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咏梅诗话     
中国是梅的故乡。《诗经·召南》有咏梅的篇章,《山海经》又有咏梅的记载。古代,梅花曾经开遍全国,即使大西北也不例外。流传到现在的羌笛名曲《梅花落》告诉我们,一向生活在甘、新、青地区的古羌人对梅花是很熟悉的,赞不绝口的。梅花是值得赞美的。历代的骚客诗人,曾经在我国的诗苑里,创作了大量的咏梅佳品。  相似文献   

2.
高启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咏梅是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高启继承了传统咏梅诗的写法,塑造出一个个孤高、隐逸的梅花形象。在此基础上他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心态变化融入梅花形象,使之突破传统的束缚,赋予梅花崭新的情感内涵,具体表现为孤高中的激愤之情、乱离惊惧之感和故友挚交之情。他打破了两宋以来重复单调的咏梅模式,为咏梅诗的发展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3.
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创作咏梅诗词达一百多首,赞赏梅花是“花中气节最高坚”的。《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就是他的咏梅佳作。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梅花生长的环境、情态。天涯路上小驿站外,谓之偏僻;“断桥”流水,谓之凄冷;寂寞独开,谓之孤独。梅花在这样的环境中开放,这就从侧面衬托了她的不幸。然而,更不幸的是,黄昏降临,风雨侵袭,倍觉愁情缱绻,遭遇难胜。作者在这里采用了古  相似文献   

4.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创作咏梅诗词达一百多首,赞赏梅花是“花中气节最高坚”的。《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就是他的咏梅佳作。词分上下两片。  相似文献   

5.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花以其傲霜斗雪的凛然风骨和芳香四溢的可人气质为世人称颂。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雅士写诗著文尽情歌颂,又有多少侠客隐士以梅花自喻。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对梅花更是情有独钟,他不但写了一百六十多首咏梅诗,而且还写了五首咏梅词。他的诗词不仅生动地刻画了梅花绚丽多姿的形象,还托物喻人,借物抒情。上阙集中写了梅花的恶劣的生存环境。“驿外”,是说梅花开在远离喧嚣的荒凉之处;“断桥  相似文献   

6.
梅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写下了大量咏梅的诗篇。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誉为咏梅之绝唱。梅花象征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  相似文献   

7.
吴文英是南宋词坛上大量填写咏梅词的词人之一,他赋予了梅花以丰富的内涵,透过其词作和词作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创造性,我们可以充分感受词人寄托于梅花身上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同时其咏梅词以词旨深藏,词意幽深的独特魅力。展现了宋词幽微深曲、韵味悠长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宋代是咏梅诗的高峰期,梅花自宋以后,文人对其认识发生了变化,审美意趣得到深度的开拓发展.梅尧臣作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写作了大量的咏梅诗,对其咏梅诗的分析,能窥视北宋初期咪梅诗的发展情形及趋势.对梅氏的咏梅诗进行分类,并将他的咏梅诗置于其整体诗歌的创作中和咏梅诗发展的整个历史中,来阐释其咏梅诗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9.
采石矶太白楼的梅花诗画和彭玉麟的晚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湘军将领彭玉麟晚年爱以梅花写诗作画。现今,在安徽当涂采石矶太白楼墙壁间的一方青石上,刻有他的一幅梅花画和四首咏梅诗。青石正中数枝腊梅暗香浮动,疏影横斜;左侧镌刻四首咏梅诗: 其一诗境重新太白楼,青山明月正当头。三生石上姻缘在,结得梅花不用修。其二到此如何敢作诗,翠螺山拥谪仙祠。颓然一笑狂无赖,乱写梅花数十枝。  相似文献   

10.
宋代咏花诗非常繁荣,"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对梅花表现出特殊的偏爱,在其现存的四千二百余首诗中有一百四十首咏梅诗,这个数目在宋代,乃至历代诗人中都不多见。分析其原因,梅花不但契合了杨万里在诗中表达情志的需要,更与他个人的志趣、品节有关。通过考察杨万里咏梅诗,我们将不难发现,清新可爱的梅花是杨万里诗品和人格最好、最真的写照。  相似文献   

