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3 毫秒
1.
《看戏》一课,描写了首都群众观看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演出《穆桂英挂帅》的场面,赞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热情的观众和热情的艺术家。这篇课文的文题是“看戏”,重点自然落在看戏的观众身上。也正因为这个缘故,有的教师对梅兰芳的表演分析不透,在公开课和观摩课上,则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唯恐被人指责为“对教材把握不准”。其实,这些教师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没有梅兰芳的“戏”,观众“看”  相似文献   

2.
梅兰芳是杰出的京剧艺术家、戏剧活动家.1894年,他出生于北京铁拐斜街的一个戏剧世家.他自幼受家庭影响,酷爱京剧,8岁便开始学艺,11岁登台演出,后来成了中国四大名旦之一. 1912年春天,梅兰芳受上海大戏院老板的邀请,第一次离开北京,到上海演戏.那时候,北京的戏剧演员到上海没有一个能唱红的.梅兰芳当时还是一个没被上海观众认可的小字辈,就连这次邀请他的老板,对他的表演估价也不高.因此,梅兰芳的心里很不踏实.  相似文献   

3.
2005年北京市高考阅读题有一段《戏剧与戏曲》文字,其中涉及了梅兰芳和他的表演体系,据说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学生对梅兰芳了解太少。北京是首善之区又是“京剧之乡”尚且如此,更何况其它考区呢?  相似文献   

4.
小朋友们,学过课文《梅兰芳 学艺》大家一定都知道,梅兰芳是 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大师,他演的 是“旦”角。看看图1照片是不是 很漂亮啊!可再看看图2,他为什 么要留胡须呢?这下子还怎么演 “旦”角啊?这里面有个小故事哦, 快跟我一起来看看!  相似文献   

5.
<正>"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是无止境的,哪怕像梅兰芳这样的名角也在不断地学习。20世纪20年代,梅兰芳已是观众喜爱的著名京剧演员。有一段时间,他疲于赶场,可谓劳心劳力。当时的演出惯例是戏前邀请名角唱折子戏,演完即可离开。为此一些名角一天内要在不同的戏院唱戏,这叫赶场。一天,梅兰芳连演了三场《樊江关》。先在陆宅堂会表演,唱到后半出,下一个演出场地已派人来接。好不容易唱完,催戏的赶紧上前:  相似文献   

6.
《梅兰芳学艺》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说的是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刻苦练功的故事。于老师是怎样教学这篇课文的呢? 一、激发动机。上课伊始,于老师便对学生说:我知道你们都很喜欢听音乐。今天我要让同学们听一段京戏,于是就播放了梅兰芳在《宇宙锋》中的几句唱词。优美动人的旋律,独具韵味的唱腔,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老师问:“好听吗?”学生都说“好听”。“你们知道这是谁唱的吗?”“梅兰芳。”老师在屏幕上打出梅兰芳的大幅照片,说:“这就是梅兰芳。他是四大名旦之一,是著名的京剧大师。他的戏唱得这么  相似文献   

7.
2004年8月24日,离雅典奥运会闭幕还有5天。北京国际机场候机室里,200多名参加闭幕式演出的中国演员整装待发。临登机时,带队的总导演张艺谋对着大家喊了一句:“要去雅典了,大家有没有信心?”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站在前排的一个少年已经尖着嗓子大叫起来:“有!大大的有。”演员们被这个活泼的孩子逗得哄堂大笑。迷上京剧的孩子这个少年叫苑泽来,今年只有3岁,是这次去雅典演出的中国演中年龄第二小的(比他还小的是那闭幕式演出中站在灯笼里的小女)。他的角色是京剧表演中的一个“花脸”,他将在雅典的舞台上向世界的观众展现中国京剧的迷人采,…  相似文献   

8.
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京剧的发展离不开众多艺术家的改良和推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将京剧带到海外的并掀起一场“京剧热”的梅兰芳。梅兰芳的美国之行不仅是为了传播中国文化,还旨在展示中国国民的形象。本文根据1930年美国报刊对梅兰芳访美演出的评论,考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观众对中国的看法,解构其中隐藏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话语。本文认为美国观众眼中的梅兰芳是台上传统的女性化形象与台下现代男性公民形象的辩证统一,既满足了美国人对中国的东方主义凝视,促进了京剧在美国的广泛传播,又冲击了美国人的西方中心主义思想,改善了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希望本文能够为我国正确有效地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课后备课好     
国剧大师梅兰芳有一段著名的逸事:梅兰芳在香港演出时,每到戏散人尽,别人都忙着吃饭休息时,他却不声不响地在那里沉思。这是他的习惯,每演完一场戏以后,他在脑子里再默演一次,从剧本的结构到唱腔与表演,整场演出,从头至尾,非找出加工修改的具体措施不可。  相似文献   

10.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因为艺术而相遇,演绎出一段感人的民国往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八吊钱,换来一世情缘。文章读来感人至深,荡气回肠。情义无价,艺无止境!梅兰芳能成为京剧大师,除了自身的天赋和努力,背后还有个特殊的智囊团,成员多是京城名流,因为酷爱京剧,自发组织起来,为他出谋划策、创作剧本、联系演出,事无巨细,几乎无所不包。这些人都是梅兰芳的超级“粉丝”,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梅党”,他们出钱出力,以捧梅为乐,共同把京剧艺术推上了巅峰。  相似文献   

