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我们党历来讲究群众办报,许多新闻单位把通讯员作为一支生力军。但是,有些通讯员因为写稿,常常遭到一些人的非议:什么“搞创收”n“向钱看”、“出风头”、“名利双收”等等,给写稿人造成思想压力。  相似文献   

2.
本刊从1995年第1期起,对通讯员有关栏目作了一些调整,将以往的“通讯员风采录”、“通讯员经验谈”、“酸甜苦辣”等栏目合并为“通讯员天地”,成为一个大栏目,每期内容有所侧重。为了办好这个栏目,还设想介绍有关采写业务知识,回答通讯员提出的各类问题。通讯员同志看了本期这个栏目后,有什么看法和要求,需要解答哪些问题,请及时写信给本刊编辑部,所提问题尽可能具体一些,把问题分开写。本刊将采取编辑回答或征答的形式予以解答。我们欢迎广大通讯员和新闻爱好者参予本栏目,踊跃赐稿,更欢迎对本刊提出批评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过去我们盼记者来,现在我们怕记者来。”这是一位县里的通讯员最近说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通讯员为什么怕记者到他们单位或地区采访呢?这要从记者方面找原因。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争抢新闻,把通讯员的稿子据为己有,这类问题《新闻战线》杂志上已揭过不止一次了,尚未提到的还有下述一些情况: 名利记者得,错误推给通讯员。有些记者从通讯员那里要来了情况和书面材料,既不作进一步采访,也不核实,马上挥笔直书,照摘照抄,快速见报。报道失实了,记者不作自我批评,反怪通讯员“提供材料有误”。  相似文献   

4.
李京 《中国传媒科技》2012,(18):146-147
作为专业媒体的记者或通讯员,会经常接到一些会议新闻的报道任务,如何在“会海”中抓到“活鱼”,让会议新闻耐看、读者爱看,从而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是我们每一位记者和通讯员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过去我们盼记者来,现在我们怕记者来。”这是一位县里的通讯员最近说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通讯员为什么怕记者到他们单位或地区采访呢?这要从记者方面找原因。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争抢新闻,把通讯员的稿子据为己有,这类问题《新闻战线》杂志上已揭过不止一次了,尚未提到的还有下述一  相似文献   

6.
在去年10只下旬举办的《陕西农民报》通讯工作学习会上,咸阳市某区的一位通讯员不仅被所在乡政府领导用车送来会场,而且乡上领导还亲自买了一部照像机,光闪光灯就花了一百五十多块钱!见此,笔者与其他学员无不为这位同行能够享受到这样的殊遇而感到高兴。欣喜之余,笔者又有了忧虑:这个乡的领导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是真的支持通讯员写稿呢,还是为了让这个通讯员以后好给他们吹,甚至把一说成二?!据闻,也确实有一些须导很“重视”通讯工作,可在他们的“重视”下,却只允许你种“花”,不准  相似文献   

7.
根据一些通讯员的要求,《新闻界》从这期开始, 在“通讯员园地”中,增设“稿件评析”栏目。此次,约请四川日报高级编辑许联炳同志撰文,通过谈一篇通讯员来稿的编改,阐明通讯员如何深化、升华主题,并紧紧围绕主题选取材料,把稿子写好,增强其效应。这里,我们将原稿和见报稿一并附后,供大家研读比较,看看编者有哪些精妙之笔可借鉴,欢迎大家赐稿。  相似文献   

8.
常常听到一些报道员发牢骚:我们投给编辑部的稿件总是石沉大海;又常常听一些报社编辑发感慨:要在自然来稿中选点好稿真难啊!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报道员与编辑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够。通讯员不了解编辑部需要什么样的“货”,编辑部不知道报道员手中有什么有新闻价值的“货”。因此,我们从本期开始,开设“编辑部信息”专栏,为部队通讯员介绍军报各部门、各专版、各专栏的特色和最新报道计划及其采写要求,努力成为通讯员与编辑部之间沟通、联系的桥梁与纽带。  相似文献   

9.
读者之声     
▲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务局一矿柴广平:我们这里有15名骨干通讯员订了《新闻与写作》,我们希望贵刊开辟一个《通讯员问事处》专栏,及时解答通讯员提出的一些问题;另外,贵刊若能开辟一个“文章病院”专栏,针对基层通讯员写稿中的某些“通病”,如谴词造句中的毛病,常容易写错的字……,在专栏中“医治”一下,对通讯员提高写作水平一定会有促进作用。▲我叫李再湘,是湖南宁乡县一中的数学教师。1983年我在湖南师院数学系读书时,担任过院学生新闻社的特约记者。然而,我这个理科生虽有对新闻写作的热情,但所写的稿子,却往往抓不住  相似文献   

10.
在本刊第一期《当好通讯员浅谈》的专栏里,我们以“通讯员是报纸的柱石”为题,谈了通讯员是办好报纸的一支重要力量,党报离不开通讯员的一些道理。那么,作为一名通讯员应该怎样发挥更大的作用呢?说到这个问题,有的同志可能认为:“那还用说,积极给党报写稿,稿件质量高,见报多,起的作用就越大呗。”这种想法不错,应该努力这样去做。但是要充分发挥通讯员的作用,还有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这就是主动地多向党报反映情况。  相似文献   

