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据目前新史料表明,古代"采访"一词,最早出现于<人物志>之中,比学界公认的<搜神记·序>提前了近半个世纪.在近代,"采访"一词与新闻活动紧密联系起来,"采访"的称谓逐渐被新闻学界认可,特别是1928年周孝庵著<最新实验新闻学>出版后,"采访"一词始成为新闻学专业术语,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2.
"军事新闻传播"一词最早出现于1936年梁士纯的<战时的舆论及其统治>一书,而1988年由毛文戎和史文亭撰写的<军事新闻学简论>(1988年,长征出版社),则是我国第一部既涉及战时新闻又涵盖和平时期军事新闻传播的军事新闻学专著.  相似文献   

3.
数字技术环境下,新闻信息生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新闻知识生产认识论也发生了变化,知识的生产者更多元了,现实也更多元了,建构的知识更多面了。数字新闻研究应当关注到这种新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解释框架。传统的新闻学是围绕职业新闻机构的生产实践而搭建的知识体系,数字新闻学要从网络化、数字化生存入手来建构知识体系。数字新闻学要解释建立在数字秩序上的新知识生产和传播活动,剖析新的代理者、能动者的实践逻辑与实践规范。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21,(10)
数字媒体环境令"新闻作为一种知识生产实践"的问题变得更具开放性。本文尝试从数字新闻的流通方式切入,探讨数字新闻认识论问题。本文认为,新闻作为一种知识生产的社会实践,其流通既是一种信息传输的形式,又是一个对共享意义的生产过程。本文进而深入探究数字新闻流通的三个要素:基础设施、流通实践和认知竞争。这些要素关涉到数字媒体的物质性、新闻经验的多样性,以及公众对于"新闻作为一种知识形式应呈现何种样貌"和"谁有资格生产新闻"等问题的争论。本文进而提出数字新闻学应当重视新闻流通研究,以及数字化的新闻流通和新闻生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节目形态上基本呈现两种发展态势--言论性新闻评论与述评性新闻评论.言论性新闻评论以语言表达观点为主,观众从语言中获取观点,可谓之"听"新闻,以<央视论坛>为典型代表;述评性新闻评论以画面叙述新闻事实,观点蕴含于画面事件之中,观众从画面中领会创作人员或媒介传递的观点,可谓之"看新闻",<焦点访谈>为典型代表.这两种节目形态拥有各自固定的收视人群,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与发展前景.本文从"听"与"看"的角度切入,通过<央视论坛>与<焦点访谈>分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走向.  相似文献   

6.
著名记者赵敏恒在民国时期是国际新闻舞台上的明星,驰骋世界新闻界,蜚声海内外.在中外采访史上,他拥有诸多第一.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赵敏恒是"向全世界最早报道‘九·一八'事变、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东北秘密调查报告和1936年西安事变的记者"①而据<中国新闻学之最>介绍:他"是在外国驻华新闻机构工作单位最多、时间最长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7.
2009年5月9日,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办的"首届新闻传播学CSSCI来源期刊双年会"在南京大学隆重举行.本次学术会议旨在搭建一个学术研究、学术发表与学术评价之间的沟通平台.参加此次会议的代表包括南京大学的相关学者、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专家,以及来自<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编辑学刊>、<当代传播>等新闻传播学CSSCI来源期刊的相关代表.  相似文献   

8.
吴万里 《今传媒》2007,(2):28-28
2006年上半年在香港生活、工作了四个半月.一开始去对香港的报纸很感兴趣,如<东方日报>、<明报>包括<苹果日报>等,经常刊登一些内地看不到的新闻.但日子久了,也开始厌倦香港的一些报纸,因为娱乐新闻、八卦新闻之多、之滥,也是令人不堪忍受的.每天一百多个版面,竟然满足不了我的求知欲(对新闻的欲求),有些该登的新闻不登,比如一些重大的国际、国内新闻.  相似文献   

9.
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新闻学家和新闻教育家,徐宝璜的新闻实践仅仅是在北京<晨报>做过短期的编辑,但他却在新闻学领域开创了无人能及的"三个第一":第一个在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第一个参与创办新闻学研究团体,第一个出版新闻学专著,这些奠定了徐宝璜在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地位,他也因此被誉为"新闻教育第一位的大师"、"新闻学界最初的开山祖".  相似文献   

10.
数字,作为量化的指标,可以直观、准确地传递信息.尤其是来自重要信源的数字,更能够赋予新闻报道以可信性与权威性. 历年的"两会"新闻都离不开数字.因此,如何在报道中运用好数字,如何写好数字新闻,成为各家媒体在"两会"新闻竞争中角逐的一个重要方面.今年"两会"报道的数字运用,从形式到内容呈现出三个新特点.  相似文献   

11.
高职新闻专业学生采编能办培养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从西方的新闻教育模式来看,美国的新闻学教育是典型的实用教育.他们在大学新闻专业教育上,走的是以实践环节为主的路子.我国早在1918年新闻教育发轫之时,"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就聘请当时的<京报>社长、名记者邵飘萍为导师,以"增长新闻经验","谋求新闻事业之发展",可见在那时新闻教育中实践教育之重要性已经被有识之士所认识.  相似文献   

