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为此,必须从人的素质发展规律看待中学语文教学,才能实现人文精神的完整构建与人性的和谐。那么,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才能为实现这一目标打好基础呢?我认为应着重从增强积淀、培养感悟、培育创造三个方面抓起。  相似文献   

2.
<正>美国教育家杜威有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教育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下面,我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一、课堂上必须有情感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该给孩子怎样的情感体验呢?1.立足教材,提倡在读中感悟语文具备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怎样来体现这两大特征呢?在读中感悟是一个好法子。以《鸟的天堂》为例,我让学生先读读赞美大榕树的段落,然后问:"你是如何体会到的?"让学生画出认为美的句子,并注  相似文献   

3.
对付流言,有什么好方法呢?本人因为深受其害,在伤痛中略有感悟,说出来供大家探讨探讨。1.阿Q精神。这个方法不错,如:被传说爱出风头,你可以认为他们是嫉妒你的才华才这么说的。这样一想就不会那么生气了。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感悟 ?感悟就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中的人、事、物、景的内蕴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感悟能力呢 ?这种能力培养的途径有哪些呢 ?现将两年来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和做法作一总结 ,与同行们商榷。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感悟能力课堂教学中的感悟就是紧扣语言 ,通过联想和想象 ,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参与文章的解读 ,以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而作家和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 ,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 ,艺术地表现他们的感悟。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以课文为例 ,让学生剖析这种感悟 (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正写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只要我们善于用心感受生活,在我们接触到的人、事、景、物那里得到深刻的感悟,我们的文章就有了气场,有了立意,有了灵魂。什么是感悟呢?感悟,就是对事物有所感触而领悟。什么是作文中的感悟呢?作文中的感悟,就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记叙、描写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与领悟。是一种情感的抒发,一种哲理的表述,是一种诗化了的思想。在作文中运用感悟有什么作用呢?在作文中运用感悟,常具有画龙点睛之美,卒章显志之妙。能引发读者思考,使文章更有深度,更具感染力。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感悟,比如居里夫人在《我的信念》一文中写道: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  相似文献   

6.
林高明 《师道》2006,(7):14-14
在新课程文化下,观察教育教学的视点日益丰富,多种多样的价值与标尺令人目不暇接。虽然,以种种理念去看课堂,每每令人耳目一新,且也有与众不同的感悟。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是一些问题时时在我脑中萦绕不去:真正的教育其内涵是什么?究竟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课堂教学呢?有没有一种更有永恒性的价值指南在引领着教育及课堂呢?……每次的冥思苦想都不由自主地回到了教育哲学的元命题上思考:什么是真正的人?教育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呢?思绪自然而地从起点回到原点:人(人的生命)是教育教学运思与创作的凝结中心。我潜藏在…  相似文献   

7.
要问当下教育最热门的话题那当然是“核心素养”。那什么是核心素养呢?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华及精神面貌,也就是指中学生在接受初中阶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数学思维品质是核心素养中 重要素养之一,所以必须注重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培养。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善的教育价值追求,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深刻洞悉、深度思考、敏锐的感悟与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在课堂的动态生成中培育教师实践智慧的五大策略是:纠正偏失中培育实践智慧;节外生枝中培育实践智慧;化解难点中培育实践智慧;点化提升中培育实践智慧;细节触摸中培育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9.
晓方 《家教指南》2004,(10):64-64
父母的爱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他的才华,他的天赋需要父母用爱心和耐心去发掘。如何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如何有效地激励孩子进步?如何让孩子在适度的爱中健康成长?如何保护孩子纯真无瑕的天性?如何培养孩子自信自立等品质?《在教育无痕》这本小书中,我们可以找到以上许多问题的答案。本书是一位妈妈和她的12岁的儿子共同创作的。书中不仅有儿子精辟幽默的语言,还有他画的可爱的插图。妈妈徐光通过总结12年的教子经验和亲身感受,从四个方面(感悟童心、教育无痕、解放儿童、共同成长)阐述了她的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10.
金光 《现代语文》2006,(5):64-64
感悟是一一种能力,但它并非与生俱来,它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培育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感悟能力呢?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一门特别富有情感的学科,只有情感和智慧的融合,才有语文教育的效率,才有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巧妙利用这些文本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抓句扣词,感悟言外之意,将思维与表达引向深处呢?  相似文献   

12.
感悟是体验式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注意通过感悟使学生体验成功,学有收获。那么如何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感悟呢?  相似文献   

13.
诵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绕不开的重要问题。自古以来,读书就十分讲究"口诵心惟",朗读的效果往往和内容的把握互为前提、相辅相成,即朗读得充分有效可以加深理解与感悟,理解感悟得准确深刻又可以提高朗读的表达效果。然而,学生们"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鲁迅语),教师该如何进行诵读指导呢?可以给学生提供哪些角度和抓手呢?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育提倡教师要有教育智慧,那么,教师的教育智慧从何而来呢?对此,每个人的认识和感悟可能各不相同。我觉得,教育智慧,应基于真爱、孕于历练、源于博学。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渗进生命教育,生命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是唤起生命意识,培养生命智慧,追求生命价值的教育,他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点化和润泽生命就育的本源。那么,怎么将教材文本中的生命意识挖掘出来与学生们共同讨论,共同分享呢?一"、读"出感情教材中有许多语言优美、富有情韵、朗朗上口的作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民情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门凸显人文性的课程,"历史教学应指向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1],如何把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落实到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是当前所有初中历史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资源,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历史,从而实施有效的家国情怀教育"[2]。那么,教师如何创设特定的历史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与感悟,从而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呢?下面,笔者以"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课为例,浅谈如何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有效的历史教学情境,提升历史课堂的生动性,引导学生体验、思考和学习,推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  相似文献   

17.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我们写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材料。尽管如此,学生每每面临写作,总是唉声叹气乃至痛苦不堪,觉得作文没有素材可写。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叹呢?关键在于学生的感悟能力,因为感悟是写作的生命。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可以采取这样的途径:教师有意识地传授一些“感悟”方面的具体故事,然后让学生在慢慢理解消化中,提高感悟能力。一句话,就是让学生从“感悟”中提高感悟能力。其步骤如下:第一、教师可以先讲述一些文人或作家在感悟方面的故事,使学生多了…  相似文献   

18.
音乐是一种能够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在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音乐教师怎样通过音乐课堂增加学生对未来人生的感悟,通过音乐指导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怎样很好地把握音乐课堂,和学生产生共鸣呢?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感悟"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词语进入人们的视野。什么是感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有所感触而领悟"。一是感触,二是领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呢?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注重情感的体验和感悟。"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有特殊的作用,它是连接教师、文本、学生的纽带和桥梁、是培养感悟能力的"催化剂"。怎样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活力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