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书上架     
《今日教育》2011,(12):41-41
叙事教育学是“不讲道理”只讲故事的教育学.既是“教育叙事”。也是“教育叙事研究”。本书从讨论教育文学叙事、教育科学叙事、教育电影叙事的视角将教育学的种种理论隐含在教育故事之中.为读者提供了另一种理解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文学”与“历史”作为两种叙事形式,其联系与区别一直引起人文学者的争议。通过梳理学术史上有关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不同表述,将能够确立二者比较的理论基点。本文在分析“历史”概念的二重性及“历史哲学”演进过程的基础上,借助于对西方思想史上不同流派尤其是新历史主义学者观点的回顾,探讨历史与文学在叙事趣味、虚构方式上的类同及叙事特征、言说内容上的差异。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重合与分野,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更为开阔的方法论视界。  相似文献   

3.
论改革文不     
改革文学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出现一种独特的文学创作样式。改革文学的叙事目的是以文学创作来验证尚未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展开其结局并适应“拔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情境之下的主导性社会政治话语。这当中既有工业题材、政治题材的小说创作,也有相当规模的报告文学传世。一些“改革者”、“政治家”先进的“科学工作者”呼之欲出,给文坛带来了一片生机。  相似文献   

4.
语文学科师范生对文学叙事作品的分析方法有了基本的了解,这些方法能转移到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文本中,从而迁移成教育叙事研究能力。教育叙事研究应该贯穿整个师范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市场化背景下发生的传媒时代是诗意匮乏的年代,也是想象和秘密匮乏的年代。叙事有秘密叙事和非秘密叙事的区分,文学叙事不同于一般叙事而深入人心的地方,是用想象来隐藏秘密,当市场化的现实多于想象、传媒叙事夹杂着各种日常性和实用性侵入文学叙事时,文学叙事的诗性秘密被削弱了。传媒叙事产生的常常是实在情景,而文学叙事产生的是想象情景,想象情景是不能吃不能用的。一般叙事常常带有文学叙事的因素,又不带有文学叙事的秘密,它们常常歪曲了文学叙事升华生命的诗性情景,将文学叙事变为与现实一致的平庸情景。  相似文献   

6.
黎加厚 《上海教育》2006,(8A):11-12
让教师述说自己的故事 教育叙事是从学叙事迁移到教育研究领域来的一种方法。所谓“叙事”(narrative),就是叙述故事。在西方的叙事学(narratology)定义中,是指对“述说”的研究,一般是指学、电影等艺术作品的研究。在教育领域,叙事用来描述教育教学活动的事实、经验、资料数据、过程等,反映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在人类的日常生活领域,“叙事”反映的是人们对自己生活事件相关的认知结构,使人更好地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因此,从人类认知和学习的角度看,“叙事”本身就是一个大教育。  相似文献   

7.
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在对农民和乡土的叙事中,显现出由“家族”叙事向“村史”叙事演变的趋势,产生了类似于村史或准村史类的丈本。村史文学的发生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从80年代初的个体历史的叙事,到寻根文学的虚化个体历史叙事,到80年代中期的后寻根小说热衷于乡村的“前”家族历史,再到90年代初《白鹿原》等的家族史叙事,最后演变到90年代未、21世纪初的村史叙事。村史叙事及其文本诞生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也意味着民间话语与民间文化的强烈的生存意识。  相似文献   

8.
论文试图从“历史叙事”的重构角度对五十多年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十七年文学”研究进行一次清理,检讨在“重构”这一段“历史叙事”——作为文学史的“十七年文学”研究——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意义”,以及“重构”所指向的“十七年文学”的“过去”与“未来”的意味。  相似文献   

9.
论教育“叙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人总是在听故事中长大,人长大后又给自己的小孩讲故事;就人类整体而言,“叙事”是人类早期的话语形式,“叙事”尤其是诗歌叙事、寓言叙事成为理解世界和谈论世界的优先采用的方式。人类历史上广泛使用的神话、史诗、民间故事、叙事诗、占卜与科学事件等等莫不以“叙事”为基本的形式。“叙事”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和表达方式。 由于近代自然科学研究开始追求“抽象”和“概括”,这导致了近代学术研究包括教育研究对传统“叙事”方式的集体遗忘和集体轻慢,“叙事”只被保留在小  相似文献   

