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岁次丙戌二月二日星六正月初一日晴翁独健来,以《屠敬山诗》还之。《书丙戌误作甲申诗以正之》(瑞按:先父先书甲申,后改正为丙戌,故有此诗):甲兵方洗后,景运属中兴。下笔腾光彩,丰亨老最能。二月三日星期正月初二日阴飞雪为《刘北川寿诗》,马蒙所代求也,交邮。地走天开后,祥和又报春。搴旗经百战,酌酒拜双亲。象服神仙侣,江村澹宕人。琼筵光倍好,灯试及良辰。二月四日星一正月初三日晴阅杨宾《柳边纪略》四卷,《塞外往来诗》一卷,乙巳、庚午间。船厂设于顺治十八年,昂邦章京萨尔吴代造船于此,所以征俄罗斯也。而鄞县万季…  相似文献   

2.
《全宋诗》册一二卷六六四页七七六九吕陶《范才元参议求酒于延平使君邀予同赋谨次其韵》诗,出《净德集》卷三二。此诗又见于《全宋诗》册三一卷一七八五页一九九○四张元干,题同,出《芦川归来集》卷二。考吕陶(1028—1104)为北宋人,张元干(1091—1131)为南宋人。查苏籀《双溪集》卷三有《次韵范才元中秋夜》,李处权《崧庵集》卷一有《送范才元》,吕本中《东莱诗集》卷一九有《送范才元》,且张元干诗中另有《次韵范才元中秋不见月》,此四人皆南宋人,范才元与他们同时。吕陶《净德集》乃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辑,故有误,此诗应为张元干作…  相似文献   

3.
马愉为明宣德二年(1427)状元,其诗文在成化及嘉靖年间两次结集刊刻,以《澹轩文集》之名行世,《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于"存目"之中。成化本早已无存,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嘉靖本,是目前所知唯一的存世刻本,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用作影印底本,并于2013年4月入选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极为稀见。本文就《澹轩文集》书名异名、刊刻过程、有关抄本等相关问题,作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4.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又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不仕,洪武初应诏修《元史》,史成后授官翰林编修,擢户部侍郎,以年少未习理财辞归。洪武七年,因为苏州知府魏观撰《上梁文》,触犯明太祖,被腰斩于南京,终年仅三十九岁,《明史·文苑》有传。高启诗、文、词皆擅而尤长于诗,被后世推许为有明三百年诗坛之巨擘。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创作了数量相当可观的诗歌作品,有《吹台集》、《凤台集》、《江馆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等集,共计二千馀首。洪武元年和三年,  相似文献   

5.
旧题元人范梈批选、郑鼐编刻的《杜工部诗范德机批选》《李翰林诗范德机批选》二种,在李杜诗接受史上曾产生较大影响,但其版本、真伪问题尚有值得探讨的空间。本文在详细梳理二书版本源流的基础上纠正诸家著录失误,进而分析其书序跋、批语的诸多破绽,推断序跋皆出自元末书坊主伪托。范梈同乡周霆震亲见冠有虞序的范批杜诗,称其为伪托之作,这为郑鼐编刻范批李杜诗系伪书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宋元之际遗民于济、蔡正孙编集的《唐宋千家联珠诗格》(下简称《诗格》)二十卷,融诗格、选本及评点等多种批评方式于一体,是一部研究宋元之际诗学发展的重要文献。该书选取唐宋诗人1000余首七言绝句,分为300余格,每一首诗都有蔡正孙本人的评释。此书元代以后在中国本土失传,但在日、韩两国流传不替,据日人山本信有《新刻唐宋联珠诗格序》称此书有"爱日楼所藏元刻本、绿阴茶寮朝鲜本、平安翻刻元版本、朝鲜版翻刻本、活字本、正德本、巾箱本、别版巾箱本",现存最早的版本为朝鲜的古刻本。朝鲜时代的书目,如《考事撮要册板目录》全罗道罗州下及庆尚道庆州下就著录有此书的刻板。李仁荣《清芬室书目》卷二和卷  相似文献   

