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根据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本文旨在证明在汉语中人们选择恰当的称呼语其实是语言顺应交际语境的表现。本文首先探讨了称呼语的选择与语言顺应论的关系。然后用顺应论例证分析了汉语称呼语的选择实现了对语言使用者、社会文化、社交世界及心理世界的顺应。最后得出如下结论:恰当地选择语言要做到语言与语境的顺应。  相似文献   

2.
称呼语是交谈者面对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名称的词语。称呼语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因此交际者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做出恰当的选择,实现交际目的。由于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受到语境的制约,交际者对称呼语的选用必然要顺应语境因素,交际者的顺应对象包括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等方面的顺应。某一称呼语的使用常常是对两个以上因素顺应的结果。此外,对心理动机的顺应可能与语言现实、社会规约相矛盾。  相似文献   

3.
称呼语的转换使用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饶有趣味的言语现象。本文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性理论(Adaptation Theory)为基本框架,分析和解读英、汉、日语跨语言的语料,继而指出称呼语转换是与语言使用者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等相互顺应之结果。它印证了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以策略为基础的选择过程,是一个交际者顺应语境变量的动态过程。其研究目的是对称呼语转换规律有所了解,针对各种语境适时调整称呼策略,顺应对方的心理期待,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言语交际中,称呼语虽受到社会规约的限定,其实际使用却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会根据实际的交际情境做出灵活的变化来顺应变化的语境,即称呼语的转换.称呼语转换是说话者对其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及物理世界的顺应,是各种语境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连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的选择必须顺应语境。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包括交际者、交际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四个方面;语言语境包括语篇衔接、互文性和线性序列三个方面。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也是一个不断对语言作出选择的过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就是在难以进行直接的语码转换和文化传递的情境下,根据翻译目的,超脱语言的制约,突破历史文化差异的隔阂,顺应目的语读者的语言规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称呼语不但是言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集中体现了交际者的身份、地位、情感状态、心理状态、交际意图,甚至还有固化在社会之中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变迁情况。本文从社会文化环境——即社会客观条件、交际者主观愿望以及称呼语的社交功能等方面,探析在现代中国社会中,社交称呼语(包括陌生人间称呼、职业与职称称呼语)使用上的无序所折射出的汉文化所注重的礼貌、面子、等级观念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7.
从顺应论的角度看称呼语的语用失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称呼语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日常交际有着重要影响。语用失误是指在言语交际中,由于语言使用不得体而造成的失误。称呼语的语用失误会导致语言交际失败。运用顺应理论可以探索称呼语的语用失误原因,是由于说话者忽视了语言使用者,社交世界,社会文化,心理世界等语境因素的动态顺应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称呼语作为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谓打开社交大门的钥匙。以往的研究多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忽视了交际中语言现实和心理动机等动态因素。文章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理论框架,结合具体影视语料,分别从新中国成立、文革、改革开放至今三个时期对称呼语的演变进行历时分析,探讨言语交际中称呼语是如何顺应语境要素的,旨在帮助我们在今后的言语交际中学会适时调整称呼策略,达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9.
被动结构在英语语篇中广泛使用是顺应语言结构做出语言使用选择的一种方式。运用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从心理因素、社交因素两方面对被动句式的语篇交际功能的语境顺应性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被动结构在语篇交际中的使用顺应了语境的心理因素和社交因素。从而得出,语言顺应理论作为一种理据可以解释被动结构在语篇中的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10.
话语标记语well的研究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关联理论被认为是从语用学角度解释话语标记语的有力理论支撑。考察关联理论与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发现关联理论在解释话语标记语时仍然存在不足。基于此,尝试运用语言顺应论对话语标记语well进行分析,指出在顺应论框架里话语标记语well是交际者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在动态交际中相互顺应的选择,旨在突显交际者的元语用意识。  相似文献   

11.
语境顺应理论指出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它使人们能够从多种可变因素中选择语言表达方式,最大限度的满足交际需求。文章通过分析跨文化背景下的语境顺应阐述了对话式交际模式的有效性,发现在对话式的跨文化交际模式下,交际双方能够更有效地,更迅速地达到对语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12.
日常交际中的语言模因是说话人有意进行语言选择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进行顺应,从而实现或接近某个或某些具体的交际目的;日常交际中语言模因的顺应过程是动态进行的,与语境以及交际对象的不同有关;为了满足特定的交际需要,说话人借模因这一语言载体来顺应自身及听话人的社会习惯和心理需要,以适应交际赖以发生的由物质、社会、心理等因素共同构成的语境,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3.
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论指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基于内部或外部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选择的目的是为了顺应交际的需要。从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四个方面来研究翻译,可发现顺应论对翻译有着相当重要的阐释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实现“翻译‘多维度适应’”的语用顺应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比语用顺应论和生态翻译学理论对语言使用机制的描述,笔者发现两个理论都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个连续不断选择、顺应(适应)的过程.在对语境的界定方面,两者也体现出了诸多相似性.这两个理论是一脉相传的.基于此,笔者借语用顺应论这块“他山之石”,来攻翻译这块“玉”,提出“翻译‘多维度适应’可以通过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上的话用顺应来达到”这一观点.同时,分别用例子来为论点提供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15.
在语用理论视角下翻译是双重跨文化交际行为,语用理论的兴起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哲学基础,关联理论与顺应理论对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宏观的理论和微观的策略与方法。语用翻译观认为翻译是对语境的顺应与选择的动态过程;翻译的本质则是通过明示与推理达到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6.
语码转换是人们言语交际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本研究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取得一名听障儿童在自然情景下近4个月有意义的语言样本,以此探讨听障人士交际中的多语码现象,以及语码选择和语码转换的特点、规律。结果发现,个案在交流中存在着语码转换的现象,且所选用的语码类型非常丰富,即个案在与健听陌生人及老师交流时,以口语为主;在与听障同伴交流时以手语为主,辅以口语。个案在交流中的语码选择与转换主要受交际对象、交际效果和所用词语特点的影响。建议重视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  相似文献   

17.
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语用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和一种综观的思想。委婉语是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常见的修辞手段之一,也是英语重要的研究范围之一。到目前为止,对于委婉语的研究多数停留在语义学的角度。鉴于此,在介绍顺应论主要内容的同时应用这一理论对委婉语现象在交际语境中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推动英语委婉语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话语标记语and是话语交际中构建语篇时常用的手段和工具。本文用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对话语标记语and的修辞功能作了阐释,认为:话语交际中,话语标记语and对话语生成和交际进程起调控作用,说话人对话语标记语and的选择和使用是对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进行动态顺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联络口译中口译者对文化性信息的处理直接影响到交流能否顺畅进行。本文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依据,针对联络口译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提出了顺应性的应对策略,即口译者在口译过程中,应根据所处的语境,对语言的选择做出动态性的顺应。顺应性的应对策略有助于口译者对文化冲突进行即时的解析并进行语言重构,从而提高口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根据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观,译者的翻译行为是一系列动态的选择过程,译者的任务是顺应目标语读者的时间、语境和语言的结构特征,从而让其译作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林语堂有选择地编译了中国经典作品《论语》,其翻译行为顺应了当时目的语读者的时代背景、文化语境及语言特征,成功地实现了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