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洁 《对外大传播》2010,(10):13-14
从传受双方的互动、传播渠道和受传者等不同角度,我国赴国外留学生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有着其他传播方式不具备的优势,他们一般比较了解所在国当地社会体制和文化环境,熟悉当地受众对于中国信息的需求和误读情况,因而在促进中外沟通方面往往能够有更好的针对性,比较容易做到有的放矢。我们应在信息发布和群体组织方面支持和引导海外留学生开展民间外宣:将留学生群体纳入文化外交的战略规划,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对其进行引导;在海外建立留学生组织和交流平台,强化留学生自觉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感,增强他们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技能,等等。  相似文献   

2.
高职计算机专业设置改革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国华 《职业圈》2007,(11):180-181
计算机专业由热转冷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无论在专业设置方面还是在在校生人数方面均占据了全国计算机专业的半壁江山,而高职办学形式本身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一种"新生事物",有待社会进一步的认识、接受.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存在、改革与发展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张洪 《对外大传播》2013,(4):33-34,36
中国人重视自己的文化,但是如何传播才能让不同语言的受众轻松接受?笔者认为,与其加大力气,刻意推广,不如找到几个关键"窍诀",用一点巧劲。窍诀一:厚积"厚"发笔者第一次阅读比尔·波特(Bill Porter),是在银行排队时,出门前顺手抄起一本《禅的行囊》,栽进比尔的  相似文献   

4.
卢镭 《职业圈》2011,(35):72-72
研究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图书馆使用计算机来进行自动化管理。计算机已应用到采购、编目、流通等各个工作环节,因为它图书管理员才能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得以解脱,与此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仅仅局限于图书资料的加工和流通等日常环节,忽视计算机信息统计分析功能,及科学化的管理.也限制了计算机在图书馆工作中的信息管理的作用。因此。只有建立以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支持的、人机结合的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才能使图书馆功能最大化、服务最优化、管理规范化。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抖音等社交媒体作为用户分享生活、发表意见、交流经验的工具和平台,在国内市场收割大量"粉丝",广受用户欢迎。但和国内市场爆发出令人惊艳的传播张力相比,其海外传播距离真正意义的海外本土化运营和被主流用户接纳还有一定距离。当前,如何进一步加快社交媒体海外传播布局、生产适销对路的内容,进而从"他塑"转向"自塑",创新民间互动,利用社交媒体弥合时空差异,提升传播效果,正在成为海外信息传播亟待重视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正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体形式和以微电影、微公益为代表的微内容形态,甚至以微社交、微支付为代表的微生活方式,在掀起一场传播"微革命"的同时,也在社会文化层面开启了一个以短小精悍为文化传播特征的"微时代"。从媒体的内容制作到企业的营销策划、产品的推广宣传,都不得不开始适应"微时代"人们的接受习惯。在这一背景下,对外传播作为一项国家或文化体系之间所开展的特殊的信息交流活动,也势必要依据"微媒体"的传播特性和"微时代"的信息传播规律予以调整,从而构建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中与其他文化间的接触与交流,本质上是文化的对外传播。翻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然途径。传播活动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才能成功。因此,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选材需要以传播环境作为参照,才能有助于文化的对外传播。为适应传播环境,翻译选材要秉承平等、交流、互助及共享的原则,以造福于人类为目标。翻译选材的内容要避免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与目标语社会的冲突,辩证处理文化内容、受众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密切关注中外文化态势的变化,确保中国文化顺利地对外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8.
周均 《对外大传播》2014,(12):35-37
正所谓"软传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所讲,上乘的宣传看起来要像从未进行过一样,最好的宣传要让被宣传对象沿着你所希望的方向走,却认为是自己在选择方向。由"硬"至"软":军队形象国际传播的转型趋势1.大道之行:新媒体语境提供了发挥空间在传统媒体语境下,拥有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做后盾的西方发达国家成为信息传播主体,而传播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则被动地成为信息传播的弱势群  相似文献   

