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1 毫秒
1.
王阳明九华山山水诗的精神内核是:山水情怀、“圣贤”人格、归隐情结和“乐境”追求。九华山诗就其思想内容而言,表达了诗人在自然万物中寻找“自我”人格的精神风范;就其审美价值而言,集中地表现了九华山的神灵之奇和佛国风光,力透九华山水的性灵与神韵,努力发现九华山“深藏不露”、“空灵清静”的朦胧之美;就其艺术构思而言,多采用组诗的形式,表现出阳明诗风飘逸俊爽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论王维山水诗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先振 《现代语文》2006,(11):33-33
“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王维是与李白、杜甫鼎足而立的大诗人,就对自然山水诗境的表现而言,王维凭借其多才多艺,以及独特的禅悟之路,创作出一首首富有空寂诗境的山水诗,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个性,奠定了他的古代自然山水诗的巨星地位。”研究王维山水诗的人多是从它的审美艺术上着手的,而我认为仅仅纯粹艺术形式的研究而没有和当代的价值体系联系起来的研究是缺乏时代感的,也没有太大的当代价值和意义,自然也就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本的思路就是在对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禅趣美、音乐美、绘画美解读的基础上,来召唤出它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语)。大凡有作品传世之诗人词人,都各有自家之内在精神,笔下也当各有自家境界凸现。王维在艺术上有别于其他诗人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山水诗中动静相衬而产生意境之美。 在王维前期作品中,已开始注意到以静衬动的艺术辩证法的运用。在其著称的山水诗中,“静”表现得更为充分。诗人对以动衬静、静中有动的艺术辩证法运用得老道熟成,炉火纯青。诗中发自“象外之趣”而又摇曳多姿的静美之境,表现出了对自然景物独特的情趣和意蕴。王维山水诗中的“动”与“静”,具有其特定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唐代山水艺术是我国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本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回溯了唐前山水艺术“自然”精神的贯注历程,并以唐代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为考察对象,探讨了“尚自然”精神在唐代山水艺术的艺术展现和唐代山水艺术对“自然”的审美追求,以期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中国山水艺术的传统化精神。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山水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即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自然山水成为人们的主要审美对象而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时,才逐渐形成。自然山水已经成为人们的重要审美对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已经感受并认识到自然山水的美即在于美的自然山水本身,于是对自然美的欣赏和眷恋也就成为一种社会需要和时代风气,具有独立意义的山水画(以及山水诗)开始出现并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6.
王维的山水诗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王维以禅宗的艺术关照,为开启山水诗的钥匙;以泼墨山水画自由挥洒的意象和音乐声律的韵味,创造出根于自然山水又高于自然山水的似真非真的意象美。  相似文献   

7.
山水诗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山水诗自产生之日起,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到盛唐时达到顶峰,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山水田园诗派”.而山水诗发展到晚唐,从艺术特质方面表现出与初、盛、中唐截然不同的特点,体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蕴.具体而言,晚唐山水诗艺术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晚唐山水诗在形式上以律、绝为主而少古体;晚唐山水诗在性质上呈现出内敛性,在艺术风格上表现出感伤、萧瑟、衰飒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远”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理论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具有“超越有限,追求无限”的本质内涵,这在北宋·郭熙、郭思所著的《林泉高致》中有多处体现:山水画家的审美情怀、观照客观景物的审美方式、山水画空间表现与主体心理的关系以及意境理论的成熟等。“远”观念对于山水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对于全面、准确理解北宋时期山水画所具有的“超然之美”的艺术旨趣颇多裨益。  相似文献   

9.
东晋南朝的山水诗、田园诗与宫体诗是同一土壤孕育出的三种形态各异的花,分别以“自然”、“人为自然”、“人本身的自然”成为一种独立审美客体。本从化思潮角度论述了三的共性。又着重论述了山水诗、宫体诗二的表现形式,以及田园诗的表现形式与时代潮流不合之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审美语境上的差异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空间构造的差异。中国山水画的形态构成是“动点透视”,具有灵动多变的表现力;西方风景画则严格遵守科学的“焦点透视”法,具有模拟自然的再现性。二、审美取向的差异。中国山水画偏重“精神体验”,人与自然互相交融,追求“畅神”之境界;西方风景画则趋向“直感体验”,人与自然对立存在,追求人在自然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1.
山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题材,以山水名胜为观照对象的山水诗是中国诗歌史上源远流长的一个诗歌流派。综观六朝经典山水诗作,总结出其时山水诗具有游览性、审美性、体物性、新变性四大特征,而与之对应,六朝山水诗亦体现出动态美、境界美、物色美、形式美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东晋南朝的山水诗、田园诗与宫体诗是同一土壤孕育出的三种形态各异的花,分别以“自然”、“人为自然”、“人本身的自然”成为一种独立审美客体。本文从文化思潮角度论述了三者的共性。又着重论述了山水诗、宫体诗二者的表现形式,以及田园诗的表现形式与时代潮流不合之原因。  相似文献   

