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我们儿童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儿童生态被破坏,其中一个主要表现就是童年的身体生活被挤压甚至被剥夺。在《知觉现象学》一书中,梅洛·庞蒂认为:身体始终和我们在一起,我们应该用同样的方式唤起向我们呈现世界的体验,凶为我们通过我们的身体在世界上存在,因为我们用我们的身体感知世界。儿童的身体更是具有行动实践性,教育不能与儿童的天性作对,离开这一天性的教育,势必与儿童的发展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2.
博览     
●童年生态正面临根本性危机中国目前儿童教育危机的最根本的症结是童年生态的被破坏。一个主要表现就是童年的身体生活的被挤压甚至被剥夺,从而造成了儿童生活中的身体不在场。基于功利主义的打算,成人对书本文化顶礼膜拜,却抽取在儿童成长中具有原点和根基意义的身体生活。这  相似文献   

3.
几年前,我在思考中国(儿童)的童年生态状况时,曾经指出当前的童年生态面临着根本性危机.并且认为:“其中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童年的身体生活的被挤压甚至被剥夺,从而造成了儿童生活中的身体不在场。出于功利主义的打算,成人(家长、教师们)对书本文化顶礼膜拜,却抽取掉在儿童成长中具有原点和根基意义的身体生活。这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教育,不仅难以使儿童成才,甚至难以使儿童成‘人”’。  相似文献   

4.
“童化作文”是用儿童的精神去阐释作文,用儿童的文化去观照作文教学,用儿童的生态去构建作文课程。使小学作文成为真正的儿童作文。在这“以童化之”的习作课程建构之路上,儿童精神得以彰显,童年生活得以丰盈,童年的内涵得以延展,童年正成为人一生成长的力量。本文试从“童化作文”课程建构的基点、向度、模块三个层面去丰富一个人童年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美国媒体文化研究学者尼尔·波兹曼写了一本叫《童年的消逝》的书,在书中他提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论点:在美国,童年正在消逝!"放眼望去,人们不难发现,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世态度和需求欲望上,甚至身体外表上,越来越难以分辨了"。尼尔·波兹曼关于童年正在消逝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也促使我们反思中国儿童的生活境遇。  相似文献   

6.
儿童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童年生态被破坏,其中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儿童的身体生活被挤压甚至被剥夺。教育不能与儿童的天性作对,而要以此为动力和资源。教育要回到它的原点。  相似文献   

7.
人人都有一个童年。但你知道一百多年前中国的儿童生活,特别是中国儿童的读书生活吗?如果你对此有兴趣的话,不妨读一读张倩仪女士的《另一种童年的告别——消逝的人文世界最后回眸》。  相似文献   

8.
童年的概念是文艺复兴的伟大发明之一,也许是最具人性的发明。如今,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世态度和需求欲望,甚至身体外表上,越来越难以分辨。  相似文献   

9.
童年研究历经传统研究范式到新童年社会学的变迁。以心理学为主导的传统童年研究围绕生物属性的个体儿童,探究其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出儿童参与童年研究的必然趋势,为童年社会建构论和童年权利话语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新童年社会学脱胎于传统童年研究,以建构论为立场,关注童年生活,对传统研究注重挖掘儿童潜力、由成人主导童年话语和坚持西方中心主义童年模式展开批判,积极呈现有主体能力的儿童和多元流变的童年,赋予童年无限可能性。新童年社会学虽未摆脱西方二元论与激进建构主义思想,但其以儿童为主体的研究方法有助于重识儿童-成人的边界,实现儿童、童年的再定义;伸张儿童社会政治主体地位促进了对儿童劳动权和教育权的反思,对当代童年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周晓娥 《班主任》2009,(8):15-16
童谣是反映儿童生活情趣、适合儿童吟唱的歌谣,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有位作家曾说过:“没有童谣便没有童年。”好的童谣不仅具有教育性,还充满美好的童趣;不仅滋养儿童的幸福生活,还能引发成年人关于童年的美好回忆。  相似文献   

