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疾病不仅是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等学科关注的一个焦点,也是文学作品中广泛出现的一个符号意象。鲁迅小说中出现的众多疾病意象,在特殊历史语境下与中国社会的病态、文化的痼疾相互契合,构成了一种整体性隐喻。本文从疾病意象隐喻文化和启蒙思想的可能性、鲁迅小说中的疾病意象表现及其文化喻指、疾病意象与启蒙主题三个方面来解读鲁迅小说中疾病这一独特意象背后深邃复杂的隐喻涵义,从而深刻地揭示鲁迅作品中蕴涵的隐秘民族文化心理和厚重的社会历史思索。  相似文献   

2.
鲁迅作为一个文化转型时期的作家,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理上的深刻积淀。鲁迅的弃医从文,张扬科学精神,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相似文献   

3.
鲁迅作品与中学语文教材有着深厚久远的渊源关系。从20世纪初,北京孔德学校编印的《初中国文选读》、叶绍钧主编的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到目前人教版、粤教版、苏教版、沪教版等教材,几乎各个时期、各套中学语文课本都选编相当数量的鲁迅作品。可以说,古今中外所有的作家,没有谁能够像鲁迅这样在我国中学语文教育领域如此受到关注,而鲁迅的形象和精神  相似文献   

4.
阅读鲁迅作品,学习鲁迅精神,向来是语文教学乃至思想启蒙、人文建设的重头戏。在"以学定教"的大背景下,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拓新模式———准确定位———推进课改,更好地编制入选教材的鲁迅作品,为培养现代公民服务。  相似文献   

5.
以鲁迅作品中公开处决的场景作为切入点探讨启蒙主义,集中讨论了鲁迅以民间诙谐文化尤其是狂欢化戏仿的批判策略来对抗封建传统的陋习,从而使其启蒙主义带有了狂欢化色彩。并在鲁迅作品中发现了双重公开处决、两种暴力模式,最后将鲁迅的启蒙指向了对民众的公开处决思维,在对民众的不信任中发掘出鲁迅启蒙思想中的新权威和新的蒙昧主义倾向,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重新认识五四时期鲁迅的启蒙主义及其批判策略。  相似文献   

6.
鲁迅不仅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者,也是中国现代童话艺术的开拓者。鲁迅译介的大量外国童话,也已经成为研究鲁迅思想的重要文本。在鲁迅的精神世界里,童话译介是作为一种"立人"之道出现的,其中的核心就在于早期形成的启蒙思想。而童话译介的过程中,鲁迅经历了从"直译"到"意译"的话语转换,这是其寻求启蒙方式的自觉表现。同时,童话译介还对鲁迅的文学创作和国民性批判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从启蒙的角度理解鲁迅的童话译介及其意义,对更深入地了解鲁迅的思想及其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鲁迅独特丰富的人生经验与人文精神,以及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巨大的噬力的极为清醒的感悟,促使他以一种绝望的反抗姿态,开始其以小说参与历史发展的启蒙行为.鲁迅的启蒙观注重进化论的理性价值和唯意志论的生命自觉意识,强调弱者的反抗,反对强权意志,<呐喊>、<彷徨>则以独有的黑暗寒冷基调的营造,直接典型地印证着鲁迅的启蒙心态与启蒙行动;形象逼真地展示了封建传统奴役下中国黑暗寒冷的社会环境、近乎无事的悲剧个案、新生力量的孤立无助和退却、以及作为启蒙信息发布者的"我"的复杂暖昧;深刻地体现了鲁迅对传统中国的"陌生感"、"荒原感",以及置身其中、无法摆脱的无奈的"漂泊感".恰如严冬长夜里一盏高悬于华夏苍穹,顽强燃烧的思想孤灯,启示人们以坚韧的战斗精神,去展开艰辛漫长的反封建持久战.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金庸作品呈现的精神世界在实质上是共通的。鲁迅作品的精神实质是对中国旧世界宣战的“战斗檄文”,而金庸作品的精神实质是构建精神家园。人的美好精神的启蒙,正是鲁迅与金庸作品精神实质上的殊途同归。鲁迅与金庸的作品都充满了对中国人的终极关怀。他们对国民性的探讨都深入国民灵魂深处。鲁迅与金庸的作品都起到了完善中国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鲁迅作为现代一个伟大的作家 ,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 ,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 ,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 ,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理上深刻积淀。“心学”是儒家传统的灵魂之一 ,它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把“人心”视为人格实现和历史秩序的主宰功能 ,鲁迅的“弃医从文” ,提倡个性 ,张扬科学精神 ,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 ,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 ,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相似文献   

