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宝的小说《搜神记》,刻画了许多异类女子,其中女妖的形象一直被认为不够鲜明。其实,在这些女妖的身上,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男性视角之下对女性的复杂态度:女妖的美丽和主动符合男性对女性的情感和欲望要求;但是,根深蒂固的封建道德意识又使男性从理性角度否定和批判这些女妖,这种态度最终导致了《搜神记》中的女妖大多结局尴尬而悲惨。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具体可分为三类:从礼女人、完美女神、反叛女妖.女人的从礼表现在以殷温娇为代表的平凡女性严格遵循礼法妇道;女神的完美表现在以观音为代表的女性是男性事业成功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是强势男性仰慕崇拜的对象;女妖的反叛则表现在她们大胆地追求个体欲望的实现,多受到男性的打压批判.由从礼到完美再到反叛彰显出女性自我个体意识的萌动.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中的女妖既是男性作家依凭男权本位规范塑造而出的形象,又是几千年封建文化尤其是理学文化深度积淀的产物.对女妖群体的扭曲丑化及结局安排彰显了作者吴承恩根深蒂固的男权意识,表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女性尤其是敢于践踏礼教、显露个性的女性在文学叙事上的无情.然而,倘若我们对文本作一种现象学式的聚焦与还原,便不难明辨,作者在塑造女妖形象时,在无情的背后实质上蕴蓄着有情,在维护礼教尊严的同时又流露出人的自然本性,显示了一种既轻之贱之又爱之好之,既摒之弃之又欲拥之近之的矛盾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神话孕育了了西方哲学的基本观念与思维模式,留给世界文明丰厚的文化遗产。但是由于其起源时期的局限,古希腊神话是男性书写的产物,对于女性、女妖及女神的建构都充斥着男性思维。近现代很多作家哲学家试图通过神话重述来重构女性神话。本文从人神恋的角度,着重以主神宙斯和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狄忒为例,剖析神话中对男神与女神的不同建构。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品《搜神记》,以其特殊的笔触为我们勾勒了女性的多彩世界.本文就《搜神记》中的女神、女鬼和女妖三类女性形象加以探讨,不管是女神、女鬼还是女妖,她们本质上都是男性意识中各种思想认识和希望理想的载体,她们的存在为中国古代小说人物画席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留给人们无限思索和遐想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经历了从先秦时期的“女神”到秦汉后“女妖”的整体变形,究其原因,首先当然是物质生产领域生产方式的变化一由采集到农耕和狩猎,男性取代女性成为重要劳动力;其次是意识形态的变化。儒家文化妇女观的确立和由男性性焦虑所导致的妖魔化女性的社会集体无意识的产生,以及中国特色的低层次、多神教的封建迷信观念的盛行。男性性焦虑是论文试图阐释此问题的崭新角度。  相似文献   

7.
清代旗人作家文康在《儿女英雄传》中塑造的侠女十三妹是一个代表性形象,她体现了男性作家赋予女性的自我意识,以及男性作家对女性的肯定。虽然在社会大背景和男性话语权威的影响下,这种萌生不久的女性意识最终消解于传统的婚姻家庭中,但侠女十三妹的形象以她的独特性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社会历史语境的限制,黑人女作家只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有限叙述策略来讲述女性的故事。为了建构自己声音的权威,黑人女性小说家在该时期主要采取了作者型叙述交流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模糊了叙述者的种族与性别身份,另一方面第三人称作者型叙述声音模仿历史叙述,显得相对客观,有利于建构黑人女性声音的可信度,从而有利于建构女性声音的权威。左拉·尼尔·赫斯顿、波勒·马歇尔和托妮·莫里森都是带着这种性别模糊的"他"面具,偷偷参与以男性为主宰的社会话语权威建构。  相似文献   

9.
《封神演义》是一部以武王伐纣为题材的小说。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她们属于不同的类型,有女神、女妖、女仙,也有宫妃、女将、慈母、臣妻等。作者在作品中赞扬了传统女性的美德,揭示出古代女性的附属地位。但总的来看,作者仍是站在男性的立场上看女性,在塑造女性形象时体现了明显的“女人祸水”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一个健全的女性形象,应是"母性"、"妻性"以及自身"人性"的统一.然而在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性禁忌与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在男性权威文化笼罩下女性形象经常是分裂纯粹的单一品性.在明代人文主义思潮渐渐萌发的情势下,冯梦龙编著的"三言"中"母亲"与"妓女"这原本两极的原型在新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发生了置换、变形以至统一和融合,从而使"三言"具有崭新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中的女神、女人、女妖构成了一组独特的女性形象系列。这一组女性形象系列。又恰好对应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中女性人格的超我、自我和本我。换言之,作者分别以女神、女人和女妖作为形式载体。立体化地营造了别具一格的女性世界。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在明清小说中是罕见的。体现了作者一定的创作高度。  相似文献   

