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苏轼对韩愈的评价,是人们争议较大的。因为苏轼对韩愈既有很高的赞誉,又有很尖锐的批评。本文探讨了苏轼对韩愈在为人、为文、为学等方面的评价,并进而审视了苏轼的儒学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2.
苏轼评价孟浩然的诗“韵高而才短”,历来认为是对孟浩然诗歌创作不足的批评。其实,苏轼的这一评价,是在高度肯定前提下而指出其不足。因为“韵高”是苏轼论诗的一个很高艺术境界。关于孟氏“才短”,向来解说纷纭,但多与苏轼的本意不符。本文通过分析认为,苏轼所谓“才”,主要指作家内在道德素养和诗歌创作表现有机结合的综合能力,是一个以“学养”为核心的诗学批评概念,持此以衡量孟浩然的生活与诗作,是有所欠缺的。因此,苏轼对盂浩然的评价,是深刻而客观的。  相似文献   

3.
苏轼对韩愈的接受是韩愈接受史中重要的一环,迄今为止,学界尚缺乏关于苏轼接受韩愈的深入研究。苏轼对韩愈的接受主要表现在对韩愈的人品与学问的褒赞与接受。研究苏轼对韩愈的接受具有多方面的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苏轼对韩愈的接受是韩愈接受史中重要的一环,迄今为止,学界尚缺乏关于苏轼接受韩愈的深入研究。苏轼对韩愈的接受主要表现在对韩愈的人品与学问的褒赞与接受。研究苏轼对韩愈的接受具有多方面的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韩愈研究从唐代就已开始 ,而到了宋代则更有了长足的发展 ,其中又以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朱熹四大家的影响最大 ,尤其是王安石对韩愈的批评更是引起了后人足够的关注。但学界对此的评说又往往多有歧见。文章则认为应该历史地、发展地去看待王安石在不同时期所持的韩愈观。王安石在入仕之初虽然也曾竭力崇扬韩愈 ,但主要的是尊崇韩愈在“时乎释、老”的大气候下 ,己独不然的大无畏精神 ,也即捍卫儒道 ,力排佛、老的所谓“真儒之效”方面 ,至于韩愈之论“性”“道”以及历史观等方面多有微词。文章还就王诗多效法韩诗而对韩愈诗论又多有贬抑的现象作出了深入辨析 ,并对当前学界颇为流行的两种观点作了恳切的商榷  相似文献   

6.
韩愈、苏轼二人都有贬处岭海的经历,面对逆境他们都表现出忧谗畏讥、小心谨慎的常人心态。然而学界对他俩在岭海的表现评价则截然不同,对韩愈人们毁誉参半,对苏轼人们则清一色溢美之词。这种不同的评价自然有其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韩愈研究从唐代就已开始,而到了宋代则更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又以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朱熹四大家的影响最大,尤其是王安石对韩愈的批评更是引起了后人足够的关注,但学界对此的评说又往往多有歧见,文章则认为应该历史地,发展地去看待王安石在不同时期所持的韩愈观。王安石在入仕之初虽然也曾竭力崇扬韩愈,但主要的是尊崇韩愈在“时乎释,老”的大气候下,已独不然的大无畏精神,也即捍卫儒道,力排佛,老的所谓“真儒之效”方面,至于韩愈之论“性”“道”以及历史观等方面多有微词,文章还就王诗多效法韩诗而对韩愈诗论又多有贬抑的现象作出了深入辨析,并对当前学界颇为流行的两种观点作了恳切的商榷。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苏轼贬寓惠州后的思想、人格和业绩都要比韩愈贬寓潮州强。可是,韩愈贬潮后的影响却比苏轼贬惠后的影响大得多。原因是什么?文章从苏轼对韩愈的推崇、遭贬后的地位、韩愈维护正统的儒家思想以及后世历代官员对文物的保护和宣传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得出事实的结论和历史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韩愈苏轼作为封建直臣,都有着浓厚的民本意识,勤政恤民,为民请命是他们共同的本色.但他们两人的民本意识又各自有不同的内容,韩愈的民本意识中有圣人与子民之分,表现出了儒家伦理的等级观念,故其更重视以礼乐教民;而苏轼则平等待民,不分等级,不分贤愚,不分地域,故其更重安民和利民.  相似文献   

