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浅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体地位徐福钧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双边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教什么、学员学什么,怎样教、怎样学,都主要由教师来安排。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由于教师的教是为了学员的学,因此教师教得好要体...  相似文献   

2.
侃“说课”     
说课,就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育教学理念,口头表述自己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进行创造性设计的教研形式。通俗地说就是阐述“教什么内容、为什么教这些和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的问题。由于说课能够展现出教师在备课中的思维创新过程,能凸显出教师对大纲、教材、学生的理解和把握的水平以及运用有关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组织教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加涅认为:“教学的手段和方式虽然多种多样,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陶行之先生也曾指出:“所谓教学,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此,“教学”,简单地说,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其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的学是教师的教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发挥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按照学的规律教”,能否通过一定的教的方法,教会学生必要的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学习,提高教学的效…  相似文献   

4.
一、评优式学生评教 1.评优式学生评教的概念。 评优式学生评教是以教师教学中特色、效果为主要参考标准,对教学效果突出的部分教师评优,明确参与评优教师的优势所在并确定教学效果最优奖获得者,形成对教师教学的有效激励,达到对教师教学效果认可的学生评教效用。评优式学生评教的关键是学生评教参考标准的确定,评优式学生评教确定在两个基本维度——特色维、效果维。特色维确定教师教学特质,是教师教学的质量品质的价值理性的体现,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长期积累的稳定的独特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一对关系。在对待这对关系上,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了再学、不教不学。这一观念更是根深蒂固。学生只能跟随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教与学”本末倒置、越俎代疱的种种片面性,导致学生的亦步亦趋、囫囵吞枣,最后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教历是在医学界病历启发下提出的概念。从字义上理解,教历指教师教学的经历或历程,是在教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全面更真实记录教师教学行踪的一种材料。教历作为教师以往教学行为和表现的记录,包含着大量鲜活的教学研究素材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思想,是研究教学、总结经验、提升理论的第一基础材料。同时由于它直接来源于教学,较为原本地反映着教学,因此也是教师学习教学经验、从事教学研究的重要切人点。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评价是职业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学生评教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它应该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师水平的提高,应该涉及教学条件、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但一些学校却把学生评教简单化、庸俗化,降低了学生评教的作用。许多学生对评教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凭对某位教师的个人  相似文献   

8.
邓伟 《教育革新》2007,(1):24-25
学生评价教师,就是通过学生系统的收集教师教学中的资料,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满足自身需要,是否达到教学的计划目标做出判断的过程。学校为了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完善学校教育评价体系,达成对教师教学工作科学的评价,更多地介入和设计了学生评教这一环节。实践证明,学生评教活动对教师教学的质量、态度、方法、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近些年来,由于学校在具体操作学生评教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误解学生评教目的、有的流于形式、有的对评价结果缺乏科学的分析,另外,学生受一些因素的影响,评价结果有时不能反映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这种现象在学风和校风较差学校较为严重),引起了一些教师对学生评教的不满和排斥。认为学校开展学生评教的目的不是针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管理,而是针对教师的管理;认为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的目的不是对教师课堂教学信息的反馈和教学质量的思考,而是公然向教师品头论足的借口;认为学生评教的结果不是教学质量的提升,而是师将不师、尊严丧失的开始。显然教师对学生的评教存在着一些误区和不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学生评教是教学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教学评价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评教中,常常对教师及其教学产生一些积极的和消极的心理影响,对此,应给予关注并采取相应对策。一、学生评教的心理效应1.学生评教的积极心理效应学生评教对教师和学生将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以往,学生总是处于被提问、被考试、被评价的地位。只有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而很少有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通过学生评教活动,不仅在形式上满足了学生对师生平等的要求,而且也提醒教师应注意克服教师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0.
陈海宁 《青海教育》2010,(12):50-50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容,我们提倡教学反思,让教师在教前、教中、教后严谨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为了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的严谨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是增强教师职业道德和责任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 ,作为师生在相互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情感传输效应 ,它在教育教学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对教师认同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 ,同时学生的崇师心理、受教感、向师性是这种认同感产生的心理基础 ,而其客观因素 ,则是学生身心发展的未成熟性所决定的。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珍惜学生认同教师的自然和心理倾向 ,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争取最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2.
王宁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2):103-107,120
高校教师身份属性与教学质量存在着某种密切的相关关系。高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身份属性会对主观教学质量产生影响。通过假设检验方法,对教师身份属性与主观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做出实证判断,有利于高校教师身份管理,以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内对"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认识还处于初始阶段,对"教师职业专业化"概念的还模糊不清,给当前教师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都带来较大的影响和困难."教师职业专业化"要求选择教师职业的人具备教师素质,包括以教师职业道德为基础的教育理念、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等个人的教育教学能力.明确认识"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内涵,以利教师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是“教”的主体 ,学生是“学”的主体 ;“教”的客体是所教的对象(学生 )和所教的内容 (知识 ) ,“学”的客体是所学的亦即教师所传播的知识内容。教学质量的提高 ,素质教育的实施 ,主要应靠教师的主观努力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涌现出一大批语文教学名师。他们的成长,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包括深厚扎实的语文素养,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坚定执着的教育情怀;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教育专家的理论引领、合作融洽的教师文化。  相似文献   

16.
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其核心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应有的发展。有效教学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最重要的主观因素。基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是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和维护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相似文献   

17.
教师职业技能是师范生今后从事教师职业必须掌握和运用的教育教学方面的技巧和能力。这种职业技能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对高师生加强训练和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高师院校在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中还存在诸多不足。要保证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分析其存在不足的原因和探索其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课件、教材、教学实践、教学评价与反馈等教学体系诸要素中,富有特色的教学内容是其中的中心环节。地方史资料这一富有特色的教学内容在构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优质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为"纲要"课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是提高"纲要"课教学效果,达成"纲要"课教学目标的可靠保证;同时,地方史资料在"纲要"课的教学专题的设置和实践教学的安排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教学策略研究的趋势:主体教学策略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学策略研究经过从客体走向主体的发展历程,它包括客体教学策略和主体教学策略,主体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充分合理地使用教学资源、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特征,教师主体教学策略发展研究是教学策略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The concept of bounded rationality was used to understand how a middle school science teacher dealt with the complexities of teaching two classes differing in levels of student achievement. The teacher constructed a mental model of teaching for her two classes based on her perceptions, beliefs, emotions, and affects about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The teacher had the same mental model for the two classes,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two classes were quite different in achievement levels. Compared to the objective reality of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lasses, her mental model of equal treatment seemed subjective. Her teaching behavior in the two classes was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her mental model of teaching. The findings indicate patterns of teacher thinking and behavior that can largely be explain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bounded rationality. The findings also suggest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