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80后文学"特指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群体的文学写作。"80后文学"的先锋人物韩寒,凭借小说《三重门》一炮走红,吹响了80后文学的集结号。随后,郭敬明凭借《幻城》等小说,被誉为"80后"第一偶像,甚至赫然进入福布斯"中国文体名人排行榜;张悦然  相似文献   

2.
17世纪白话小说的创作与传播——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研究许振东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本书把文学"视为一个流动变迁的过程",重点考述《红楼梦》这部"极顶"之作问世前,即17世纪白话小说的创作与传播的历史。进入"过程"的文学史观,强调文学是一个包括写作、传播、接受并产生影响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不只涉及作品的写作传播  相似文献   

3.
高跃丽 《新闻爱好者》2011,(14):140-141
新写实小说是继文化寻根小说、先锋小说之后,在当时的文坛上产生较大影响力的小说创作流派。其最大的阅读魅力在于用客观的笔法表现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你我他一样的人物,还原生活的原始风貌和原生质态,也就是"不篡改生活",只做"拼版工作"但肯定"不动剪刀"。①池莉1987年发表于《上海文学》的短篇小说《烦恼人生》便是这方面的典范文本。这篇小说在当时引起轰动的关键在于它的求真性,即在文本中表现出生活"纯态事实"②。然而,同样是写当今世界中人们在世的状态,池莉在散文《真实的日子》中对于真实的呈现却与《烦恼人生》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莫言的小说,无论精神指向,还是叙事风格,都是先锋且独立的。他没有成为这个盛世的合唱者,他眼里所看到的,多是受伤者和软弱者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对记者说,这是文学的胜利。但尽管莫言的作品早已登堂人室,也为主流文坛所认可,可他的写作风格、艺术趣味、精神特征,其实一直都是反叛的、孤立的,他是文学的异类,并从未停止自己对文学的探索——无论叙事角度、话语方式,还是他对人性与社会的警觉。《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它堪称是中国小说界的天外来物。这部小说,敞露出了莫言身上难以压抑的才华,他对苦难记忆的处理,对现实隐忍的抗议,对  相似文献   

5.
冯梦龙编著的拟话本“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明代短篇小说的翘楚,在当时就备受喜爱,甚至带动了短篇白话小说写作的蔚然风气。“三言”的这一成就当然与冯梦龙高超的写作技巧和不俗的审美情趣紧密相联。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其在内容和情节改编过程中的独具匠心:虽然“三言”的题材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前代,  相似文献   

6.
赵瑞华 《大观周刊》2011,(49):143-143
8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出现了一大批女性作家和优秀作品,她们立足于新时期以来的文化结构和话语背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社会人生,书写女性生活以及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对社会各方面生活的感受。受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80年代末后的女性文学较其之前的女性作品有了很大突破,表现为对个人话语和审美空间的顽强坚守与拓进,作品中的女性个体意识有所增强,创作领域有所扩大,特别是大量运用与传统写作不同的表现手法及创作倾向,如身体写作、私人化写作等。女性文学已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共荣”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出版参考》2012,(24):26
正本刊讯8月18日,商务印书馆新书《夭折的记忆》首发式在上海举行。该书作者吴亮亲临现场,与陈村、孙良、孙甘露、李天纲、严搏非一起,围绕"时间与记忆"这一主题,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该书由《八十年代琐记》和《九十年代小纪事》两部分组成。全书三百多个人物,七十多个地点,九十多个美食和餐厅,四十余张珍贵的老照片,九十多段以"一次"为题、富有韵感的文字,是作者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作和生活的记忆,也是他与文艺界的同行们,如陈村、王安忆、顾城、孙良、孙甘露、萧海春等交往的故事。《夭折的记忆》是吴亮亲身经历的私人记忆,他秉承零度写作的原则,想  相似文献   

8.
常静  秦明超 《今传媒》2016,(4):96-97
文学与电影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两者之间有着极其复杂而又重要的关系.文学(尤其是小说)为电影提供充实的素材.电影必须从间接的"祖宗",从具有数千年悠久传统的文学、戏剧和造型艺术那里寻找资源,来构成电影表现形式.第五代导演霍建起根据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电影《暖》寻找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往昔.在霍建起的影像下经过导演的改编,一切的残酷似乎变得柔和温情起来.  相似文献   

9.
《出版参考》2013,(15):5
首届全国青年作家批评家主题峰会日前在绍兴召开,张楚、梁鸿2人被评为年度青年作家,金理当选为年度青年批评家。梁鸿在2012年度发表《出梁庄记》,授奖辞称其"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优秀的非虚构作品不仅应具有文学技法,更需田野调查式的实践和深切的人文情怀"。"全国青年作家批评家主题峰会"的前身是"中国青年作家批评家论  相似文献   