11.
咏梅,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相沿不绝的传统,宋代则是咏梅史上一座特起的高峰。于前人有质的发展,于后世沾溉深远,宋人诗中的梅花,不仅外在形象上与前人不同,而内中又濡染了强烈的人文精神,将人文品格赋予梅花,不仅是宋人对品格、德操执著追求的表现,也是宋人对于传统咏梅诗的突破性发展,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文化的人文特质。  相似文献   

12.
宋代咏花诗非常繁荣,"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对梅花表现出特殊的偏爱,在其现存4200百余首诗中有140首咏梅诗,这个数目在宋代、乃至历代诗人中都不多见。分析其原因,梅花不但契合了杨万里在诗中表达情志的需要,更与他个人的志趣、品节有关。通过考察杨万里咏梅诗,我们将不难发现,清新可爱的梅花是杨万里诗品和人格最好、最真的写照。  相似文献   

13.
在陆游168首咏梅诗中,采用了"一"与"多"的对举(对立)这种艺术手段,"一"与"多"的形态通常是以梅花与它物、时间与空间的组合方式出现;部分咏梅诗中梅花数量的多少与情感表达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即梅花繁多时陆游情感表现出乐观、豪放之情,梅花数量较少时陆游情感流露出孤独、寂寞之感。通过陆游咏梅诗中"一"与"多"的研究,对充分领悟诗人坚强面对生活、乐观对待挫折的精神,对深入理解和把握陆游的整体诗风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咏梅诗话     
寒岁三友,松竹梅。梅是画家的爱物,更是诗人咏梅的对象。咏梅的诗,最为传诵的是北宋林逋的《梅花》:“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诗人通过精细观察和切身感受,从多方面描绘梅花冠绝群芳的清丽形象,突出梅花高洁淡雅的特征。首联一个“独”字和一个“尽”字,写出了梅花占尽风情,在严寒的冬天里独自开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梅与霜雪之间的审美关系,是中国咏梅诗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描写视角和表现方式。在与雪的类比中,展示梅花不畏严寒,独标一格的精神风貌。而在日本古典和歌当中,"梅"是作为春天的季语而为广泛使用的。梅花代表的就是迎春。且"比德"与"审美"的双重标准,奠定了中日咏梅诗歌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梅"是宋词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花卉意象。梅具有冰枝嫩绿,疏影清雅,花色美秀,幽香宜人,花期独早的神韵美感,是宋词梅意象的精髓。由此,梅成为宋代词人感物喻志的象征,具有了人格意蕴。姜夔存词八十四首,而咏梅词多达十八首,几乎接近全词的四分之一。姜夔的咏梅词融入其人格象征,借梅花写自身高雅的人格情操、托梅花寄寓忠怨之辞及情感体验、以梅花抒发凄楚苦寒的身世之感。  相似文献   

17.
李清照是宋代词坛上被人公认的"婉约派"词人。她的词以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富有创造性地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并透渗了诗人强烈的情感色彩,从而造就了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的词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宋代的其他婉约派词人恐难媲美。作为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对梅花特别钟爱,写了不少咏梅词。这些咏梅词都采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技巧,借梅花意象表达词人的思想情感。今天,细细品味这些咏梅词,定然会给我们深刻的审美感受和高雅的艺术享  相似文献   

18.
(宋)陆游 《学苑教育》2021,(10):F0002-F0002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赏析:这是一首咏梅词,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相似文献   

19.
咏梅词在李清照、姜夔的咏物词中占很大比重,李清照词中梅花的娇柔艳丽,以及对梅花形神俱似的描绘,与姜夔词中梅花的清冷瘦寒以及遗形取神的写法等恰成对比,反映了两位词家不同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20.
高启是元末明初最富盛名的诗人之一,咏唱梅花是其诗歌创作中重要的题材。他的梅花诗既有对两宋以来咏梅诗的继承,也有摆脱了自宋朝以来的咏梅形式,融了自己的独特的心境,蕴含了其复杂的精神世界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