民大会堂等重要国事活动场所;那些曾经只停留在电视画面上的领导人物变得与我近在咫尺,我可以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很多,也学到很多;我还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外访,出入过白宫、克里姆林宫、唐宁街十号等,足迹遍及70多个国家和地区.工作使我有幸成为许多重要历史时刻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记录者,一个个历史瞬间似乎就在我的身边定格,不但开阔了我的视野,也丰富了我的阅历.  相似文献   

9.
累并快乐着     
刘永喜 《今传媒》2007,(5):49-49
记得在毕业前的一次聚会上,当一位来自海南岛的同班同学听说我选择了新闻工作时,她竟不无幽默地说出了一句令我至今仍记忆犹新的话:"唉,祝贺你找到了一份最累的工作."当时,我对此颇觉诧异,百思不得其解,但由于年轻气盛,总觉得一切事物都很新鲜,故没有深究,而她却似笑非笑地看着我,不再言语.一晃7年过去了,这件事不幸被那位同学言中.回首自己这几年从事驻站新闻工作的实践,千言万语只可用一个字来表达:累.  相似文献   

10.
1986年8月,我研究生毕业进人湖北^民出版社工作。次年9月的一天,总编约我谈话,告诉我组织上决定任命我为古籍编辑室副主任,主持该室工作。总编说了许多劝勉的话、其中有一句给我印象很深,他说工作一年即行提拔的人在出版杜是少有的。回睬起来,这句话里包含着多少担心,但当时我并不能够领会,有的其是自满.那时我不像现在这样爱酒、但当晚也自剖自饮闹了个大红脸、心里飘飘然,甜滋滋.  相似文献   

11.
三十八年过得这么快! 三十八年前,我还是宜昌市饮食公司的一个21岁的小办事员.当恢复高考的消息刚刚传来时,我并没认为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原因有三:一是我的父亲是右派.为此我母亲和我父亲离了婚,一人带着我们三兄妹生活多年.1977年右派尚未平反,仅政审这一关,就让我没了上大学的念头.二是我仅有初中未毕业的学历.这要多说几句:1971年我上初三时,宜昌市商业系统委托宜昌商校到宜昌各中学毕业班中招工,在商校培训半年后就可参加工作.为了逃避今后上山下乡的“知青”命运,我报了名.班主任知道后,急急地来劝阻我.  相似文献   

12.
我是慈利县林业局一名普普通通的档案管理员,我在这个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千了十年,人生中最美好的黄金时间献给了档案工作,在这个默默无闻的岗位上,我以快乐的心态、要做就做最好的自我要求,干好本职工作.2008年整理永久档案18盒364件,短期档案9盒218件,还完成了退耕还林、中德财政合作造林项目、林权证换发等近200万份档案的装订、归档工作,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好评.档案管理工作很辛苦、很枯燥,但我爱心、耐心、细心、恒心、平常心、愉悦心对待本职工作,做一名快乐的档案管理员.  相似文献   

13.
时光如梭,转眼间,我从事档案工作已整整一年.在这一年的时光里,我真的触动很大,感悟很深. 我是要"奔五"的人了,已有25年的工龄,在部队当过战士、班排连长,退伍后在检察院从事过党务、检察官工作,总是风风火火的.原来的工作对我来说,是轻车熟路,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14.
1994年2月调到新华社苏州支社时,我30岁,已在四川分社工作了8年多,虽然此前从未到过苏州,但我坚信这里的经济、文化都很发达,新闻资源一定极为丰富. 一花一世界--如何认识一座城市 在苏州的最初三四年,我一直没能在报道上打开局面,也得不到当地人的承认.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发现在全国背景下苏州的独特优点究竟在哪里.  相似文献   

15.
我与刘铁林先生见过两次面,一次是在宁波参加中国老教协会议的时候,一次是今年参加在十堰召开的全国老教协会议上.刘老是参加中国老教协档案文秘专业委员会的令人尊重的档案界的前辈.见到刘老,我顺便问起了他的&lt;情系军档五十年&gt;一书.不久,我便得到了刘老的赠书.读过刘老的&lt;情系军档五十年&gt;,我不禁浮想联翩.我认为,刘老年轻从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档案战线上,一干就是50年,实在是一种对于档案事业的热爱,是对军档工作的不了情.……  相似文献   

16.
我到出版行业工作有一年多的时间,原来的工作很少接触到发行方面的,现在领导问我愿不愿做发行.我不知道对于女孩子来说,做发行是不是真的很不适合.而且就我个人的个性而言,我又算不上很活泼开朗的,当然还算不上沉闷.希望各位朋友给点建议了.  相似文献   

17.
1999年是跨世纪的一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做好世纪之交的档案工作,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荆门市档案工作的盘子如何定,我觉得思考的基本点是,要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要把这项工作摆在全局中去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8.
作者的话: 本文基于我个人经历而作.原先我是一名档案工作者,现在我是一名行政官员.70年代末,我开始从事档案工作的时候,档案工作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行政工作,而是一个让人感到非常神秘的部门.那些年,档案工作者被认为是埋首于各种档案中,履行其重要职责--为历史研究和后代收集、保管档案与文件.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改变了这一认识,行政官员们开始认识到档案工作者决不仅仅是保管者,而是为决策者提供信息的重要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19.
我与师雄     
我与原西安日报社总编辑马师雄相遇是在1970年一次市委召开的对台宣传工作会议上.我当时是西安制药厂的宣传科长,师雄是<西安日报>的编辑.我们同住一间房,他不善言词,我"察颜观色",觉得这位"陕北佬"可交,就相识相知,成了挚友.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个老媒体人,以前长期在新华社工作,后来又到香港媒体工作了7年.去年,我的人生角色又一次发生了变化,到人民日报海外版担任总编辑.在这个新岗位上,我很真切地感受到当前在媒体行业和对外传播领域,发生着许多深刻而积极的变化.特别是有两个大的时代背景,是我们每一个从业人员都应该了解、重视并以此作为思考前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