12.
<正>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娜堡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罗伯特·埃尔南德斯,教授移动新闻学,自称是一名"为了新闻学而疯狂的科学家",主要侧重于探索和开发与新闻交集的技术,是谷歌眼镜最初的应用程序开发者之一。近日,佛罗里达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就可穿戴技术与新闻的关系,对罗伯特·埃尔南德斯进行了专访。佛罗里达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以下简称"佛罗里达"):今天所谓的可穿戴技术大多是像谷歌眼镜、健康和塑身追踪器、智能手表之类的设备,那么未来3-5年会出现  相似文献   

13.
精确新闻报道中的"数字陷阱"及其规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确新闻报道,是指运用社会调查、统计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结果来报道新闻,分析新闻事件.这种报道方式始于美国,一诞生就以确切的数据统计和严谨的研究方法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1973年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写作的<精确新闻学>奠定了它的理论地位,20世纪80年代全美几乎所有的新闻院校都开设了"精确新闻报道"的课程.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22,(1)
本文采用自动化内容分析方法,对2021年度全球新闻学研究做出全面的综述,尝试以此为基础归纳新闻学理论发展的脉络和趋势。总体而言,数字新闻学新范式的崛起显著地推动了新闻学研究的发展,体现出了三种基本趋势。第一,新闻学研究正逐渐超越技术工具论的视角,而融入了更多思辨逻辑,体现出了技术哲学和媒介生态学思维日益深入的影响。第二,对"以数字为背景"的新闻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考察是新闻学研究最具理论活力的范畴,印证了数字新闻学在理念上对经典新闻学,尤其是新闻社会学范式的延续。第三,现有的新闻学研究体系对规范理论的探讨是不充分的,数字新闻伦理研究尚未很好地融入数字新闻学的一般性理论体系,这或许会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常江 《新闻记者》2020,(2):12-20,31
本文以来自三个国家、共84位一线新闻从业者的深度访谈资料为经验基础,通过扎根理论,尝试对"数字新闻学"成为一种新新闻理论体系的现实性和可能性进行探索。研究认为,数字新闻学在四个方面对传统新闻学体系实现了范式性突破:技术在新闻业态中日趋扮演生态性角色,数字新闻从业者的技工化,基于情感网络的新闻业的成型,价值极化和价值虚无成为新闻业的持续性危机。上述突破使得"数字新闻学"作为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具有了经验和逻辑基础。本文进而从价值内核、核心概念、研究实践和批判理论四个方面,尝试建构数字新闻学理论体系的具体维度。  相似文献   

16.
常江 《青年记者》2024,(1):76-79
本文立足于数字媒体生态,对数字新闻进行重新概念化。在辨析有关数字新闻定义的四种主流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应从关系的角度界定新闻:数字新闻是由数字媒体生态及其行动者网络所培育的一种令新闻经验得以形成的公共性信息关系。本文进而归纳数字新闻的三个核心特征:巨量化、广泛连接性、动态数据化。以数字新闻的重新概念化为起点,数字新闻学的发展形成了三个基本方向:以关系为基础分析单元建立研究实践体系,以技术与文化的互动共生机制为核心认识论搭建概念框架,以文化公共性和信息民主为恒久的规范理论目标。  相似文献   

17.
蔡林杉 《传媒》2021,(10):91-93
传统媒体时代,"在场"是新闻生产的既定要求,也是新闻生产者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数字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新闻生产生态,与此同时也在不断弱化新闻生产者的在场价值,出现了"后在场"现象.新闻生产者"后在场"背后的复杂性值得深入探究,需要强化现场新闻意识和新闻真实的价值,针对相应问题进行再思考和矫正.  相似文献   

18.
新闻学领域一直困惑着一个问题:新闻的客观性.肯·麦克罗里于1959年在美国<新闻学季刊>春季号上发表了一篇标题为"Objectivity Dead or Alive?"的文章,直译即<客观性原则是死是活>.新闻界尊为理念、心跳和规范的东西都成了"问题",并且这一问题始终未得到真正的解决.[1]  相似文献   

19.
新闻阅评与新闻采编——谈《新闻阅评学》的出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阅评学>已于2010年3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新闻学这一新领域的专著.其出版对进一步搞好新闻工作有意义,对新闻单位的新闻阅评、新闻院校的新闻研究、新闻媒体的新闻采编,都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21,(8):12-20
在数字新闻生产与流通的生态中,"新闻真实"实现的方式与策略发生了结构性变革,数字时代对于"新闻真实"的探讨往往与新新闻样态的出现相伴生,学术界形成了若干围绕新闻真实的"××真实"类阐释语簇。本文认为,媒介技术层面的"体验真实"、认知心理层面的"收受真实"以及权力关系层面的"协商真实"是数字时代"新闻真实"理念在流变中衍生出的阐释话语新构型。经典新闻学理论中的真实性理念因新闻主体及主体间关系差异而呈现不同面向,数字新闻生产实践的过程在承认"新闻真实"的相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对新闻真实性的追求也从作为新闻行业的一种专业准则转变为协同再造社会集体理性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