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胡翼青 《新闻界》2013,(15):62-63
<正>以下的两篇文章《离不开的"黑镜":中日大学生对便携式智能媒体的依赖》以及《群体性孤独:针对掌媒使用依赖的中日比较研究》是我所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国家级项目"便携式智能终端对中日大学生的影响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张婧妍  周惠懋 《新闻界》2013,(15):69-74
近年来媒介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融合与革新,使我们越来越容易在虚拟空间中获得一种与周围人"亲密无间"的感觉。然而现实呈现的却是专注于各自手中掌媒的沉默的人群。本文对中日大学生掌上媒体和SNS技术的使用及其对现实社交的影响进行考察,针对数据和访谈中呈现出的中日技术依赖共性和依赖程度的差异,尝试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出发进行解释,并从差异中发现现代性兴起过程中陌生人社会出现对两国原有社交结构的冲击。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9,(7):62-73
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断交"行为。研究侧重点有二,一是探究以同质性(homophily)、面子顾虑(face concerns)、隐私顾虑(privacy concerns)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因素是否会对社交媒体使用者的"断交"行为决策产生影响;二是上述因素与"断交"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跨文化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中美两国大学生社交媒体用户的"断交"行为机制确有差异:中国大学生会因顾虑双方面子而降低"断交"频率,美国大学生则会出于保护隐私的考量而增加"断交"操作。此外,中国大学生还会为了维系社交圈的同质性而做出"断交"决策,这一影响因素在美国大学生群体中则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6,(22):46-53
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形式多样化,促成传播方式由单向向双向的转变。微博、微信作为当下人们使用最为广泛的"微媒体",其中官方与非官方声音争相表达,信息膨胀时代,不同类型的媒体信任度令人瞩目。本文基于此,以469名武汉地区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方法从人口学变量、媒体接触程度、信息源特征、受众信任状况、信息特征的角度探寻"微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对官方媒体与非官方媒体的信任度影响因素,发现媒体接触程度、信息源特征、信任状况是影响大学生对官方微媒体与非官方微媒体的信任度主要因素,而信息特征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对其信任度。  相似文献   

5.
宋相川  韦文杰 《新闻世界》2011,(11):149-150
“钓鱼岛撞船”事件发生后,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本文对中日两国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探讨中El两国新闻媒体如何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目的展开报道和评论,进而说明两国新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会议     
《传媒》2015,(5):6
第二届中印媒体高峰论坛在京举行2月1日,第二届中印媒体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印度外交部共同主办,两国近40家主要媒体的负责人以及数十名专家学者与会。两国媒体界人士围绕"媒体在推动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媒体助力两国经济领域合作""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体合作"等议题展开对话讨论。陕西报业研讨纸媒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级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对于这两场巨大的灾难而言,中日媒体都进行了及时有效翔实的报道。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日本媒体对日本地震的报道和中国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比较两个媒体在报道观念、内容、方式及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方面的异同,进而通过观察中日媒体地震新闻报道各自的优劣,为两国媒体在像地震这样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上提供相互见解和参考,使两国媒体在灾难性报道方面能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8.
周烨 《新闻爱好者》2011,(22):30-31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级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对于这两场巨大的灾难而言,中日媒体都进行了及时有效翔实的报道。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日本媒体对日本地震的报道和中国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比较两个媒体在报道观念、内容、方式及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方面的异同,进而通过观察中日媒体地震新闻报道各自的优劣,为两国媒体在像地震这样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上提供相互见解和参考,使两国媒体在灾难性报道方面能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9.
一年多来的中日钓鱼岛争端引发了中日媒体及民众之间的舆论大战。本文从报道角度、报道方式、报道内容、报道立场与倾向等方面对两国主流媒体相关报道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发现:中日媒体对钓鱼岛争端的报道都存在明显的政治立场和国家利益倾向,所不同的只是双方媒体的表现方式。此外,结合中日媒体在对外报道中的不同表现,本文认为中国媒体应改变新闻观念,注重对外报道中的受众特征分析,做到内外有别,以此树立中国媒体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的公信力,打造更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年初,关于“毒水饺”事件,中日两国媒体又是各唱各的调,此事甚至引发了其它众多的输日食品处于停滞状态。胡锦涛主席在5月初的访日谈话中还特别重申,饺子事件一定要继续调查,究明真相。双方媒体后续对此事件报道的态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对问题的解决有着关键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自媒体本世纪初兴起以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的自媒体形式不断涌现,引起中美两国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运用数据挖掘和语料分析技术,研究分析2003年至2014年中美两国有关自媒体研究的5226篇论文可以发现,由于两国研究者知识背景和视角不同,两国互联网科技发展水平各异,以及两国学者对传播学基础理论不同的解读,在应对自媒体冲击的对策、微博与博客的关系、公民参与、教育、商业与经济、政党政治与行政法治、出版等7个相同领域的研究中,中美两国学者的研究重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自媒体的功能研究十分重要,但是自媒体所带来的传播模式结构的变化更应引起我国学者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2.
于青 《青年记者》2007,(23):71-71
中日媒体人士对话活动于11月26日~27日在东京举行。与会的中日媒体人士就如何认识两国媒体报道的差异、如何为推动两国构筑战略互惠关系发挥积极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为了了解中日两国青年的媒体使用现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日本经济新闻社合作,在中日两国开展了一次网络联合调查。本文公布了本次调查的部分结果,包括中日两国青年媒体使用时间、媒体接触偏好、新闻获知渠道、媒体印象和媒体信赖度等。分析结果显示,中国青年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互联网和手机的依赖度高于日本青年。同时,中国青年对于互联网信息过分信赖,容易出现盲从倾向。  相似文献   

