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两会”报道是一个“议程设置”的过程,也是公众议程(舆论)、媒介议程和政策议程相互作用的过程。“议程设置”研究与我国的舆论导向研究之间有一定的理论连接点。大众传播媒体的“议程设置”作用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两会”报道中的“议程设置”研究对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微博是一种新型互联网社交服务,自诞生之日起就深受网民的追捧,仅仅出现四年,就迅速被人所认可,成为近年来最引人关注的媒介产品.而议程设置理论最早由麦库姆斯和D.L.肖提出,理论认为,大众传媒通过其报道方式的选择,能影响我们的认知.本文通过对微博的特点以及议程设置理论的概念及特征的梳理,分析微博语境下议程设置主体、议程设置的特征、议程设置的过程等新特点.希望能通过研究微博的议程设置功能,能更好的理解、利用微博这个新生事物.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新浪网为个案,对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进行了研究。从网络媒体的特点,网络媒体对新闻的处理及论坛的管理,网络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表现及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媒体间议程设置”几个方面,对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进行了论证,得出议程设置理论仍然适用于当前网络媒体环境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以及内容分析法对中国大学生在线推荐前十名辅导员博客进行研究,反映出辅导员博客文章数较多、文章内容涉及多方面、报道类信息时效性不强的现状,并总结出博客应具备议程设置意识、突出博客的多种功能、注重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美联社"打砸抢烧"事件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笔者发现美联社在该事件报道中突出的是"软议程"。通过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相结合,揭示美联社对该事件的报道是在四组二元对立框架内展开的。本文根据麦克姆斯和戈莱姆关于"框架是议程设置的重要条件"的理论,论证在报道"3.14"事件中,美联社的二元对立结构的搭建是实现媒体议程成功转化成公共议程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以"罗彩霞事件"为研究案例,以天涯杂谈的网友回应为重要参考点,以新浪等主流媒体对此事件的报道形式作为对比,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探究这种民怨的情绪在网络传播中的体现,试图总结出社会怨愤在网络传播中的特点及对媒介议程设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被赋予各种议题,这些议题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新闻事件和信息内容的判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作为一篇新闻名作,也有着其鲜明的议程设置.通过文本细读与比较阅读,分析了新闻作品如何进行议程设置,以及议程设置带来何种传播效果,并呼吁教师在进行新闻文本授课时,关注其中的议程设置,启发学生的思辨思维与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论的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目前需要积极探索的课题。本文选取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探讨它在网络议程设置中的发展以及对于网络  相似文献   

9.
媒介法制传播的突出特性是它受政治因素的影响特别明显。媒介的“议程”在一定程度上由政府来设置。媒介法制传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社会化功能、舆论监督功能以及娱乐功能三方面。  相似文献   

10.
采用内容分析法,以议程设置理论为指导,分析了《南方周末》与《中国青年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报道,以考察《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媒体在报道中所起的作用。同时还有利于媒体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媒体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1.
从伯纳德·科恩于1963年提出议程设置理论后,议程设置理论作为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研究的热点课题一直得到发展和丰富。议程设置理论就是媒体议程影响公众议程,公众议程影响政策议程。在网络媒体兴起前,传统媒体在社会传播中占据主要地位,传统媒体议程也对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产生着巨大影响。而网络媒体,特别是网络论坛的出现,由于信息来源多元化、高度互动的特性,已经和正在对传统媒体议程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本文将以天涯社区论坛为例来分析议程设置在网络论坛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网络舆情对基层政府公共决策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策议程设置环节,对各种议程设置模式的选择很不均衡:动员模式仍居主导、外压模式逐步兴起、借力模式偶被选择。动员模式和外压模式交互形成双向沟通模式,有助于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舆情输送,帮助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相似文献   

13.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信息的"把关人",议程设置的直接目的是吸引大众的关注,议程设置是各种社会力量博弈的过程,推动议程设置的主体往往是"强势集团"。议程设置理论在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中的运用首先应确保核心价值体系在政治议程中的优先性地位,其次应该利用报纸传播、书籍与期刊传播、网络传播、广播影视传播等大众媒介促进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另外也应关注公共议程中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进展。核心价值体系传播过于"运动式",议程设置周期相对较短;传播过程中公众参与不足,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在突发性社会事件上,错失了促进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时机,这些都是议程设置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议程设置理论一直是新闻传播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在网络时代,随着媒介传播环境的变化,传统媒介的议程设置也相应地发生改变:议程设置主体由单一变为多元,议程来源渠道由固定变为多元,议程传播内容也由雷同变为多元.  相似文献   

15.
政策议程作为前决策过程环节,日益受到政策分析共同体的重视。文章在整理网络、期刊、专著、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五种政策议程文献的基础上,从含义、类型、议程设置的阻碍因素及存在问题四个视角对国内研究动态进行分析评价,探索政策议程的研究空间。文献梳理发现,目前我国学界在议程含义界定中有精英主义倾向,议程类型研究基本体现出"民众参与"主张,议程影响因素研究缺乏现实操作性,议程问题研究缺乏自觉意识。这一现状与政策议程的重要性高度不相称,政策议程研究共同体应该自觉去治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透过内容分析研究法对人民网、新浪网2000—2014年间的贵州贫困形象主题报道进行抽样分析,了解网络媒体如何再现贵州贫困。研究发现,新闻的议程设置、报道框架、刻板印象理论,将贵州贫困者建构为“等待救助”的弱势群体,忽略报道的多元性,淡化造成贫穷问题的深层原因以及防贫之道。  相似文献   

17.
由于体制封闭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教育政策议程的设置往往与其公共利益价值取向相背离,社会排斥问题显著。我国教育政策议程中的社会排斥主要表现为媒介排斥、制度排斥和自我排斥,这是由媒体自身话语系统的局限性、制度的封闭性以及公众自身等因素造成的。鉴于此,就需要强化媒体在教育政策议程设置中的公众性导向,逐步加大政府决策体制的开放性,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以消解或弱化政策议程设置中的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18.
因为准确地阐释了媒介与大众之间的关系,“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自诞生以来就是传播学界的主流。伴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全民记者”时代的到来,传统“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受到严峻挑战。文章以网络时代变迁为背景,回顾了传统“议程设置功能”的由来和发展,阐述了“议程设置功能”在网络化时代的嬗变—双向议程设置,并对“网络议程设置”的表现形式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剖析。  相似文献   

19.
法治精神培育关乎个人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网络时代,媒体传播的多样性、多元化、多变性都给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带来了极大挑战。仔细分析议程设置理论的内容和功用,不难发现该理论与法治教育在网络内容优化、秩序规范、环境营造等多层面存在高度的价值契合性;运用议程设置理论,通过议程导向的现实化、议程设置的多样化、议程的传播互动化等,从更新法治精神培育理念、优化培育内容、改进培育模式入手,优化网络时代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行动者网络为方法论,界定出一个特定的政治传播互动网络作为分析框架。文章以流转公文及媒介报道等文本的内容分析话语框架分析为主要策略,结合观察及相关人访谈,通过对政策议程媒介议程及公众议程三者关系的考察,阐释信息在“精英-媒介-大众”行动者网络中的流动消长再生产的过程及其背后的作用机制,分析社会情境与行动者的相互约束及形构,由此透视当代中国“国家-社会”关系及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本文主体由三个教育政策案例组成,案例折射出议程设置过程的三种特殊典型:自上而下的议程设置、自下而上的议程建构及议程隐蔽过程。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