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福建省厦门市在建立和完善沿海现代工业基地,尽快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的进程中,通过建立“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培训,促进其向二、三产业转移。2001年全市共举办64期培训班,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达2799人,其中1929人当年实现了就业转移,就业率达68.91%。在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中,我们突出做好“三个结合”,努力构筑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的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2.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在于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这就给作为农村劳动力培训主要力量的农村成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形势下,加强乡镇成人学校建设,使之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阵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认清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转变教育观念,调整工作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巩固提高扫盲成果的基础上,又积极开展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推广工作,对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贵州铜仁地区为代表的西部农村劳动力存在数量大、转移慢、富余严重等现象,需要积极转移。在推进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县为主体,加强职成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等措施,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4.
刘维俭  杨燕 《职教通讯》2015,(1):40-43,51
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深入推进,促进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有助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并使其更好更快得融入城镇生活。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要以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为基本目标、突破城乡二元体制、提高吸引力,并要求兼有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多方办学的多元化培训主体;覆盖职业技能、创业理念、城市文化、心理健康的多样化培训内容;集散、长短、远近相结合的灵活化培训形式;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分担的合理化培训经费。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异地输出,促进全区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日前,台儿庄区职业中专依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做好“四到位”这篇大文章,广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宣传攻势,收到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的大量富余劳动力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的发展以及经济全局的健康运行,成为新时期农村发展甚至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成功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本试图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策略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要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就业环境,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因此,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从1979年到2001年,我国农村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下降了20个百分点。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推进,我国将在今后10至20年经历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从农业到工业、服务业的劳动力大转移,从农村人口到城市人口的大转移。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近5亿人,其中富余劳动力1.5亿。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将  相似文献   

9.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大量富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建筑领域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领域,建筑业农民工成为城市社会和建筑业产业的一支生力军。如何加强这支队伍建设,保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厦门市在职业培训和就业、再就业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长足的发展,尤其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以下简称农培)和“1 1群”创业培训等方面抓出了特色,建立了促进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一、抓农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自2000年起,厦门市委、市政府把农培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至2004年11月底,全市参加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培训18719人,实现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34427人。1、建立农培网络。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和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厦门市建立健全了市、区、镇(街道)、…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基础教育不公平现象析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基础教育中城乡,地区之间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进而加剧了城乡,地区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差别。为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重视并力争消除教育不公平现象,提高中央政府对基础教育的宏观调控,加强国家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和政策倾斜;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改善经济落后地区师资条件,落实相关的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的政策,是实现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失业是当今世界困扰着发展中国家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 ,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失业问题 ,城镇失业、下岗人数上千万 ,农村剩余劳动力上亿人。我国失业问题的产生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失业问题能否解决好关系到改革能否深化、经济能否发展、社会能否稳定。因此 ,我们要采取一系列积极的对策 ,解决我国这一跨世纪的难题 ,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民工荒"与"就业难"是当今社会的两大焦点。"民工荒"和"就业难"均为结构性失业的表现,是由社会转型、用工及择业观念、教育体制等一系列原因造成的,我们无法回避它的存在。只有改革我国的教育体制、加强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转变企业和个人观念、调整产业结构才能缓解我国结构性失业,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公平公正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子系统,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并直接反映和影响社会公平。针对造成我国当前教育出现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阶层差别等不公平现象,分析高等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阐释推进高等教育公平的意义,指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不公平现象及其原因,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一国工业化过程中所必然发生的经济现象。也是每一个国家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时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人类历史进步的一种规律.是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根据入口学理论中“人口流动高位移规律”,劳动力总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移,由生存条件差向生存条件好的地方转移,由劳动收益低向劳动收益高的区位转移.由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转移.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在我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传统农区农村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早已是一种客观存在。探讨传统农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这些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程度,对制定积极的农村劳动力政策、有序的转移农村劳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城市郊区是城市经济、城市化和城市社会向农村经济、农村化和农村社会的过渡地带。城效结合部往往是传统的农业经济和现代的工业经济;传统的农村社会和现代的城市社会冲突和融合的地区。城郊结合部的经济、化和社会组织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不稳定性,与之相对应的是社会变迁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城市郊区域市化的社会变迁为对象,主要以兰州为例,就甘肃省城市郊区城市化的路径选择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群体是一种特定"社会人"群体,属于精英型的少数人群体,其特定社会角色决定了:这样的社会群体无疑需要承担起其对于社会、对于国家、对于人民以及对于历史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承担起主导社会进步、引领社会发展的使命;为此,也就需要具备其能够承担这个责任和履行这个使命的知识素养、社会素养和道德素养.如何将大学生培养成未来良好社会的实践者、推动者和引领者,无疑就成了高等学校的现实任务和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高等教育产业化下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张,教育过度现象愈加明显,对社会各界产生深远影响,社会对文凭的要求也水涨船高。高校毕业生为谋求好职业、高收入和晋升机会等,对高文凭的追求日益火热,引发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业问题。从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视角对文凭热与过度教育进行反思,政府要正确引导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高校则依据科技产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高校毕业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样才能避免因追求学历而产生的过度教育,让高等教育更好地与社会经济发展协同共进。  相似文献   

19.
未来的二十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但由于受到人口基数、人口结构、人口转移以及社会经济改革发展进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失业问题日趋严重,逐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如何缓解失业状况对国家造成的社会压力,已经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文章就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原因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试图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个处于传统农业社会阶段的国家,其经济发展进程都呈现出明显的“人地”循环圈现象。任何过渡到工业社会的国家,都必须充分利用其天赋自然资源优势,建立起主导工业部门为龙头的近代经济体系,吸纳过剩的农耕人口,把劳动密集型农业改造成资本密集型农业,并及时促成劳动密集型工业向资本密集型工业转化,从而实现现代化的转型。而纺织工业则由于一系列的鲜明特点而成为现代化初期的主导工业部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