7.
刊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琉球入学见闻录》是现存唯一系统全面记载国子监琉球官学教育的文献。此书卷二记有当时潘相所见琉球国之书籍,其中述及琉球大儒蔡温所著《澹园集》时,云此书有"紫金大夫曾恂德侯跋、闽人刘敬輿两序"。我们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考察发现,其中的闽人"刘敬輿"当为"刘敬與"之误刊。  相似文献   

8.
毛晋(1599—1659)是明末清初常熟地区的著名藏书家兼出版家。有关毛晋的交游及创作研究,以往所据的主要资料有二种:一是毛晋亲自所编的四种诗集,即《和古人诗》、《和今人诗》、《和友人诗》及《野外诗》,收入民国初丁祖荫所辑《虞山丛刻》(以下分别简称为《和古》、《和今》、《和友》、《野外》,或合称为"自选集");二为《以介编》,亦收入《虞山丛刻》,此编收毛晋六十岁时朋友所赠祝寿诗词,由他的四位后辈张宗芝、王沩、王  相似文献   

9.
清冯集梧注杜牧诗,收入裴延翰编定的《樊川文集》诗四卷、北宋人所编《外集》、《别集》各一卷,另从《全唐诗》等辑录为《樊川诗补遗》、《樊川集未收诗补录》,编为《樊川诗集注》(以下简称"冯注")六卷,并对其中少数篇章的写作时间作了考辨。今人缪钺撰《杜牧年谱》(以下简称"《年谱》"),进一步对杜牧诗歌作了编年和考订。但尚有若干篇目的系年仍未确定。兹对冯注  相似文献   

10.
宋代僧人学诗者颇多,可是传世僧人诗集却并不多见。清代初年吕留良等人编刻《宋诗抄》,只选录道潜《参寥集》和惠洪《石门文字样》两种,并叙述说惠洪诗雄健振路,为宋俗之冠。道潜和惠洪都是北宋末人,在宋代诗增当中行年已晚。其实远在北宋初年,别有希昼。保退、文兆、行肇。简长、维民、宁昭、怀占、惠崇九位借人,不仅以能诗而闻名于当时,而且及至南宋末年,周精仍盛称他们构诗作“为是宋三百年诗俗之冠”。宋人刊行九僧合集,即以“九增诗”为名。只是《九僧诗》流布不广,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早已为寻觅不到此书而叹息。幸而六…  相似文献   

11.
元末人张宪有诗集《玉笥集》传世。《玉笥集》现存最早版本是弘治五年王术刊本,为选注本;通行本十卷,主要以抄本形式流传,刻本则有《粤雅堂丛书》之一种。弘治刊本与十卷本内容相去甚远,当源自不同祖本。此外,相关典籍中仍可搜罗到少量失载于传世《玉笥集》的张宪诗文。  相似文献   

12.
《芙蓉池馆诗草》为清代桂林诗画家罗辰(1770-1838年或1838年之后,字星桥,嘉庆武生)的诗赋集, 一册,《清人别集总目》予以收录。该集刊刻于道光十八年(1838),现为中科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河南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广东图书馆、广西图书馆、桂林图书馆等馆收藏。该书卷首有阮元道光丙戌年(1826)《芙蓉池馆诗叙》一篇。阮元督粤,罗辰曾于其幕下数年,二人相交甚深,该《诗草》中有罗辰与阮元酬唱诗歌多首。是序未为《揅经室集》和台湾学者陈鸿森先生最近辑阮元佚文一百三十三篇的《阮元军经室文辑存》所收录。为更全面地研究阮元的人格魅力和文艺思想,兹将该序录出,以飨同好。  相似文献   

13.
陈奂(1786—1863),字倬云,号硕甫,晚号南园老人,苏州长洲人。清代著名经学家,后人推重为清代《毛诗》学三大家之首。所著《诗毛氏传疏》之刊行,自该帙完成之时起,陈奂即多方求援,俾其早日付刊,而陈奂诸友人亦纷纷赞助,代陈奂设法筹措。《诗毛氏传疏》最终得以行世,不仅有陈奂自身之努力,亦颇可见陈奂与诸友朋交游之一斑。《诗毛氏传疏》得名之义在于:"凡《诗》有四,今以‘诗’为建首,而以‘毛氏传’别之,曰《诗毛氏诂训传》。‘诗’是书之名,‘毛氏’为作传人姓,别  相似文献   

