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唐代边塞诗的悲剧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唐代边塞诗,从历史的、哲学的层面把握其反映战争问题的本质。认为唐人边塞诗中充满着深沉哀婉的悲剧精神,它是古代边塞诗表现征战主题所达到的思想高度的体现,大大提升了唐代边塞诗的思想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由于唐代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和诗人们不同的艺术视角,边塞诗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主题。  相似文献   

3.
对唐代边塞诗的研究存在着两种不同倾向:一方是极力赞美唐代边塞诗所包含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所描述的边塞美景,一方则是无情揭示唐代边塞诗所蕴藏的反战、厌战情绪和边塞的悲凉痛苦:章主要通过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分析,认为唐代边塞诗深层的思想主题应该是民族和解,主旋律是呼吁或赞美以战求和的民族和解方式与途径。唐代边塞诗人们无论是歌颂边战还是反对边战,心目中的忧虑和诉求是:一方面要敢于勇于用战争来制止边衅、平定侵扰,另一方面又要坚持安民怀柔的边疆民族和解政策,以战求和,因和化战:  相似文献   

4.
边塞诗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主题,而唐代的边塞诗更是将这一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文章拟从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所折射出的生死命题进行探讨,从而对边塞这一直接关乎生与死的话题作出解析。  相似文献   

5.
朱业华 《文教资料》2009,(19):10-11
本文作者对唐代边塞诗的成就与唐代大西北开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述论,认为唐代边塞诗的繁荣,是唐代开发大西北成果的反映,边塞诗坚定了中原地区有志之士到大西北建功立业的决心与信心.  相似文献   

6.
卢纶和李益同为唐代大历十才子,以边塞诗闻名于诗史.卢纶边塞诗颇有"盛唐之音",李益的边塞诗可以说是开了中唐边塞诗的先河.但二人对塞外景象的描写、戍边士卒感情的不同表达、边塞军旅的不同感情等方面在内容取材上各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7.
边塞诗作为一种特殊题材的诗歌,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边塞诗包含的内容丰富,对不同的领域而言有着不同的价值,通过对边塞诗特别是唐代边塞诗中包含的物名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寻唐代与西域地区的广泛交流,有助于了解各民族间融合发展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对西域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李广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边将,唐代边塞诗中出现了大量与他有关的诗句.在这些诗中,"李广"或是英勇善战,抚爱士卒,让人赞赏;或是才高难封,命运不偶,让人感叹.诗人或借"李广"表达他们对边战立功的强烈渴望,或借"李广"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总体来说,唐代边塞诗中的"李广"是完美的.然而唐代不同时期的这些诗作反映的格调是不一的,唐代边塞诗中"李广"形象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对偶是中国文学语言中的一朵奇葩,唐代边塞诗中大量运用了对偶辞格,以胡大浚《唐代边塞诗选注》为研究对象,对唐代边塞诗的对偶辞格进行考察,分析唐代边塞诗中对偶的分类、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0.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高峰时期,唐诗犹如一座珠穆朗玛峰,让后世的人们敬仰。在浩如烟海的唐代诗歌中,边塞诗又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以雄浑激昂、慷慨豪迈的精神风貌,丰富的主题,独特的艺术视角,在边塞诗的发展中,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相似文献   

11.
唐代是边塞诗发展的极盛时期,中唐大历十才子和盛唐边塞诗派都写作了大量的边塞诗作。但二者虽属同一题材,可在抒情方式、诗歌意境、写作笔法、诗歌形式等审美特征上呈现出极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大伴家持是日本奈良时期著名诗人,他创作了一些防人歌。从戍边这一内容来看,王昌龄的边塞诗与大伴家持的防人歌在题材上具有一致性。但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个性气质、艺术追求不同,王昌龄的边塞诗与大伴家持的防人歌在风格、表现手法、情与景的相互关系上又有所不同。但无论是同还是不同,王昌龄的边塞诗与大伴家持的防人歌都是真实地反映现实,表现自我的思想情感,具有很强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典范的盛唐诗人,岑参一生有两次出塞经历。两次出塞的经历不仅奠定了岑参边塞诗人霸主的地位,而且为其边塞诗带来盛唐其他诗人所没有的奇峭之美。无论是写景、记事还是抒情,岑参都不以平凡语出之。岑参边塞诗的奇峭之美,首先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格调上。  相似文献   

14.
南朝吴均的边塞诗以游侠的豪迈意气和戌卒的忠君建功之念为核心,充分利用了边塞题材所特有的意象境界耒传达个人强烈的内心情感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在南朝边塞诗作中独标一格,对于后世边塞诗的创作亦有不少启迪和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15.
岑参是一位伟大的唐代诗人,是边塞诗的发扬者与集大成者,也是边塞诗人中最值得探索与研究的一位诗人,其边塞诗的创作动机一直是诗学界广泛关注的话题。本文就笔者平时的所学、所感,从岑参的身世简介、性格特点以及其代表作品入手进行分析,对岑参边塞诗的创作动机做一些自己的论述,旨在为岑参及其边塞诗的相关研究奉上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6.
南朝陈代的诗歌受人关注的主要是宫体诗,它是梁代宫体诗的延续,以赏玩的笔调表现女性生活,成为陈代诗歌中的一支。然而陈代还有山水诗、边塞诗,二疏离了宫体诗的风格,前步竟陵八友山水诗的后尘,更多承袭的是谢朓山水诗中清丽的风采,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齐、梁诗的风格;后出自以军乐为乐的风习,在对边塞生活的表现中,呈现出新的诗歌面貌,从而奠定了唐以后边塞诗的基本主题和风格。  相似文献   

17.
元代边塞诗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塞诗是中国诗歌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其源远流长,肇自《诗经》,盛于有唐一代。而至于元代,由于时空的巨大转变及创作主体的多元化,边塞诗被赋予了新的特点:诗歌的远距离审美观照;边塞旧题的大量翻作;关注内容的广泛丰富;组诗形式的创新运用。元代边塞诗扬弃了边塞诗的历来传统,在诗歌史上既耀出了自己的光芒,并给后代带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唐代兵制由府兵制逐渐向募兵制过渡,征人的衣物供给由自备逐渐转变为官给,征衣供给形式的变化并没有减弱征衣本身所寄寓的情感。征衣作为具体的生活物象,寄托了征人和思妇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多样情感。在唐代边塞诗人的创作实践中,思妇、征人的情感倾向以及征衣与闺情相结合所构成的情感意境,使征衣意象的情感触角伸向了全社会。唐代边塞诗人在边塞诗中着力表现征衣意象的社会内涵,情感愿望和现实境遇的结合使征衣成为唐代边塞诗中含有丰富情感内涵和文化意蕴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19.
在唐代诗人中,高适与岑参同属边塞诗人,都有从军边塞的经历,都有一种报效祖国的豪气,但一个仕途“通达”,一个生性“好奇”,他们用他们的真性情与极富魅力的妙笔写出了或悲壮或瑰丽的诗篇。  相似文献   

20.
王维除山水诗外,边塞诗也写得很出色。在盛唐这一昌盛繁荣、国力强大、社会安定的环境下,人们具有较强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富于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与高昂的意气,这种精神使盛唐的边塞诗人形成了健康开朗的审美观念,以新鲜的生活和饱满的激情为传统的题材罩上了时代的光环。王维的边塞诗更以蓬勃的精神风貌,深广的历史内容,不朽的艺术魅力而永远值得我们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