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传媒建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建构着传媒自身形象.本文即希望通过考察<东方早报>、<兰州晨报>、<南方都市报>、<燕赵都市报>四家都市报关于"三鹿奶粉事件"近三个月的报道,对都市报在"三鹿奶粉事件"报道中所建构的媒体形象作一个整体呈现.  相似文献   

2.
《传媒》2012,(7):77
本刊讯(记者高方)6月12日,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今晚传媒集团主办的"渤海早报现象"研讨会在津举办。来自中国记协、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聚首津城,共同研讨"渤海早报现象",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渤海早报》用自身实践诠释了中国都市报主流化办报的有益探索,成为我国都市报业在发展中值得关注和总结的个案。  相似文献   

3.
一、都市报因都市而生,会因都市而亡吗?这是一个问题有人说,中国最后一张都市报会在未来某一天关门,宣告纸质都市报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有人说,互联网这头狼来了,报业的寒冬来了。  相似文献   

4.
十六大的召开为都市报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都市报作为伟大社会主义祖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产物,必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并获长足发展。 在新的历史阶段和新的市场形势下,我们要完成三个转变:从传统的报人向传媒经理人的转变,从传统的报社向现代传媒的转变,从办报理念向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企业文化?”“如何塑造新型现代传媒企业文化?”三秦都市报用自己的实践作了初步的回答。三秦都市报是我国首批创办的省级都市报之一,在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传媒企业文化,为报纸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他们探索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为手段,塑造新型传媒企业文化,更是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在传媒改革逐渐深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争愈演愈烈的新形势下,经过十多年发展已走向成熟的都市报,在应对新的媒介竞争环境时有什么新的动向和举措?这些举措能否使都市报在竞争中避免  相似文献   

7.
李瑞华 《东南传播》2014,(4):121-124
随着传媒生态环境的改变和国家对报刊发行管理政策的出台,晚报和都市报上的征订广告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先对报刊征订广告的概念、类型和营销手法进行初步分析,随后从诉求主题、表现形式,以及媒介投放渠道三个方面着手,用举例论证的方式重点探究了晚报和都市报的报刊征订广告在当今的表现特点。  相似文献   

8.
邵羽西 《出版广角》2016,(19):50-51
在互联网媒体的强势冲击之下,传统都市报面临巨大的挑战.《华西都市报》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打造华西传媒集群、实施"i战略"、寻求跨界合作的转型方式,为都市报转型指明了新方向.文章以《华西都市报》的转型为例,梳理其转型战略,为都市报未来的发展提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重庆报业市场格局中,重庆晚报确立"坚守责任传媒,打造个性大报"的理念,根据都市报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紧紧围绕都市报转型的主题,不断创新,在人才队伍、办报理念、主题策划、品牌栏  相似文献   

10.
都市报如何凸显地方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都市报以其亲切可读、活泼丰富等特点迅速崛起,被广大读者所喜爱.但眼下人们的认识趋于冷静,都市报以社会新闻立足的办报方针所导致的"小报"作风,往往为读者所诟病,同质化的竞争又阻碍了都市报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的迅猛发展也让都市报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都市报开始重新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突出本地新闻,彰显地方特色,成为新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正>1995年1月1日,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创刊,开启了中国报业"都市报时代"。2014年12月,华西都市报发布媒体融合"i"战略,明确提出站在传媒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再创业、再出发。20年,《华西都市报》从一张报纸发展为华西传媒集群。目前已经形成以《华西都市报》为主轴,拥有华西都市网、华西城市读本、华西社区报、8小时购物网等多个单元的全新媒体矩阵。华西传媒集群媒体融合"i"战略是系统地重构和创  相似文献   

12.
周翼虎 《青年记者》2008,(16):14-17
当前,不同区域和背景的新闻媒介出现了开办政经时事论坛的热潮.从南方都市报的"岭南大讲坛"到羊城晚报的"财富沙龙",从解放日报的"文化讲坛"到新浪的"长安讲坛",以及其他一系列"开讲"活动,媒介主持的公共言论活动成为引人注目的传媒生态.如何看待这种风起云涌的论坛热?  相似文献   