11.
偶读《梅兰芳与霸王别姬》一文,据作者徐兰源先生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梅兰芳在香港演出《霸王别姬》时,每演到项羽见虞姬自刎后念“啊呀!带马!”锣鼓起“急急风”下场,观众就“开闸”,无心再看下场了。什么原因呢?当时有人认为是梅兰芳下场不出台了,可是梅兰芳却说:“观众离地,恐怕不完全是因为人的关系,而是戏的问题。情节发展到这里,整个扣子解开了,再往下演就显得拖和无力了”他说,“戏,得给人不尽有余的感觉才好。”  相似文献   

12.
梅兰芳是我国闻名的京剧演员。京剧又是我国戏曲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剧种。梅兰芳从小学戏,靠勤学苦练和勇于实践,很早就成了名,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他不但艺术精湛,而且有爱国思想,立志要把京剧介绍给外国,在世界上宣传中国传统艺术。  相似文献   

13.
阮学东 《双语学习》2007,(12M):206-206
京剧艺术是我国戏曲大家族中的一个极端代表,它吸取了诸多戏曲艺术之精华,经历了无数前辈艺术家的长期磨练,逐步形成了独立的艺术风格,在戏曲舞台上独领风骚。京剧流派纷呈,行当众多,在这里我想单以长靠武生这一行当谈谈我的一些表演浅见和体会。京剧长靠武生演员在舞台上演戏有三种境界,一是要演“准”,二是要演“美”,三是要演出“韵味儿”,这三种境界犹如三级跳,一跳比一跳难,而最后一跳更是至关重要。下面我就分别谈谈我对这三个阶段的认识和感受。  相似文献   

14.
<正> 胡适从“五四”文学革命起,以至他生命结束的前夕,他始终主张旧剧(京剧)必须改革、必须虚心向西方戏剧学习。对此,他与一些新文化前驱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不同的是,他从未丑化过京剧泰斗梅兰芳(名润,字畹华)的艺术形象;从未轻视梅兰芳高超的表演艺术。而是热情鼓励梅兰芳对京剧的改良,大力支持梅兰芳率团赴美访苏进行文化交流。因而,他与梅兰芳有着友好的交  相似文献   

15.
“于永正语教育思想报告会”上有两个有趣的场面:于永正老师上完课后,即兴唱了一段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经典名曲,于老师的京剧清唱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或情意绵绵,或高亢激昂,引得满场喝彩;应邀前来讲学的名特级教师高林生同志,在作完精彩的报告后则表演了一段单口相声《韩国人唱歌》,也是包袱连连,笑声不断,令人捧腹。  相似文献   

16.
顾素芝 《现代语文》2009,(6):147-148
多年以来,人们对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了解,只是通过他塑造的京剧人物形象这种途径获得的。京剧中的梅先生仪态万千,雍容华贵,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是栩栩如生,他几乎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京剧神话。其实梅先生也是一个真人,一个完美的人,电影《梅兰芳》恰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走下神坛的真人和完人的梅兰芳。  相似文献   

17.
京剧的源流京剧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也被西方人称为“北京歌剧”或“东方歌剧”。京剧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的源头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特别是18世纪流行于中国南方的地方戏组织“徽班”。1790年,第一个徽班进入北京,参加皇帝的生日演出。随后又有不少徽班陆续到北京演出。徽班本来流动性强,善于吸收其它剧种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北京聚集了众多地方剧种,这使得徽班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数十年的融汇,京剧才算形成,并成为中国最大戏曲剧种。京剧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广泛,…  相似文献   

18.
王丽  薛炳群 《山东教育》2012,(Z4):43-45
一、播放视频,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小礼物,想看看吗?请你静静地欣赏。(播放视频:梅兰芳的《贵妃醉酒》片段)师:你知道我们刚才欣赏的戏曲是什么吗?生:京剧。师:你真是个生活的有心人!对,这就是京剧,又叫京戏,是我们中国的国粹,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说到京剧,人们常常会想到一个人,他就是——生:梅兰芳。  相似文献   

19.
他被称为“四大名旦”之首,曾主演过《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许多优秀剧目。一个堂堂“密斯特”(英语“先生”的音译)竟把众多的古代妇女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而享誉世界。他就是京剧“梅派”创始人梅兰芳。“梅花香自苦寒来”梅兰芳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宗师,是因为他积极好学,勤奋刻苦的结果。梅兰芳出生于一八九四年,四岁丧父,十四岁丧母,成了孤儿,幸得伯父收养。由于家境贫困,迫使他过早地开始了从艺生涯。幼年时,他的天赋条件并不理想。八岁刚学戏的时候,一位老师教他几句很容易学的唱腔,教了多时,他就是唱不会。…  相似文献   

20.
钱专 《文教资料》2005,(1):168-170
梅兰芳在戏剧舞台上塑造了众多反映中国女性美丽的艺术形象。他把美的理念和自然美结合起来,使中国年轻妇女勤劳善良刚柔娇媚的形象在舞台上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他通过婀娜多姿的身体动作语言和含蓄细腻的表情表达了剧情中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思想情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给人带来了美妙的享受。“美的生命在于显现(外形)。”他用毕生的艺术经历,创造了完整的梅派京剧艺术表演体系。没有梅兰芳塑造的一个个优美的使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就没有梅派的表演艺术。研究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和他的艺术理论,就可以发现,它实际上是一部完整的戏剧美学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