14.
因贺岁电影《非诚勿扰2》的热映,一首小诗《见与不见》为人们所熟知,很多人将这首诗认作是仓央嘉措所著。但作者谈笑靖将出版相关书籍的珠海出版社告上法庭。10月19日,北京东  相似文献   

15.
《四库全书》本惠洪《冷斋夜话》云:“……舒王《百家夜休》曰:‘相看不忍发,惨澹暮潮平。欲别更携手,月明洲渚生。’此皆得于天趣。”阮阅《诗话总龟》卷九、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引述此条则均称:“百家衣体”。三处提及的是同一首诗,称名却有异,令人费解。现在的各种诗话选编、排印本,仍因袭着这一文字差异。如王  相似文献   

16.
伐檀     
《伐檀》选自《诗经·魏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这部总集在成为儒家的经典以前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旧说系孔子所删定。近代研究者多疑其说,认为孔子实未删诗。《诗经》集中三百零五篇作品,是两千五百年前,反映从西周到春秋约五百多年间我国社会生活的诗歌创作。《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雅又有《大雅》、《小雅》之别。风是以民间歌谣为主体,大  相似文献   

17.
王重民先生《伯希和劫经录》著录伯3597卷云:"诗集。第一首题《白侍郎蒲桃架诗》,馀均无题及撰人,但末两首考知为自居易《柘枝妓》(乾符四年灵图寺僧写本)。"今考原卷共抄诗九首,卷首为一书札,残。后空约四行位置始抄诗。九首诗中有白居易《夜归》、《柘枝妓》二诗,又有《白侍郎蒲桃架诗》,今人也多认作白居易的作品。卷末有抄写者"乾符四年二月二十  相似文献   

18.
陈衍素来留心师友文字,尤喜王渔洋《感旧集》,用力四十余年增补其中诗人小传,其编选《师友诗录》或受此启发。《石遗室师友诗录》最初刊载于《国学萃编》,后因与沈宗畸交恶而停止刊载。现存《师友诗录》六卷,选张之洞、陈宝琛、陈书、沈曾植、梁鼎芬等九人诗作,后以此为蓝本成《近代诗钞》,并奠定了其编纂体例。  相似文献   

19.
上海图书馆藏俞樾《春在堂诗稿》五卷系其著作《春在堂诗编》前五卷上版付刻之底本,稿本中有二十一题25首诗为俞樾诗歌创作中从未刊布者。这些诗篇与刻本《诗编》、《佚诗》等所保存的作品结合起来看,能更加充分地反映俞樾的人生经历与交游情实,同时也为俞樾年谱的编定提供了一些新资料。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宋拓黄文节公《此君轩诗》刻,原诗作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是黄庭坚题祖元大师居所此君轩之作,后被祖元摹勒刻石于轩中。黄庭坚贬谪戎州期间,共作过三首《此君轩诗》,同韵同调,所赠亦均是祖元和王庠二人;但因诗作产生时间与书写赠送时间不同步,摹勒上石及黄庭坚诗集编订所据底稿不同,故三诗的写作年代颇为混乱。本文先从文献、书法碑刻以及黄庭坚与祖元和王庠之交游着手,厘清三诗的写作时间和顺序,进一步考察此君轩三诗的墨本和拓本流传情况。国博所藏宋拓本是黄庭坚三诗中唯一保存的宋拓本,弥足珍贵。元符年间是黄庭坚书法创作的黄金时段,存世黄书中约有五分之一的作品创作于此时,且三诗题跋丰富,不但包含着书法见解,还反映了黄庭坚在戎州期间的交游和人情世故,为我们全面了解黄庭坚书艺与书法见解提供了最直观可靠的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