13.
都市报因都市而生,会因都市而亡吗?这是一个问题。有人说,中国最后一张都市报会在未来某一天关门,宣告纸质都市报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有人说,互联网这匹狼来了,报业的寒冬来了;有人说,都市报不会消失,未来的格局将会是一城一报。  相似文献   

14.
都市报因都市而生,会因都市而亡吗?这是一个问题。有人说,中国最后一张都市报会在未来某一天关门,宣告纸质都市报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有人说,互联网这匹狼来了,报业的寒冬来了;有人说,都市报不会消失,未来的格局将会是一城一报。  相似文献   

15.
陈浩 《新闻前哨》2010,(10):40-41
都市报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宏观环境政策的变化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市民社会阶层的形成是都市报发展的内在动因。都市报的发展彰显了传媒的社会功能,培育了发行、读者和广告市场,为我国报业经营与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丰富了报业研究的市场理论。都市报在发展过程中降低报纸品格的危险让以落实传媒社会责任、发挥舆情疏导作用、坚持受众中心论为核心的主流化转型正成为都市报差异化发展、理性回归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雷利 《东南传播》2010,(4):127-129
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报业生存空间备受挤压,甚至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可能,但一些媒体却在日益萎缩的报业市场中走出自己的康庄大道。文章以《华商报》和《南方都市报》南北两家国内著名的都市报对海地地震的关注及连续报道为出发点,通过头版风格、报道角度、侧重点等方面的分析,探寻两者同为都市报在对同一事件的处理上的异同,透视同为都市类报纸不同的媒体风格,并试图寻找他们立足于传媒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中国记者》2013,(1):62
集团年经营总收入超过4亿元,所属都市报以不足10万份的发行量创造了1个多亿元的广告收入。很难想象,这些事实属于一家向来"低调"的地市级报业传媒集团。徐州,这个在人们眼中并非热点的"内陆"城市,报业何以有如此发展?徐州报业的发展经验能给地市报纸同行们提供哪些借鉴?能为我们寻找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带来哪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陈栋 《今传媒》2007,(9):9-11
2006年12月30日,《南方都市报》把一份沉甸甸的168版"十年南都"隆重纪念特刊献给了广大读者.1997年-2006年,为了盘点《南方都市报》这十年历程,该报推出了系列活动,包括巡展、藏报、专刊、盛典等.这一切均"以更浓重的笔墨来为时代作卷,为十年家国的变迁作注,为媒体与时代的关系作证"为统领,不论是选题策划,还是文字、图片和报道形式,"十年南都"系列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人评价:"这(特刊)是我平生之所见最具有诚意的总结."但在笔者看来,"十年南都"系列纪念活动不仅是对南都十年历程的梳理与总结,还体现了传媒人"让理想推动现实"的信念和力量.  相似文献   

19.
高玮 《新闻界》2005,(6):130-131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传媒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晚报,都市报、生活类、财经类报纸发展壮大,很多报纸都把打造主流媒体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而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3年,《南方都市报》“孙志刚事件”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场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并最终导致了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其影响之深远,让人对擅长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的都市类报纸刮目相看。同时,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的党报,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完全打破,总体发行量年年下降,广告市场不断萎缩,影响力受到质疑,有人甚至提出了“党报边缘化”之说。  相似文献   

20.
《今传媒》2009,(3)
当中国的都市报因为生存竞争而变得媚俗和浮躁的时候,当媒体人把"经营额"、"发行量"这些硬指标挂在嘴边的时候,<重庆晚报>却坚持绿色新闻、服务民生的追求,提出打造"责任传媒"的口号,担当着对社会、民众、读者的责任.在外界看来,都市报竞争激烈、市场决定生存的今天,过多的谈责任是一种"奢侈",更是一种哗众取宠的"矫情".但在晚报人心里,责任是对读者的承诺,是对重庆这座城市的承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