9.
正全球化和本土化是当下国际文化传播结构的两个结构性特征。本土化的媒介叙事越来越多地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而全球化的媒介形态也促使着电视媒介的对外传播更多地融入到本土的传播语境中。对此,美国学者罗兰·罗伯森(Roland Robertson)提出了"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的概念,认为一国想要自己输出的文化产品与大众媒介信息被广泛接受,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就必须根据输出地的文化特征,将所输出产品进  相似文献   

10.
赫伯特·席勒作为第一个系统阐述"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学者,批判地研究了美国大众传播的结构和政策,解释了大众传播的结构与动力问题、美国的信息机构和产品如何被用支持其在全球的帝国政治、强调了美国全球统治过程中媒介-文化力量的作用,得出了以下结论:世界对文化、教育以及有意义的信息的迫切传播需求严重依赖于美国的传播机构与系统,并深受其影响。通过直接的经济控制以及间接的贸易和外国的仿效,传播已经成为美国世界权力扩张的决定性因素。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空间被发达国家的强势世俗文化严重挤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核心势力的价值,并使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此种文化帝国主义是现代帝国主义总过程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职业圈》2013,(13):42-42
移动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机会,使我们的受众用户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屏幕,町以看他任何想看的内容,我觉得这是对用户的解放。  相似文献   

12.
汶川大地震报道为中国的危机传播树立了一个典范。大地震发生在同年的中国南方冰雪灾害和拉萨"314事件"之后。这两件事,一个被外界指为"政府反应迟钝、救灾不力",另一个被国际社会批评"驱赶媒体、信息不开放",这让汶川地震后政府与媒体的作为更加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故事,是"对外传播"题中应有之义;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新闻媒体的分内之责,也是提升对外传播实效的利器。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中国的故事加起来就是中国"。从某种意义上说,"故事"就是理念、形象的具体而生动的诠释和写照。在中国备受关注的舆论环境下,在媒体生态发生巨变的背景下,如何让"故事"本身的力量在对外传播中发挥更大效用,需要我们在传播理  相似文献   

14.
正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认为"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然而,任何文化和价值理念都必须借助于特定的媒体形式才能进行有效地传播。近年来,随着新媒体迅猛发展,传播学界越来越关注如何发挥新媒体传播高效快捷、双向互动的优势,以更快捷、更易于接受的方式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国际慕课作为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播载体,借助远程在线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打破原有的跨文化传播壁垒,让学员在日常学  相似文献   

15.
世界媒体和文化发展的不平等格局进入新千年以后,全球新闻传播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的崛起和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以美英两国为主导的全球传播格局被逐渐改写。长期以来,美英两国对全球信息传播和流行文化的  相似文献   

16.
<正>在传统媒体主导的时代,国际传播通常被认为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①。互联网时代,传受关系的变革扭转了长久以来民间(社会)力量在国际传播中处于依附地位的局面。同时,在信息传播技术力量的驱动和赋权下,"国际传播主  相似文献   

17.
浅析事件营销在我国企业营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件营销是近几年来企业借用"热点"事件进行营销传播常用的营销策略之一,由于其成本低、信息接受障碍小以及传播深度深和层次高而备受很多企业青睐.文章以事件营销为例,分析了目前事件营销在我国应用的现状并就我国企业如何更好地运用事件营销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8.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暴发,一定程度上深刻影响了全球传播生态,并呈现出了一些新变化,这主要包括:全球疫情舆论场形成并在全球抗疫报道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西方媒体固有意识形态偏见破环了疫情信息的有效传播;传统主流新闻媒体价值回归,网络新媒体平台遭遇"信息疫情";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人工智能等加持下的疫情舆论场传播力增强;疫情下媒体商业化服务被削弱,公共服务型新闻复兴。面对疫情下全球传播生态的新变化,全球媒体应对需要强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新闻的细节,是指能够突出新闻要素的语言符号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语言.它不仅指有冲击力的图像,还包括富于感染力的现场语言、播音、音响、屏幕文字等要素.文章对电视新闻的细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郑国华 《职业圈》2007,(6S):180-181
计算机专业由热转冷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无论在专业设置方面还是在在校生人数方面均占据了全国计算机专业的半壁江山,而高职办学形式本身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一种“新生事物”,有待社会进一步的认识、接受。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存在、改革与发展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