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梦媛  周昱含 《新闻界》2013,(15):64-68
通过对中日两国大学生对"便携式智能媒体"依赖程度的比较研究,作者发现,社会化方式的不同以及对大学生活态度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日两国大学生对待便携式智能媒体的态度。不过,越来越相似的传播环境正在抹平中日大学生在这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正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是国家发展的要求,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  相似文献   

3.
6月18日播出的《焦点访谈》节目中,一位名叫高也的大学生接受采访时痛斥谷歌中国链接色情信息,说黄色信息害得他的同学"心神不宁".但随后有网友发现,这位大学生就在《焦点访谈》实习.(6月21日《扬子晚报》)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9月21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政治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主办、《同际新闻界》等协办的首届"政治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这是国内首次大型的政治传播研究专题学术论坛。在主题发言部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陈生洛作了题为《国际关系学视域的国家形象研究》的发言,从国际关系学的视角对中美两国有关形象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几个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如《龙与鹰——中美关系的过去与现在》、《美丽的帝国主义》、《有限的  相似文献   

5.
2012年7月1日,北京的一家都市报于A17版上刊出一条主题为《77、78级大学生聚首"中国梦"论坛》、副题为《"老毕业生们"畅谈热点问题;北交大校长称现在的大学教育模式等的确要进行改革》的新闻;新闻配发的照片中"论坛"的名称"‘中国梦’回顾与展望论坛"突显上方,而照片说明文却是这样写的:"6月30日,在北京东城区南河沿111号,欧美同学会会所举办‘中  相似文献   

6.
江坪 《新闻实践》2008,(2):45-45
翻阅2007年12期的《网络传播》,有一则新闻报道特别醒目:"2007年中国互联网10大新闻",其中之一是"互联网研究论文首次问鼎中国新闻奖"。报道说:"2007年8月28日,第17届中国新闻奖揭晓,这是网络新闻参评中国新闻奖第二年,互联网研究论文《互联网时代突发事件的传播应对》,经浙江记协推荐,获得了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一等奖,  相似文献   

7.
吴翔 《传媒观察》2012,(3):36-37
正一、戈公振——开启中国新闻法制研究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不惟是中国新闻史系统研究的开始,同时也是系统研究新闻法制的开山之作。书中开宗明义指出:"报律一名词,见于光绪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之上谕,至三十三年十二月始行颁布的《大清报律》"①;尤其是第六章《报界之现状》中第十七节《关于报纸之法律》,对于中国新闻法制进程,进行专门的总体记述和讨论。戈  相似文献   

8.
钱夙伟 《青年记者》2007,(17):64-64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人将狗咬死更是新闻:为救自家可怜小狗,主人在与外来狗殊死搏斗中竟依赖"素负盛名"的"大嘴"将该狗咬死。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真实地发生在河北邢台县一村民身上。(7月4日《燕赵都市报》)  相似文献   

9.
4月热点网议     
《青年记者》2010,(9):26-26
《“维权就是维稳”不能只依赖权力自觉》/盛翔,《潇湘晨报》。2010年4月20日 简介:该评论的由头是清华大学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报告中提到的新稳定逻辑:“维护宪法所赋予的公民合法权利,有权利的保障才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有利益的均衡才有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2011年11月7日,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特别强调:"大力加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加大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力度,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加强学术自律,推进学风制度建设。"本研究对接受学术规范教育前后的大学生发放问卷,对在校大学生对学术规范的认识、对学术规范教育意义的理解、对学术规范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做了调查,并根据调查结论对在校大学生的学术规范教育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11年11月7日,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特别强调:"大力加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加大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力度,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加强学术自律,推进学风制度建设。"本研究对接受学术规范教育前后的大学生发放问卷,对在校大学生对学术规范的认识、对学术规范教育意义的理解、对学术规范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做了调查,并根据调查结论对在校大学生的学术规范教育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9月21日,由北京大学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简称"北大华媒研究中心")主办的"北大新闻学茶座"第40次活动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高级记者钱江先生,以"对十年文革中人民日报的研究"为题,和与会者分享了他的研究思路和进展。有关文革时期《人民日报》状况的探讨不仅是十年文革史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史研究的组成部分。钱江先生从历史研究的意义出  相似文献   