13.
魏晋六朝崇尚精神解放,表现为对长期以来儒教所规范的政治伦理人格的超越,以及在审美上对个体精神自由的崇尚,于是远离尘浊的自然山水成为人们向往自由的精神寄托之所。精神美与山水美同时被晋人发现不是偶然的,因为人们对精神美的观照往往企求外在感性化,而对于山水美的体验又趋向内在精神化。孙绰的“以玄对山水”重在确立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态度,而宗炳提出的“山水质而趣灵”、“山水以形媚道”、“应目会心”等审美范畴,则实现了自然山水的形质之美与人的精神之美的融合。中国山水画就是在这种以重神为核心的自然审美观和绘画理论的导引之下,凝铸成以诗为魂的审美特质和高情远致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4.
李菊 《考试周刊》2010,(20):232-232
中国古代山水画在中国美术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意境的表现,以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山水画题材最为充分。对于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鉴赏,可从中国古代山水诗的欣赏入手,着力于作品意境的感悟与分析,进而引导小学生进入山水画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15.
谢朓山水诗的意象之美。主要表现在“都邑城阙意象之豪壮美”,“黄昏落日意象之哀丽美”,“四时景物之秀逸美”等方面。诗人在创造这些意象美时,大都与其情感密切关联,而使之成为其心灵审美的一种律化。  相似文献   

16.
江南自然地理环境、山水审美意识的崛起、山水旅游的勃兴是晋宋山水诗兴起的主要原因。晋宋之际山水旅游审美特质表现为开拓性和探索性,并以此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基础;山水旅游是生命情怀全身心地投入,于是诗人笔下的自然景物获得了灵卷飞动之性,兴会标举之妙,气韵生成,机趣盎然,标志着晋宋山水诗正式步入艺术殿堂,奠定了后代山水诗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7.
西方油画风景与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在绘画题材、构图、透视、笔墨、色彩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和迥异的表现方法中国传统山水画尚“意”,重视物象内在精神和作者主观情感的表现,是一种人格化的自然,带有主观表现主义的特征;西方风景油画重“理”,以客观再现自然风案为目的.可称为自然的人化西方人通过对风景油画的描绘采实现对客观世界物理形式和谐的把握,在理想的视觉形式中寄托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中国人通过山水画艺术来彰显自身的心理和谐.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人与自然的心灵沟通西方油画风景与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虽然都是以自然景观作为表现对象,结果却是大相径庭这种差异性之所以产生,究其原因是由于两种绘画体系所接受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审美趣味的不同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美”和“美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美,是“属人的自然”和“向人生成”的世界给人的一种动情的心理反映。“美”不在“心”,不在“物”,而是作为人与物相互联系的一种“中介”形态而存在。人化自然是美生成的最先途径。幻想性的人化自然即用审美来掌握世界。不直接以人化自然为出发点的艺术创造,使人在内外欲求心理上得到平衡。  相似文献   

19.
黎蓉 《现代语文》2007,(4):29-30
宋代山水诗以其独特的美学面貌在宋诗中别具一格,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本文试图从整体上把握宋代山水诗的美学精神,通过对客体意象、主体心境与态度、审美方法的考察来探寻其以“自然”为美、以“淡远”为美、以“闲适”为美、以“趣”为美及“同构”为美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
禅宗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中一经诞生,便与中国山水诗给下了不解之缘。在诗禅相互交替、洽融契合中,强化和浓缩了中国文化中本来就很发达的“悟”的因素,使山水诗走上前台,成为名旦,揖别了效颦自然的幼稚,出脱得令千古诗人们心荡神摇而苦苦痴迷。铃木大拙在《禅与生活》中指出:“禅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看自己生命本性的艺札”而诗歌,则是人在其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中生命意识的内敛与外释的艺术。这两种“艺术”,都属于真正的哲学意义肝的超越,都是建筑于超脱现实功利的价值体系之上、而潜入心灵和宇宙之内的艺术。最早也是最佳地以诗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