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是读者调动多种感官达到主客交融的过程,“体验”是认识、理解、掌握知识的关键。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有效教学手段,开展各种阅读活动,增进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阅读的感知、感受、感悟三个层面有效实施“体验式”教学,以期提升学生阅读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2.
《语言课程标准解读》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新课程改革也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际。”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阅读目标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  相似文献   

3.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审美情趣、性格、文化修养、期待视野、经历等的不同,获得的阅读感受与审美关注就会不同。因此,学生在阅读肘产生“误读”现象是难免的、正常的。不可否认,“误读”有时的确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误读”都是美丽的、精彩的。我们对学生的“误读”不能不作为,而是应该“对症下药”,及时引导纠正。[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占主导地位。“新课标”对阅读和阅读教学作了如下诠释:“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有教师指导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5.
语文阅读欣赏教学,不是“阅读”与“欣赏”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阅读欣赏,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开阔视野,使之善知、陶情、敏行、崇德,提高审美鉴赏能力。那么阅读与欣赏是什么关系呢?阅读是基础,欣赏是深化;阅读是表象,欣赏是本质;阅读是浅层次的。欣赏则是高品位的。阅读与欣赏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有效地开设阅读欣赏课教学,将会事半功倍,收效甚丰。  相似文献   

6.
阅读在中国古人那里就是“读书”,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读书”从来就具有无上的地位。如果说古人对“读书”价值的认识深受贵族阶级文化的影响,乃至有文人自清高的一面。今天,我们对阅读的认识和研究则应站在更加客观、更加理性,也更加全面的角度。  相似文献   

7.
吕群芳 《教书育人》2006,(10):18-19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审美情趣、性格、文化修养、期待视野、经历等的不同,获得的阅读感受与审美关注就会不同,因此,学生在阅读时产生“误读”现象是难免的。不可否认,“误读”有时的确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误读”都是美丽的、精彩的。我们对学生的“误读“不能不作为,而是应该“对症下药“,及时引导纠正。  相似文献   

8.
第二,“时尚阅读”、“流行阅读”对经典阅读的挑战。 随着大众化的迅速兴起,新的化氛围的逐步形成,人们传统的艺术观念、审美理想和欣赏趣味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反映在阅读领域。人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已发生转移。简单说来。就是那些传统、高雅、严肃、学和思想性高的经典作品其受众越来越有限;而反之以新颖、通俗、休闲以及娱乐性强为特征的“时尚阅读”和“流行阅读”却日益盛行。比如。现在各种明星自传和影视小说的流行,恰恰就是读从经典阅读往流行阅读转变过程中的一个现象。图书给予读的,不再是深沉的思考,更多是一种休闲化消费。传统纯学作品早已退居边缘地位,取而代之是记录流行化的时尚图书。这是整个化现状造成的,说的危言耸听点儿,今后我们的读面临的很可能将是一个纯学荒芜、经典沦陷的时代。而且这种趋势也已经影响到了我们广大青少年学生的阅读倾向。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感受鉴赏”方面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而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的难点在于怎样唤醒学生的审美情感。教学中教师所能做到的是创设审美环境,即特定的时空环境、心理环境,提供审美内容,铺设审美通道,同时尊重学生在审美体验中的个性差异,包容他们在审美体验中的多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读阅读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作品本的信息,而是不断地参加信息的生产过程。“第二本”是在“第一本”的基础上,经由读再创造的结果。读在学审美活动中具有历史差异性,“误读”是必然的,“合法的偏见”是允许存在的。  相似文献   

11.
李同海 《现代语文》2004,(7):15-15,7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一现代阅读理念告诉我们,阅读教学不仅要夯实解读、认知的基础,更应把审美鉴赏作为丰满阅读能力的升华点,着力探求阅读文本蕴含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以美启真,阅读教学才能摆脱机械化、模式化,真正成为个性解读的对话平台和怡情启智的审美舞台。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艺术品尽管自成一种协调的完整世界.它作为现实的个别现象,却不是为它自己而是为我们而存在,为观赏它的听众而存在。每件艺术品也都是和观念中的每一个人所进行的对话。”这段话的宗旨很明确。即阅读目的不是发现本中的确定意义。而是要使阅读作品成为一种“自我发现”、“自我确认”、“自我体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异延(differance)在时间和空间上总是在作无休止的“区分”和“延搁”的双重运动,这种由符号的共时态区分所引起的历时态的搁,加深了符号意义的不确定性本质。本阅读的审美意境开拓是一个关涉审美主体、本双向互联互动关系的复杂问题。笔度从以异延作为工具和媒介联系到本阅读的审美意竟开拓的可能性方面加以分析、探讨,以求得到一个对此方面问题的新的阐释和发见。  相似文献   

14.
一、“阅读期待”名称及内涵 阅读期待概念源于“前结构”、“期待视野”概念。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前结构”就是读者在解释文本之前就具备了的先有、先见、先把握。读者对文本的“具体化”是以“前结构”为基础的,“前结构”使“具体化”带有主观成分、再创造成分。德国接受理论家先驱汉斯&;#183;罗伯特&;#183;姚斯将“前结构”概念用于解释审美,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它指在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接受主体基于自己的审美理想、阅读经验和接受动机投射在大脑上形成的关于未来作品的“既成图式”。这种阅读文本的既成的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5.
“阅读审美”,是对学生高端阅读的要求。所谓高端阅读,绝不是只追求浅层次的愉悦。它能培养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和严谨的阅读习惯,而非字词句段的点滴积累;它能教会学生通过字里行间走近“文心”,感受文本所传递给我们的情感,帮助学生培养高雅趣味和高贵品质。  相似文献   

16.
阅读鉴赏古代诗文,要认真体会作者“用心在无笔墨处”。指导学生阅读鉴赏,就要使他们学会有效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结合文本“体察古人用心”的方法,提高阅读鉴赏的能力。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的参与,面对受教育者(学生)对传统授课方法的逆反和对“教参”的“全面颠覆”,教师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墨守成规和不思进取终将被淘汰。  相似文献   

17.
在我看来.语文教学应该是通过对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阅读学习,不断陶冶学生性情,全面培养和提高其审美能力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发现美、理解美的过程,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但现今的实际情况是,语文课越来越失去其活泼可爱的本来面貌,异化为对所选篇目的条分缕析和“标准”答案的归纳与死记。在对待教材所选的文学经典的态度上,也随之出现了一冷一热的“两极阅读”现象。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叶圣陶先生说过:“小学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见,情感体验一直是阅读教学的灵魂与主线。在阅读中有了“情感”的激发,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阅读教学区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但如何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呢?  相似文献   

20.
在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建议”中明确写着:“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不是哪个年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