10.
变用典故是苏轼诗歌用典的特色之一,对于这一特色,研究者还缺乏明确的认识,并常常因此而误解苏轼。苏轼在登州任上写下的《海市》诗,后世学者认为存在对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的两点误解:一是对韩愈南迁经历的失考,一是对韩愈诗中“正直”的理解错误。笔者经过考辨,认为苏轼并未误解韩愈,是后人误解了苏轼。  相似文献   

11.
北宋文学家晁补之在揭示诗歌的非功利本质属性基础上,张扬和倡导纯文学、真文学观念,推崇不为名利所撄的作家作品;认为好诗“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作品的质量根本上取决于作家人格境界的修养和完善。认同苏轼诗画相通的观点,又敢于提出修正意见。从理论上自觉为苏词革新张本,要求保持诗词的界限和词的当行本色,推崇闲雅蕴藉、清新自然的词作特色,词学观念逐步与苏轼靠拢。肯定散体大赋的形式体制、艺术特质和讽谏作用,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明确提出融通、变通的文艺创作思想,进行诸多打破文体界限的尝试,为其文学创作带来创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论苏轼对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古代早在韩愈之前已经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道观:一是重道轻文的儒家文道观,它所说的道只局限于儒家之道;另一是刘勰《文心雕龙》的文道观,它对道的理解不囿于儒家之见,指的是自然之道,并重视文的能动作用及其审美特点。到了宋代,苏轼继承和发展了《文心雕龙》的文道观,并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对文艺的规律和审美特点作了深入系统的阐述和探索,贡献巨大,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13.
梁肃是唐古文运动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师从独孤及、李华,擢拔韩愈、李观、李翱诸古文运动干将。梁肃《绣观世音菩萨像赞》明确交代了其与李华的师生关系,因此李华女所绣观世音菩萨像并非为其亡夫崔绰祈福,而是为其父李华祈福。  相似文献   

14.
韩愈诗歌[1]中有大量以描写日常琐事及表现世俗人情的诗作,这类诗歌主观上是韩愈个人对杜甫的推崇和借鉴及其“不平则鸣”的理论主张使然,客观上则是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它们对于诗歌创作在题材上走向世俗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苏轼大量以游戏之笔入词,被誉为“为游戏之圣”。其游戏之作共四十一首,占全部作品的九分之一强。苏轼的戏作在当时影响了很多词人,对徽宗时期的御用文人及词作的影响最为明显。苏轼虽然以游戏作词,但决不小看词;相反,这种游戏化的创作方式,引导词体摆脱音乐的束缚,使欣赏者的重心由音乐转向文本自身,从而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从词体演进和词史发展的高度来审视这种创作和这些作品,其意义是不容小觑的。  相似文献   

16.
元好问论诗推崇"中州英雄气",追慕韩诗雄健高古的风格。其五古、七古多追摹韩愈,并善于烹炼百家,能融汇李白、杜甫、苏轼等人的优长于一炉,形成他清雄顿挫、奇崛而不雕镂、巧缛而去绮靡的诗歌新境界。  相似文献   

17.
韩愈是朱熹所推崇的"五君子"之一,朱熹在思想、文学等方面对韩愈多有接受。在思想方面,朱熹对韩愈的"道统观"、"心性论"、"师道"都做出不同程度的接受;在文学方面,朱熹对韩愈的接受则更多,特别对韩愈古文创作做出了充分肯定;对于韩愈的人品,朱熹是较多地予以否定和指责的。我们可以从朱熹对韩愈各方面的不同接受中认识到朱熹的双重身份与双重成就,即朱熹是一位具有理学家身份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18.
郑珍作为近代“宋诗派”的杰出代表,秉承宋诗派的诗风,在学习古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使其诗歌自成一家面目。通过对郑珍与韩愈、白居易、苏轼三住大家的比较,可以发现郑珍凭其深厚的经学积淀。渗融以时人鲜有的健康心态——率真、豁达的个性,推陈出新,形成了独特的诗风:于苏诗的横肆中见纯真,于韩诗的雄奇中见质朴。于白诗的平易中见不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