10.
由于近代以来中日文学的特殊关系和鲁迅的留日经历,导致其作品在日本的翻译和传播呈现出异常繁荣的景象,相应的研究也涌现出众多优秀的成果。总体上讲,日本的鲁迅作品翻译和传播研究代表了整个鲁迅海外相关研究的实绩;日本的鲁迅作品翻译可谓精彩纷呈,译者对他的关注热情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从未减退;而日本学者和普通读者对鲁迅多是正面的评价和接受,产生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鲁迅研究专家;随着史料的发掘和研究方法的丰富,日本的鲁迅作品翻译和传播研究也进入了新阶段,中国学界更加关注重要日本学者对鲁迅作品的翻译和研究。梳理鲁迅作品在日本的翻译和研究状况,可以为当前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经验和参考,从而建构更加和谐的中外文学和外交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鲁迅精神及其作品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成为新疆各民族人民的精神食粮。它也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 维吾尔族现代文学的形成,深受鲁迅作品及其精神的影响。关于这一点,一些老学者认为:早在30年代,鲁迅作品的维文版就已在新疆出现并且在40年代开始传播。①解放后,鲁迅的作品广为传播。我赞同这一观点。但是,我认为,应该指出的是:鲁迅的作品在“五·四”运动时期,即20年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中,先后遭到了政治文化语境的误读和后启蒙文化语境的全面抛弃,成为一个渐被遗忘的文化镜像。在新中国早期的历史中,鲁迅被解读为政治性的文化符号,这不仅使"鲁迅精神"遭到了删减化处理,而且严重地背离了启蒙思想,使鲁迅仅仅成为一个半张脸的神话。而当代的后启蒙文化语境则对"鲁迅精神"进行了全面拒绝,既表现为世俗文化对鲁迅作为"普通人"的还原,为进一步抛弃鲁迅埋下了伏笔;又表现为消费社会"娱乐至死"的文化功能本能地拒绝鲁迅式的精神深度,这使原本半张脸神话的鲁迅变得更加模糊不清。归根结底,鲁迅问题的症结在于"鲁迅精神"与意识形态的根本性对立,即"鲁迅精神"绝不是一般意义的知识或学术观点,而是一种指涉现实的精神力量。因而,尽管"鲁迅精神"面临遗忘的文化命运,它却无疑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以缺席的方式彰显着它的永恒性存在。  相似文献   

13.
"黑色家族"成员系指鲁迅作品中颇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他们散见于鲁迅作品中,这些"黑色家族"成员身上注入了鲁迅的主体精神,即彻底的不妥协地反传统,进行革命的复仇的精神,为国民打造了一个彻底反封建、反传统的全新的精神世界.在表现鲁迅主体精神的同时,还对各类反叛者及英雄人物的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开掘,注入了鲁迅的生命体验,表现了鲁迅深沉的精神内涵.本文试从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主体精神和内涵的开掘三个方面探讨其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4.
鲁迅作为现代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理上深刻积淀。“心学”是儒家传统的灵魂之一。它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把“人心”视为人格实现和历史秩序的主宰功能,鲁迅的“弃医从文”。提倡个性,张扬科学精神。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相似文献   

15.
鲁迅作品难教、难学与鲁迅对其作品预设的读者有关。鲁迅作品的预设读者及实际读者与其文学启蒙的终极对象存在脱节。他预设的作品读者及其作品的实际读者是当时的知识精英,而非普通民众,即:他文学启蒙的终极对象。这种悖论主要原因是鲁迅文学启蒙遭遇三重困境,进而做出的权宜选择。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80年代的启蒙大潮中,余华对人性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警醒世人,震耳发聩,与“五四”启蒙思潮中的鲁迅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由于文化底蕴的浅薄,余华的批判缺乏一种理性精神的支撑,不可与鲁迅比肩。  相似文献   

17.
鲁迅作品的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点,但当下中学语文课堂中鲁迅作品的教学却存在着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在鲁迅作品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中适当介绍鲁迅所生活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充分发掘鲁迅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和语言魅力,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化解读,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中学语文鲁迅作品的教学,从而提高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鲁迅作品难教、难学与鲁迅对其作品预设的读者有关。鲁迅作品的预设读者及实际读者与其文学启蒙的终极对象存在脱节。他预设的作品读者及其作品的实际读者是当时的知识精英,而非普通民众,即:他文学启蒙的终极对象。这种悖论主要原因是鲁迅文学启蒙遭遇三重困境,进而做出的权宜选择。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充满良知的文学家、现代意识的启蒙思想家,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大纛,认知鲁迅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命题.鲁迅作品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是充盈学生精神世界最好的文化大餐之一,有助于学生养成真挚的充满人性的品格.从整体上感悟、把握鲁迅作品,与文化大师进行对话,应该是学生愉快的精神漫游.然而,鲁迅文学作品教学误区的存在却是一个峻急而又沉重的话题,尽管语文界长期以来一直在探讨"鲁迅文学作品怎么教、怎么学",但一直没有得出完满答案.  相似文献   

20.
刘妍 《考试周刊》2013,(51):38-39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当前的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难教、难学的困境,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造成鲁迅作品教学困境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外部的文化语境看,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经济体制转型期,文学迅速由中心走向边缘,精英文化急速衰退,世俗化特征日益明显。从鲁迅作品教学内部看,从选文到主题解读、从教学指导思想到具体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陷。从鲁迅作品本身看,鲁迅作品之难当然还难在鲁迅文章的本身之难以读懂。要走出这一困境,中学语文鲁迅作品的教学应进行个性化、多元化解读;系统性、整体性教学;根据课文的不同文体特点进行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