13.
投稿需知     
正自2012年1月1日起,《档案学研究》杂志的在线编辑系统正式启用,接受作者直接从网上或从电子信箱上投稿。从2012年7月1日起,《档案学研究》杂志只接受网上投稿,原接受投稿的电子信箱正式停止使用。有向本刊投稿者请登录中国档案学术网(www.idangan.cn),进入"《档案学研究》在线编辑系统",在"作者登录"板块内进行投稿。"《档案学研究》编辑在线系统"启用后,所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在校大学生为样本,对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动机与依赖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利用社交媒体主要是获取最新资讯、了解朋友动态和浏览图片、看视频、听音乐。随着大学生接触社交媒体的时间增长,他们对社交媒体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女生对社交媒体的依赖程度大于男生;大二学生对社交媒体的依赖程度大于大三学生;城市学生对社交媒体的依赖程度大于农村学生。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9,(7):62-73
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断交"行为。研究侧重点有二,一是探究以同质性(homophily)、面子顾虑(face concerns)、隐私顾虑(privacy concerns)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因素是否会对社交媒体使用者的"断交"行为决策产生影响;二是上述因素与"断交"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跨文化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中美两国大学生社交媒体用户的"断交"行为机制确有差异:中国大学生会因顾虑双方面子而降低"断交"频率,美国大学生则会出于保护隐私的考量而增加"断交"操作。此外,中国大学生还会为了维系社交圈的同质性而做出"断交"决策,这一影响因素在美国大学生群体中则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双狮译丛"达尔文的梦幻池塘:维多利亚湖上的悲剧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阿姆斯特丹:一座城市的小传绕道去圣地亚哥花城出版社,2007"双狮译丛"新近收入的这四本非小说读物——《达尔文的梦幻池塘:维多利亚湖上的悲剧》、《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阿姆斯特丹:一座城市的小传》、《绕道去圣地亚哥》——仿佛四条春光明媚的大路,引导着我们向荷兰这个遥远而潮湿、充满着郁金香芳馨的海滨国度行进。  相似文献   

17.
张婧妍  周惠懋 《新闻界》2013,(15):69-74
近年来媒介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融合与革新,使我们越来越容易在虚拟空间中获得一种与周围人"亲密无间"的感觉。然而现实呈现的却是专注于各自手中掌媒的沉默的人群。本文对中日大学生掌上媒体和SNS技术的使用及其对现实社交的影响进行考察,针对数据和访谈中呈现出的中日技术依赖共性和依赖程度的差异,尝试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出发进行解释,并从差异中发现现代性兴起过程中陌生人社会出现对两国原有社交结构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在许多研究中美交流历史的学者看来,美国当下对中国芯片等领域的封锁犹如"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必将加速中国摆脱依赖、自力更生,而美国产业界却会错失庞大的市场和潜在的利益,这一点早在七十年前的"棉花大战"中就有显示.正如美国《巴伦周刊》主笔、著有《贸易战=阶级战》一书的马修·克莱因所言:"(美国)任何一次对华封锁,都是对自身利益的巨大伤害."  相似文献   

19.
新书推荐     
《出版参考》2013,(21):40
《现代性与"国学"思潮》贺盛昌/著定价:33.00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2月贺昌盛,1968年生,湖北十堰人,文学博士,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论及文艺学学术史研究。在《文学评论》《学术月刊》《外国文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象征:  相似文献   

20.
黄谦  吴韦  戴李敏  刘爱兰  蔡鉴  蒋湘荣 《大观周刊》2011,(33):108-108,118
文章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角度来阐述高校大学生中“离心”心理效应的现状。从人际关系、家庭经济、网络依赖、学校住宿安全等问题入手,来揭示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离心”现象的影响。并且从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交叉学科切入主题,全方位的研究大学生的教育和心理现象的同时,提出了缓解高校大学生“离心”心理效应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