10.
“小人拔乱”是才子佳人文学模式中的重要因素,也是才子佳人文学结构故事的主要手段。这种手法在明嘉靖间成为被普遍使用的模式。其间“小人”形象经由了一个从非道德性向道德性的转化。“小人拨乱”叙事模式的确立既体现了才子佳人故事核心冲突的转换,又是故事容量增加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宏大叙事是一种主体性高扬的叙事模式,在这种叙述模式中叙述人被定位于某一制度、国家、民族、集团、人民和他们的观念及信仰的“代言人”,亦即叙述人常以全知视角的形式出现。在我国新时期文学中,宏大叙事是最主要的叙事规范,但这种叙事规范在新时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丁钢 《早期教育》2005,(2):i002-i002
近一个时期以来,教育界似乎对叙事研究情有独钟,许多教师很热衷于“讲故事”,以致于原本“沉默”的教师在理论界面前发出了“讲自己故事”的呼吁。“让教师的声音被人们听到”,这一点正是教育叙事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教师主动表达自己的声音,显然是对教育叙事实验的积极支持与响应,并为教育叙事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素材。  相似文献   

13.
教育叙事是从文学叙事迁移到教育研究领域来的一种方法。教育叙事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叙述发生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故事,它是用来描述教育教学活动的事实、经验、资料数据、过程等,反映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地理教育叙事就是地理教育工作者讲述自己的地理教育故事,此时的教师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故事的主角,它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声音,是教师真实情感的流露。  相似文献   

14.
《百合花》自问世以来,便一直被遮蔽与误读。作为二篇“主情”小说,“思乡情”是《百合花》的核心情感,“同乡情”及“男女情”是其升华,“军民鱼水情”则是十七年文学语境的规范及作家采用置换的叙事策略的结果,这也是作品一再被遮蔽与误读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双雪涛以“新东北作家群”的命名受到了文坛的广泛关注,他对于主流叙事中“东北形象”的颠覆和重塑为当前的文学写作场提供了新的经验,使当代文学的城市书写有了新的面向。而纵观其当下的创作理路,却可品察出其向“东北”作别的写作转向,这也昭示着双雪涛的文学书写即将开拓新的疆土。文章从具体的文本出发,探析双雪涛东北叙事的内在动因及写作特质,兼论其文学原乡的迁徙路径及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6.
从叙事学角度出发,把生态危机与叙事原则结合起来思考,分析了生态危机的叙事学原囡:一是文学叙述者长期怀有人类中心主义的情结、征服自然的欲望,即人类自我的“美名化叙事”;二是文学叙述者对自然界的“污名化叙事”。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中国传统哲学理念和当前生态美学思想探讨了文学叙事的生态关怀原则。  相似文献   

17.
经典的末路     
今年第五期的《文艺争鸣》,发表了著名文学评论家孟繁华先生的文章《新世纪:文学经典的终结》。乍一看题目,觉得有点耸人听闻,但仔细阅读了这篇文章,跟着作者纵横捭阖而又富于学理性的分析,我们确然遭遇到了“一个令人悲观又无可回避的问题”——“包括长篇小说在内的叙事文学的辉煌时代就要终结了”。  相似文献   

18.
表面上看,教育叙事研究不过是教学的研究,但任何有效的教学研究总会牵涉到学生或教师的生活。或者说,真实的教学研究往往是教学与生活的研究。由此,教育叙事研究大致可以分为教学叙事和生活叙事。又由于教学叙事与生活叙事总是叙事者叙述“个人生活史”中的一系列片段,因此真实的  相似文献   

19.
跟其他的时间观对中国的小说叙事方式影响不一样,循环状或者说圆形叙事结构是中国传统叙事独特的一种叙事模式,其魅力在于取消了叙事中“绝对”和“停止”两种概念,它使因果相对,首尾相连;使时空成为心灵周而复始、轮回运转的载体,成为生命所有企图、欲望和命运的代名词,在繁复多变的现实时空中创造出全新的体验和心理感受。这种风格是属于中国人对自身的有关命运、个体意识、情感等一系列基本命题的独特的思考和解释方式,其产生的基础是循环时间观。西方的线性时间观是在中国追求“富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时,被引入中国,其影响到中国追求“发展”与“进步”,影响到中国文学叙事主要是叙事结构上叙事时间线性向前,结尾上指向“光明的未来”。最后进入中国的碎片时间观则影响中国文学叙事消解“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阜阳市教育局教研室陈鹏飞教研员回答:一、什么是教育叙事教育叙事是从文学叙事迁移到教育研究领域来的一种方法。教育叙事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叙述发生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故事,它是用来描述教育教学活动的事实、经验、资料数据、过程等,反映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地理教育叙事就是地理教育工作者讲述自己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