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清朝的监生是一种进身之阶,起先要通过考试,或由皇帝特许才能取得,后来也可以靠捐纳金钱而得到,就叫做“捐纳监生”。据最近考证,曹雪芹的祖辈和父辈中就有五个“捐纳监生”,老曹家对此秘而不宣,至今才为世人所知,可见“捐纳监生”是并不怎么光采的。“捐纳监生”已成历史陈迹,不想最近忽又听到“买文凭”之说,实在令人惊讶。细询原委,才知道现在竟有这样一所函授学校,入学不考试,毕业大开卷,你交学费来,我就寄教材,两年后奉送一张大  相似文献   

2.
论晚清捐纳制度下的官民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捐纳制度是晚清政治上的一项腐败的政治制度,它对晚清以及其后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从捐纳的视角出发,对晚清捐纳制度下的官民关系的现状、变化(原因、表现形式)和社会影响做一分析,以期为我们今天的政治生活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清代的捐纳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清一代选官任职不外三途:一为满州八旗及汉军八旗士家之弟,一为科举正途,一为捐纳.康熙十三年(1674年)清朝颁布捐纳制度,之后历朝皆有,并且捐纳数额愈来愈大,由捐纳而得官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下令停开捐例,持续226年基本上与清王朝始终的捐纳制度终于寿终正寝了.今试就清代捐纳制度的缘起、流变及利弊作简要评析.一所谓捐纳,即官吏捐加级、封典;平民捐职衔;生员捐贡生监生.实际上,这是朝廷赤裸棵的卖官敛钱.捐纳又叫资选、开纳、捐输、捐例.以资财为官,始于秦汉,以后历朝均援为例.但在明以前,卖官鬻爵都是一时权宜.尚未有定制.从清代起,捐纳则逐渐形成制度,并成为科举制度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4.
明代捐纳盛行,不仅导致了吏治败坏,也给当时的官学教育造成了恶劣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捐纳导致国子监监生与地方官学教师素质的不断下降;捐纳造成科举正途相对没落与捐纳异途畸形高涨;捐纳带来官学教育权威和公平性原则的逐步沦丧。  相似文献   

5.
清代官学教师的选拔方式沿承明代,但也有不同,其中通过捐纳的方式选拔官学教师是典型的表现。捐纳官学教师这一独特的教师选拔方式是清代文官捐纳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实施对于清代中央和地方官学教师的构成、质量与职业声望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与其”句式的语法意义,是对比性、择优性和取舍性三重。以社会常态评价为标准将句式中p、q的语义关系分为“p、q两利”“p、q两害”“p、q各有利害”“p、q无所谓利害”“p害q利”和“p利q害”六种类型;以个人动态孬价为标准则仅有“q优于p”一种类型,两种评价标准分别承担着各自应有的作用。“与其”句式的句式特征归纳为:“观点0:与其p,不如q;(原因R/目的I);(结论c)。”  相似文献   

7.
捐纳制度是清政府一大弊政,存在有二百余年。延至清末,它完全成为清政府难以根治的恶疾。在清政府进行的王朝自我挽救的新政改革中,朝野上下对革除捐纳抱有热切的希望,但清政府不仅没有革除它的自觉和能力,反而变本加厉,大行捐纳,致使吏治腐败益加败坏,最终新政失败,清朝灭亡。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三年在南京举行的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二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舘公布了康熙二十九年四月初四日《总管内务府为曹顺等人捐纳监生事咨户部文》。十一月二十三日《光明日报》于报导中说:“参加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二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的专家认为、这件档案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为研究曹雪芹提出了新课题。”“为考证曹雪芹的生父到底是谁、也提出了新的线索。”本文拟就雪芹的生父问题作一点探索。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和爱国者。他生活在明末清初这个社会大动荡的年代,目睹了明王朝的灭亡。王夫之“哀其所败,原其所剧”,①痛感理学唯心主义“害风俗以陆沉天下”,其“祸烈于蛇龙猛兽”,②是祸国殃民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他认为必须对其“伸斧钺于定论,”③从理论上予以清算。他在后半生隐遁湘西,窜身瑶洞,伏处深山,以全部精力从事著述近四十年,特别在哲学、史学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屈原列传》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争宠而心害其能。”注 :“[害其能 ]嫉妒屈原的贤能。害 ,作‘患’讲 ,这里是嫉妒的意思。”“害”本有嫉妒义。其后起专用字作“女害”。《说文·女部》 :“女介 ,妒也。”介声与害声古音同在祭部 ,声母同为喉牙音 ,故字也可作女害,见《集韵·秦韵》。《龙龛手镜》卷二女部“女介”字下云 :“胡计反。心不了也。又音害。《字林》云 :‘疾 ,女介,妒也。’”女介 有害者 ,故害亦有女介义。《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 ,王逸注 :“害贤为嫉 ,害色为妒。”也说明“害”有嫉妒义。《文选·潘岳〈马湃督诔…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江苏封建教育十分发达,道咸这际,由于科举制度的衰败,外敌入侵及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运动的接连打击,江苏封建教育逐渐式微,同治年间,江苏地方督抚虽然采取了一些恢复措施,甚至一度出现了所谓“中兴”的局面,但仍然无法改变其历史命运,江苏封建教育的衰败,是江苏教育近代启动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2.
清代定鼎之初,即宣布采行科举取士之制。沿袭相对较为完善的明朝科举是并不熟悉科举的满洲贵族迅速实现开科取士的便捷之途。在顺治朝建立清代科举制度框架的基础上,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不断调整与补充,科举制度步入了鼎盛,其缜密与完善程度远超前代。嘉庆、道光朝虽将多项科举制度发展成定制,但受内忧外患之冲击,科举弊端逐渐显露,衰败之势已逐渐显露。咸丰、同治朝,科举已无法沿着其制度之规定正常运作,发展新式教育、改革科举成为晚清有识之士之共识。至光绪朝,清廷虽对科举进行了局部改革,终回天乏力。清廷被迫下诏停废科举。  相似文献   