14.
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大学生自媒体行为规范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大学生自媒体行为的现状,总结自媒体对大学生行为的积极及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分析自媒体对大学生行为消极影响的原因,并提出优化大学生自媒体行为规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中国两家有代表性的报纸《人民日报》、《文汇报》的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考察它们在有关日本、韩国报道中所建构的两国形象.主要发现有:政治是关于两国报道的重中之重;最为突出的特殊议题是中日之间的战争历史认识问题和中韩之间的“朝核”问题;媒体的报道基本达到了客观公正的要求;但媒体对于日韩两国建构的框架有很大区别,前者倾向于“对立者”、“可疑者”,后者倾向于“合作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大众的认知结构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发展,东亚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起着越来重要的影响作用,两个国家在千百的历史中承断交流,互通有无.有着许多相似的文化特点和相同的传统礼仪修养。大学生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者和未来的建设者,对其礼仪修养的研究和调查有着十分重要的开拓作用,特别是对比研究中日两个国家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发现两个国家在礼仪修养方面的异同.在差异中学习,在对比中提高,为中日两国大学生的交流和发展提供新的契机,也为中日两国的一衣带水的友谊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二十五周年,由中日新闻事业促进会主办,中国新闻社、江苏无锡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二○○三中日媒体交流论坛”于1 0月1 1~1 2日在无锡开幕,旨在促进两国相互理解和友好合作,加强两国新闻交流。以促进中日两国新闻界的相互了解、增进中日两国友好合作为宗旨的中日新闻事业促进会成立于1 994年,是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国媒体驻日记者为会员的法人社会团体,也是中国驻外记者唯一的同人组织。日本经济新闻、朝日新闻、共同社、NHK、东京新闻、北海道新闻、日中经济信息、国际广播电台等日本媒体,中国新闻社、人民…  相似文献   

18.
在中日"满洲交涉"中,《顺天时报》不惜牺牲多年来因"呼吁立宪改革"积攒的声誉,想方设法为日本辩解;并且针对清朝上下国民心理,展开"理"与"势"的分析,诱导、迫使国人让步。这是日本民间团体的在华报纸,首次在中日两国的冲突中扮演重要角色,其言论策略影响了后来日本侵华时期的在华媒体。  相似文献   

19.
媒体对新闻的衡量和取舍受到了新闻价值观的深刻影响。不同国家媒体的新闻价值有着不同特点。本文通过对新华社与美联社评选的年度十大国际新闻的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了中美两国新闻媒体的国际新闻的新闻价值观的特点,深化了对两国媒体传播体系和特点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在上海大学生群体中进行的一项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描述他们网络意见表达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特别从"沉默的螺旋"理论出发,从概念上区分"意见气候感知"的不同层次,并探讨其对网络意见表达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在体现"意见气候感知"的不同维度上,与社会上多数人意见以及与多数网友意见的一致程度等,对网络意见表达并无显著影响;而与主流媒体意见的不一致、以及与家长意见的不一致,对大学生的网络意见表达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研究结合质化访谈对这些发现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