10.
期刊的编辑不仅仅是完成期刊的制作,而且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行业纯文学期刊《石油文学》确立了"石油人写,写石油人"的旨趣。经过10年的磨练,《石油文学》逐渐发展成为石油行业作家的写作前沿阵地。这也是《石油文学》对行业文学,乃至对当代文学史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在本届书博会上,青春文学写手罗尘推出其最新小说《我的长生天》,该书出版方河南文艺出版社特别组织的一场别开生面的作者与媒体见面会。1979年出生的年轻作者罗尘在现场展示了记录其生活、其对写作及生活的感悟以及他谈论有关此书的“前世今生”的幻灯片。他表示,希望写出70年代生人的记忆。  相似文献   

12.
大数据时代:当“被遗忘的权利”成为一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一本关于"遗忘"的书.提到"遗忘",人们不自觉地会想起米兰·昆德拉的"遗忘与记忆"三部曲(《慢》《身份》和《无知》)和《笑忘书》,米兰·昆德拉找寻的是"被遗忘的存在",探讨的是"遗忘"与"记忆"的哲学关系.而这本《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Delete:The Virtue ofForgetting in the Digital Age,以下简称《删除》)也探讨"遗忘",不过它不是在文学中探讨,而是在现实中,在这个已经到来的大数据时代.  相似文献   

13.
继《春尽江南》之后,中篇小说《隐身衣》是自"先锋文学"一路走来的格非进一步"描写现实,超越现实"的"转型"之作,也是他"涉猎性较强"且自己"较为满意"的一个实验性作品.一向精于结撰中、短篇的作者,在这个不长的篇幅中以化入无痕的技法和切身经验,运用小说的形式反思了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这种"介入"可看做是对当下知识阶层最关心的一些话题的回应,某种意义上也达到了对先锋写作中"不及物性"的克服和超越.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被文化部、法国驻华大使馆列为中法建交50周年重要文学交流项目——幻想文学巅峰之作《蚂蚁帝国》三部曲,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引进出版。《蚂蚁帝国》三部曲——《蚂蚁帝国》《蚂蚁时代》《蚂蚁革命》,由法国当红幻想文学作家贝尔纳·韦伯创作,这套作品被国际书评界誉为"伟大的史诗小说""改变读者世界观的天才作品"。本书以人类的故事和蚂蚁的故事作为两条平行线同时发展,描写了人类和蚂蚁这两大种族  相似文献   

15.
刘领 《出版广角》2018,(2):87-89
2017年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的成名作《远山淡影》展现了其文学创作的基本风格,即模糊叙事和记忆书写.在《远山淡影》中,不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不可靠记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石黑一雄的小说中,叙述者往往通过不可靠记忆忏悔自己的过错,这让"私小说"有了公共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新闻导刊》2007,(6):25-26
美国著名新闻教育家卡罗尔·里奇在其著作《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导言中,有两条关于新闻写作十分重要的原则,那就是"让读者看见,令读者在乎"。该书主译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钟新认为,这句话道出了当今新闻写作的两个重要的特征:在人  相似文献   

17.
期刊的审美趣味和视野,决定了期刊对其稿件的选择取向。这个审美趣味和视野,一定程度上是主编的审美趣味和视野。作为行业纯文学期刊《石油文学》确立了"石油人写,写石油人"的旨趣。经过十年的磨练,《石油文学》逐渐发展成为石油行业作家的写作前沿阵地。这也是《石油文学》对行业文学,乃至对当代文学史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正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上海戏剧学院的学友杨在葆因主演影片《原野》赴港,金庸以《明报》社长查良镛的名义,在美丽华饭店设宴款待。他得知杨在葆与我是大学同窗好友,高兴地请他带话:"那您回去后一定代为问候,我们是亲戚,不过我和他姐姐早已分手了。"邂逅提起这门亲事,说来话长。抗战胜利后不久,父亲杜宗光用八根大条在杭州直通西湖的中正街上"顶"下一栋政府官员的房子,那一带是杭城名医汇集  相似文献   

19.
《出版史料》2006,(1):33-33
著名作家、翻译家叶君健(1914~1999年)一生视文学如生命。他是参与创办新中国第一个大型对外文学刊物《中国文学》的编辑出版家。他与钱鍾书一起承担了《毛泽东诗词》的英文翻译工作。叶君健能用中文、英文和世界语进行写作,留下创作、翻译达900万字。从丹麦文原版翻译的全本《安徒生童话》(160万字)获得了“丹麦国旗勋章”的殊荣。“文革”期间,他在白天挨批斗、烧锅炉、扫厕所,晚上则坚持偷偷地写作,十年间完成长篇小说《土地》三部曲,还整理旧作《寂静的群山》,这些书稿用塑料布包好藏在家门口石板下,最终在80年代得以出版。1992年患重症…  相似文献   

20.
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历史事件,美籍华裔作家哈金的作品《南京安魂曲》从人物特性和历史环境等方面对该事件进行真实描述.文章以哈金的《南京安魂曲》为研究文本,对流散作家和华裔文学进行探究,通过深入研究《南京安魂曲》的写作特点,突出该作品的出版意义与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