13.
广西玉林市"江岸村"苏氏第十六代孙苏宗经(1793-1864),是晚清道同年间最清廉的士人。出任广西地方教育官员时,苏宗经守道安贫,宦囊如洗,创造了宦海"空囊"的廉政新境。清末乱世,地方匪患猖獗,"囊空原不忧强盗",他因之而脱险;即便为太平军捕获,他依旧高歌"贫极还可贺"。这样一股"清风"气尚,既深深影响了同代的晚清人,也是现代知识分子砥砺廉耻的活教材。同时,苏宗经问学不辍,史识独到,个人诗文、学术及其理念,载诸方册,亦是真实呈现晚清岭南地方精英经邦济世的好史料。  相似文献   

14.
《清史.通纪》第六卷拟写作6章、35万字。第一章写道光二十二年至道光三十年(1842—1850)中国社会的面貌,着重交代咸丰朝爆发内外危机的历史背景;第二、第三章以叙述、分析战争和政治事件的过程为主;第四章主要写"清政府为应付危机所采取的对策";第五章主要写"太平天国在江南的统治",以太平天国为叙述主体;第六章题为"同治初年的新格局"。在写作清史时,写好太平天国的历史、正确把握太平天国的历史地位很关键、很重要。  相似文献   

15.
咸丰同治时期是近代史上中法之间教案不断发生与发展时期,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文化和外交的原因,而教案发生的最根本原因是传教士以侵略中国的本国政府为后盾,既在经济上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造成生存危机,又在政治上危及了统治秩序,造成社会危机、民族危机。  相似文献   

16.
《蒙古王公表传》的编纂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清朝一项重要文化建设工程。继乾隆朝编纂第一部汉文本《表传》之后,嘉庆、道光、咸丰等朝又相继续纂了四部《表传》。在续纂过程中,形成了它独特的修书机构、办事人员、编纂原则、修书体例与程序等。  相似文献   

17.
王崇简在明朝灭亡之前考取进士,未及授官,李自成军队便进入北京,遂携家眷流寓南方,两年后返回北京。自顺治初年授官后,仕途顺遂,康熙初年以原官致仕。可以说,在明亡前夕,王崇简虽然参加复社,对时局感悲不已,但并没有抱定"君亡与亡"的决心;清军入关后,他南奔避祸,期望南明政权恢复旧土,但无望而北返,也无意隐居埋名,最终投效清廷,荣宠备至。  相似文献   

18.
为了整顿地方吏治,雍正一朝曾大量拣选官员分发至各省委署试用。该办法被雍正帝称作“观政学习之法”而大范围推行。由于雍正帝仅将该法视为一种临时性和权宜性的措施,因而拣选分发制度在雍正朝有效地弥补了月选经制只能为人择缺、不能为地择人的弊病,为督抚题调要缺储备了人才。分发试用人员在委署过程中锻炼了吏才,熟悉了政务,也弥补了科举制凭文取人、所学非所用的弊病。但该制度是建立在皇帝和地方督抚的严密配合、对属员的密切关注和考察之下的,因而其有效性和持久性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到乾隆中后期,该制被极大推广,大量捐职人员发往地方委署试用,最终造成地方铨政的紊乱和督抚权力的扩张。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在商代之前,无纪年法,亦无纪年。西周成王以后,采取以君王在位年数为序的王位纪年法。其中个别诸侯升王改元,年数从新计算,这才产生了前元、后元之分。汉初为了术数的忌讳,怕遇到“12”这个数字,所以就几年一改元,于是有前元、中元、后元之称。汉武帝时,提出以“天瑞”今年,但一般都是先改元,然后追命年号,甚至有改元后没有命年号的。改元、建元都在年初,新君即位,不逾年不改元。但东汉以后,开年中建元、改元之例,才不管什么遗年不逾年了。唐代有皇帝创改元最多纪录,武则天的年号就有17个之多。明清时代,才一帝一年号。辛亥革命取消年号,以建国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改用公历,结束了以国纪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夏孙桐为撰修《清史稿》出力最多之人。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对《清史稿》编纂人员的研究,更多的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赵尔巽、柯劭态、缪荃孙等人身上,夏孙桐的作用则湮没不彰。夏氏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修纂《循吏传》、《艺术传》和嘉道成同四朝《列传》;拟定《清史稿》“循吏”、“忠义”诸传纂修体例和“列传”书法凡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