11.
近日,同松藻矿区的基层通讯员摆谈,通讯员反映,他们不怕熬夜动脑筋写稿,就怕采访时吃“闭门羹”。他们说:再三相约,好不容易同被采访对象见面,人家不是三言两语完事,就是根本不谈,那种尴尬场面实在让人忍受不了。采访吃“闭门羹”的情况,别说是业余通讯员,就是一些老记者也时能碰到。我们虽是《松藻矿工报》的编辑、记者,但在采访中就吃过不少“闭门羹”。但我们不怕,而是从中吸取教训,寻找不吃或少吃“闭门羹”的方法。一、同你不熟:羞于开口。一次我们带通讯员去松局建安公司采访老劳模李双全。李师傅看到我们一个个拿着纸…  相似文献   

12.
近年一些摄影通讯员纷纷弃影经商,因此,如何扎扎实实地建立一支稳定的新闻摄影队伍确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我们作了些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广泛宣传摄影优势,扩大摄影队伍,是我们首先注重的一面。我们地区办报起步较晚,因而新闻摄影队伍建立也较晚。面对“摄影通讯员无相机”、“买起相机用不起”等情况,我们从1987  相似文献   

13.
新闻讲究快和新,“马后炮”过了时辰,岂不等于“瞎火”?其实不然,记者、通讯员常常会遇到“马后炮”新闻,而且又要不得不去写它。一些份量较重的新闻,通讯员写过见了报,因宣传效果不理想,还得重来。对这类新闻,我们的体会是,等待时机,巧取角度,精心采写,“马后  相似文献   

14.
《新闻爱好者》是爱好新闻者的读物,而“通讯员园地”正好是业余通讯员畅所欲言的场所。虽然“通讯员园地”页面不多,篇幅有限,但栏中文章说得实实在在,道得真真切切。从中,我受益匪浅。我情不自禁地发出肺腑之言:千好万好不如“通讯员园地”栏目好,这栏那栏不如“通讯员园地”专栏。当然,“通讯员园地”并非十全十美。笔者还想给“通讯员园地”提一些建议:一、应增加页面,扩大该栏目的容量,为广大通讯员抒发情感创造更广阔的天地。其次,“通讯员园地”中的子栏,也不够全面,应该增添“通讯员论坛”、“小传”、“辨词”、“拆…  相似文献   

15.
近来常听到有通讯员、甚至相当老的通讯员问:“记者和通讯员是什么关系?”老实说,提问的人未必丝毫不懂,所以明知故问,是因为“关系”中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乃至“裂痕”。  相似文献   

16.
上海两位通讯员的文章耐人寻味。他们向一些传媒和记者提意见,其实也是向新闻界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难道随着“报料人”的兴起,通讯员的作用真的过时了?在我们推进和深化体制改革、理顺内部管理机制的时候,该把通讯员放在什么位置上?请大家都来关注、议论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如何推动记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沉下去出精品?近年来,一些报社倡导记者到生产、经营一线“打工”,这是很有政治眼光的。 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是我们党的新闻事业长期形成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但是我们的一些记者经不起市场经济的考验,不仅自身充满“骄”“娇”二气,而且思想感情和人民群众严重脱离,成为“围着轮子转,围着领导转,围着盘子转”的“三围”记者;写出来的新闻也是言之无物、了无生气。以至许多品位高的作品不是出自记者之手,而且出自活跃在各行各业的通讯员之手。按理说,记者是抓“活”鱼的专业队,因为无论对中央和地方党委精神的理解,还是对编辑部报道意图的领会以及社会活动范围,记者比通讯员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论采访能力和写作水平,总体上也比通讯员稍胜一筹,之所以写出的报道不尽如人意,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一些记者懒得下水,下水的也往往是在浅水里“摸”。  相似文献   

18.
近来常听到有通讯员、甚至相当老的通讯员问:“记者和通讯员是什么关系?”老实说,提问的人未必丝毫不懂,所以明知故问,是因为“关系”中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乃至“裂痕”。混乱源于某些记者作风不正。据反映,记  相似文献   

19.
报刊、电台、电视台每年都要评选优秀通讯员,这无疑是对广大通讯员的鞭策和鼓励。近几年,笔者经常听到业余同行们叹“苦经”:虽然在八小时以外为报台“爬格子”尽了力,但要评上“优秀”却很难。为此,笔者对一些报纸电台每年公布的“优秀通讯员”名单留意作了一些分析,从中发现评上区级“优秀”的大多数是地州级报台的专业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作为业余通讯员也受过这无“米”之苦。如何“找米下锅”或“囤米待煮”,五年的写作经验使我深深体会到:要广开稿源先广交朋友。一是与同行交朋友。我们县从事新闻写作的各级通讯员达200余人,我想尽一切办法结识他们,与他们交朋友,从他们当中开掘稿源。上前年,我县的一位通讯员朋友,与我谈及当时好多养鸡专业户,只迷恋进口鸡种,忽视了我国一些很好的良种鸡的饲养时,我觉得这是一条很好的建议。随后我便和邻县的一个通讯员取得了联系,乘车100公里,去采访闻名全国的略阳乌鸡,很快写成了《不要忽视“土种鸡”》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