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网络成为很多传统媒体的新闻来源,而互联网也在从传统媒体中获取信息,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之间的互动,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扩大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同时也加强了信息传播对人们生活影响的深度。在数字时代,大众期刊要承担社会责任,不仅要考虑到传播信息对读者的影响,还要全面考虑其可能引起的对网络社会及现实社会的后续影响。建立"事实核查"制度,维护期刊的真实性在网络已经成为大众媒体新闻源之一的今天,传统媒体的记者越来越依赖网络新闻源,并且由于追求时效性,而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已成为驱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引擎,本文结合我国传统媒体的发展现状及"互联网+"时代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从观念转型、技术转型、运营策略转型及构筑全新产业链等方面对"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陈栋 《传媒》2015,(18):44-45
当前,不仅是新兴媒体,就连传统媒体自身唱衰纸媒的声浪日益高涨,传统媒体转型发展势在必然、迫在眉睫.然而,不少人认为,传统媒体的转型之路就是拥抱新媒体、投身新媒体.其实不然,传统媒体转型的出路不只是"传统媒体+互联网"或"互联网+传统媒体"这一个选项.换言之,新媒体不是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惟一选项.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时代的媒体经济,存在两大市场主体: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兴媒体,但两者在经济运行规律和特征方面存在巨大差异.随着互联网新经济环境经历"Web1.0-Web2.0-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演进,平台商业模式发生着从"去中心化"到"再中心化"的变化,国内三家超级媒体平台BAT百度、腾讯、阿里正在完成平台的"再中心化"重构.因此,可以归纳,传统媒体的平台化转型解决的是内容供给问题,而网络新兴媒体的平台化发展解决的是商业模式问题.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兴媒体形成完整的媒体经济产业新的价值链.  相似文献   

5.
未来的传统媒体转型之路将通向何方;读者-用户-产品-运营,传统媒体如何跨越互联网化转型这道门槛;传统媒体如何引入互联网用户中心理念和产品经理思维:"化羽成蝶"又必须做好哪些准备。本文通过浙报集团传媒梦工场两年的实践和思考,试图为传统媒体集团互联网化转型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网络新技术日新月异。基于网络新技术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新媒体凭借自由、开放、分享、互动等优势,将众多用户集中于网络平台。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分流传统媒体受众的同时,严重削弱了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并深刻影响了传统媒体的经营与发展。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巨大挑战,传统媒体因地制宜,纷纷探索适合自己的媒体融合策略和新媒体转型之路。第三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媒体融合发展台长论坛"基于这样的背景,试图探讨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融合过程中的竞合与突破。本文从创新、用户、内容、服务、体制机制、版权保护等六个方面对"媒体融合发展台长论坛"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免费+收费"的商业模式导致传统媒体的"二次销售"的商业模式坍塌,传统媒体陷入困境的根源是用户连接失效,而要进行真正转型,就必须重建用户连接。当前,传统媒体转型普遍采取的是基于内容优势的"内容+"思路,而实践效果很差且难以建立起有效的用户连接,这就要求采取基于生态系统的"互联网+跨界"转型战略来指导传统媒体转型,并用系统化的"三三"转型具体框架和系统化配套措施来真正实现转型战略的落地实施。  相似文献   

8.
荣婷  刘怡 《新闻记者》2012,(9):72-76
本文基于首届全球论坛暨中美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双边论坛的主题"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围绕"新媒体对社会究竟带来怎样的改变"、"新媒体与公共政策"、"新媒体与网络意见领袖"、"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转型与融合"、"微博和中国社会"、"新媒体与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互联网的监管与立法"等重点话题进行深入评述,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当前新媒体传播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冲击。  相似文献   