12.
运用女性主义解读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试图从女性性遭遇角度分析男性尤其是才子们是怎样树立他们的魅力,标榜他们的权威,又是怎样对女性进行设计与想当然的.  相似文献   

13.
在代表作《我的安东尼娅》中,薇拉·凯瑟运用男性话语的叙事策略来叙述和书写女性,以父权制下的男性文学传统为障眼法获得主流社会的接受和认同。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安东尼娅是融合了女性气质和男性特征的人物,虽然处于被叙述、被书写的地位,却处处彰显她的女性主体权威。通过作品的分析,文章旨在阐明作者在深厚的男性文学传统中,通过男性话语的叙事策略,颠覆传统社会权力运作中的男性主导权威,建构女主人公的主体性权威。  相似文献   

14.
李佩甫的长篇小说<城的灯>具有明显的男性化女性叙事的特点,男性作者塑造了一个具有中国传统道德品质的女性形象,并将其"圣母"化来作为弥合城乡差距、解救乡村困境的工具.这种"女性叙事"反映了当代男性作者及其代表的社会主流话语所持有的女性观念依然打上了深刻的男权烙印和男性中心意识.这种女性观念是男性对女性自以为是的"圣母"想象,是女性叙事的谬误.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针对伊迪丝·华顿作品的评论总是着眼于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事实上,男性同样被父权社会所规定的性别角色限制着.本文分析了<欢乐之家>中华顿对男性权威的解构,揭示父权制不仅对女性来说是一种枷锁,对男性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16.
亦舒的小说采用了个人型叙述声音、作者型叙述声音及"超表述"叙述行为三种叙述模式,对现代都会中女性的生命体验与情感状态进行了权威化的女性叙述,呈现出鲜明的女性立场,彰显了强烈的女性话语权威。因而本文分别从女性主体性意识的彰显、女性气质的公开表述、女性化的"语录式"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对亦舒小说中女性话语权威的形成及具体表现进行详细的分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17.
王珺 《煤炭高等教育》2007,25(3):100-103
女性学是西方女性主义学者介入大学课程领域的新建树。女性主义学者希望通过建立以女性学课程为媒介的研究和教学机构,使被边缘化甚至隐形化的众多与女性有关的问题纳入课程体系,改变大学课程文化的男性权威形象,为女性融入高等教育体系,成为真正的知识主体,提供一个重要的知识基地和平台。  相似文献   

18.
赫斯顿的长篇小说《他们眼望上苍》叙述了奴隶制废除后,仍处在男性权威和白人至上的思想桎梏下,黑人女性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女性意识觉醒的思想和感情的故事。通过对小说主人公珍妮的"身份"解读,引导读者分享作者所特有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9.
建国后17年间的历史剧创作对女性意识的建构和女性话语的言说是由男性史剧家们代言并完成的,这其实就是来自中国古代文人的拟代女性写作传统.男性史剧家们通过历史女性形象曲折隐晦地表白自己在意识形态上的归属和对政治文化权威的臣服,并以之演绎各种流行的政治理念.历史剧呈现出一种双声话语的不协调状态,共同的"类"的特征遮蔽了女性的自然特征,使得对历史女性形象的刻划有明显的公式化与符号化倾向,包括对爱情题材的表现.只有少数史剧家尊重并赋予女性历史人物形象以自己的意识与声音,但较之20、30年代史剧中女性以叛逆姿态的隆重登场,17年间历史剧在女性意识与女性话语的建构上无疑构成了一种断裂.  相似文献   

20.
<简·爱>中简和罗切斯特的情感纠葛体现在两种不同模式的视觉较量中:将女性固化为客体的男性凝视和被边缘化的女性凝视.随着小说的进程,女性逐渐获得了视觉和叙事上的权威地位,其中"红房间"情节的重复与修正代表了男女主人公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