11.
现代童年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反映了启蒙运动以来对待儿童及其生活的现代思维方式。现代童年概念强调儿童与成人的区别和对立;建立了童年的线性发展模式;产生了"标准化"的童年样态。现代童年概念源于二分法的现代思维逻辑,受生物学导向的童年研究视角限制,并随着制度化学校教育的发展及现代家庭生活的变化得到巩固。现代童年概念以儿童生理发展的不成熟预测了儿童社会能力的不足,将儿童的生活划定在特定的范围内,使得儿童的社会地位被边缘化,定义童年的权力被成人操控,童年的多样形态被忽略,儿童的声音被埋没。  相似文献   

12.
儿童与空间之间本质上是一种相互嵌入与作用的关系。以往关于儿童空间的研究强调空间对儿童的制约和规训作用,遮蔽了儿童的主体性。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对空间向度的重视与空间理论的构建促使西方童年研究者开始采用感官民族志等研究方法,着重探讨儿童在多种日常活动空间与公共生活空间中的能动表现。结果发现儿童不仅以感官的、身体的方式认识和体验所处空间,用语言及视觉标志物定义空间,而且可以借助“非人”元素转化和建构空间。这启发我们应转变认识儿童的方式,提升儿童在社会中的位置;应基于儿童的空间体验,反思教育空间的构建;应鼓励儿童的参与,推动儿童与成人的空间共建;应引入地方视角,尊重多元化的儿童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3.
目标预设: 1.发掘儿童鲜活的生活积累,引发儿童言语表达的欲望。2.珍视儿童独特的童年体验,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情感和话语抒写童年生活,收藏童年记忆。课前预热: 1.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近年来兴起的“童年研究”热进行梳理,对比两种“童年研究”范式,呈现了“童年研究”的视角转向。传统“童年研究”受到发展心理学以及社会学中“社会化”理论的主控,使得儿童的主体地位被遮蔽;而新“童年研究”以“新童年社会学”的研究为代表,将童年视为社会结构的形式和社会分析的基本单位。“童年研究”视角转向的背后反映出研究者对儿童认识的不断加深、社会发展对儿童人权的尊重以及对儿童研究伦理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童年,儿童生命里一段最美的时光。学校教育就应该给孩子创造与童年的"美丽的遇见",为儿童提供一种自然而温暖的童年生活。童真教育是离儿童童年最近、最适切儿童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欲望叙事作为一种元叙事袭向了儿童世界,对他们产生了这样的负面影响:童年消失,羞耻感衰微、欲望放飞,身体本位的生存演绎。对此,回避、禁止的性教育策略受到质疑,疏导、升华、陪伴式的策略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17.
游戏和儿童从来就是不可分的。在一定意义上,游戏与儿童就是同一个概念,所以如何看待游戏的生活价值,实际上就是怎样看待人的童年。儿童的游戏产生、发展于童年的生活,因此,我们就常常认为是童年生活给予了儿童以游戏。然而,如果看不到游戏也给予了儿童以童年、童年的生活,我们就不会在意儿童的游戏、儿童游戏的权利?实际上,如果没有了游戏,儿童必将失去自己的生活,当然也就失去了成长的幸福和快乐。  相似文献   

18.
"人的形象"是思考教育问题的逻辑起点,在以电子媒介交流为主导的当代,"电子媒介人"已成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人形象。电子媒介人的出现使儿童教育不得不直面如下遭遇:"合法性危机"、"童年的消逝"、"自然缺失症"。为更好地挽救儿童教育,我们要以"学习共同体"来应对"学校合法性危机",以"儿童是社会行动者"理论重估儿童教育中的"童年消逝"现象,将"身体生活"作为儿童成长的基点,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相似文献   

19.
在第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一部《遥望南方的童年》真实地再现了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状况,再次引起人们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反思:留守儿童之痛,缺失的何止是亲情?  相似文献   

20.
把儿童看作儿童,是卢梭儿童观的主要内容。对其理论来源和其丰富的内涵进行了详细阐述和评价。卢梭所提出的尊重儿童的现在,承认其童年生活的价值的观点对我国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