9.
魏志奇 《新闻世界》2014,(5):138-139
面对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都在转型,但传统媒体对新媒体属性和运作规律的认识仍不足,多数传统媒体在转型实践上仍存在误区。新媒体运营的基础是互联网,因而必须以互联网文化来理解新媒体的特征,以互联网思维来认识和运用新媒体的传播规律。这是观察传媒运作理念革新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0.
1、"全媒体"全在何处?2、以机制体制为基础,理念和技术并重3、华丽转身,转的是什么?4、"全媒体"业务转型应具备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意识5、态度决定一切,转型势在必行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迅速崛起,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对报业的影响更是首当其冲。近年的社会调查表明,网络、尤其是各大门户网站已经从传统媒体的受众中吸引过来了相当一部分受众,而这种吸引力势必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变得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1.
正从Web1.0、Web2.0到移动互联网,20年来,互联网的每次创新都对传统媒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吸引传统媒体紧紧跟随。2006年,美国最大报业集团甘奈特集团率先在旗下80多家报纸全面推行了以构建"信息中心"为主题的数字化改革,掀起了美国报业面向互联网的转型热潮。国内传统媒体纷纷推出了从媒体形态到生产流程到广告经营的转型战略和行动计划,形成覆盖报纸、图片、视频、桌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户外媒体的立体化传播渠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创新发展,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的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日渐成为公众了解社会、获取信息和互动交流的重要渠道,迫使传统媒体加速与新媒体的业态融合,"媒体融合"已成传统媒体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然而从提出"媒体融合"至今,国内大多广电媒体的融合创新还处在摇篮期,仅存在于广播、电视与网络之间的单向融合。本文以新时代对媒体融合创新的认知为依托,具体分析江苏广播电视总台(集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不断的深入,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及其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严峻挑战.同时,"互联网+"也对传统媒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产生了新影响,提出了新要求.因此,传统媒体管理者必须认清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主动适应"互联网+",在绩效考核、薪酬制度、培训开发等实践环节实现转型,从而更好地推动传统媒体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4.
媒介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互联网时代的媒介融合在实质上构建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网络社会。因此,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关键就在于深刻理解网络社会形态下信息传播技术和生态的本质变化,以网络逻辑重新建立传统媒体的发展路径,即从传统型媒体转向平台型媒体;从封闭式生产转向多元主体参与的众包模式;以超时空的人际关系网络重塑媒介内容分发渠道;以良好的用户关系网络为中心构建多元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2020年新冠疫情造成社会流动性近乎停滞的情况下,网络直播释放出促进社会经济增长方面的巨大潜能.在这个形势下,传统媒体也开始布局网络直播,加入"直播+"的浪潮.本文从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旨趣出发,以现象学"悬置-还原"的分析方法,梳理传统媒体转型视野下对于网络直播现象的知识生产.分析指出,传统媒体语境下的"直播"与网络直...  相似文献   

16.
当前,互联网对传统主流媒体的影响已经显而易见。承担着舆论引导与新闻宣传重任的主流传统媒体,面对互联网传播的时效、便利、可选择、可持续的"四大"特性,如何进行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重构主流传统媒体的价值体系。本文通过认真分析、对比传统传播方式和互联网传播方式对主流传统媒体传播价值评价体系的影响,探讨主流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传播下如何围绕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自觉融入与主动"改造",获取最大最优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7.
科技的发展,催生了新的媒介形态和传播逻辑。这不仅推动了传统媒体的转型,也迫使主流媒体发展网络直播。基于互联网逻辑的"直播+新闻"一经推出,便成为主流媒体的"网红""爆款"。究其原因,是其满足了观众的深层次心理需求,增强了用户黏性。本文从直播抓"老赖"说起,从心理学的视角探讨新闻直播蓬勃发展的原因,以期为传统媒体转型和新闻直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科技的发展,催生了新的媒介形态和传播逻辑。这不仅推动了传统媒体的转型,也迫使主流媒体发展网络直播。基于互联网逻辑的"直播+新闻"一经推出,便成为主流媒体的"网红""爆款"。究其原因,是其满足了观众的深层次心理需求,增强了用户黏性。本文从直播抓"老赖"说起,从心理学的视角探讨新闻直播蓬勃发展的原因,以期为传统媒体转型和新闻直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的影响力正在超越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必须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净化网络环境.为网络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和政策氛围.回顾互联网10年发展历程.网站具有媒体和经济的双重属性.从媒体特性看,互联网的影响力正在超越传统媒体.数据显示,我国网民超过9400万.网民的比例很高.在大城市中已经达到40%.国民对互联网的依赖远胜于传统媒体,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互联网+"大潮下,各行各业纷纷入局直播电商,不少传统媒体也抓住风口积极寻求转型,然而,直播电商能否成为传统媒体转型新的经济增长点?媒体入局直播电商将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通过以实地考察为基础,赴杭州、南阳、临沂、郑州等地进行详细调研,结合"互联网"+红利的商业模式,寻找互联网市场和媒体电商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尝试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