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散存于民间的满文档案文献,论述有文书档案、家谱档案、舆图档案、碑刻档案、满文文献等五种,并分析这些档案文献亟待抢救的原因,提出必须增强科学抢救和保护意识,加大投入,采用多种形式积极征集,采用先进的缩微复制技术,做好修复工作,集成出版成书,充分利用民间满文档案文献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满文档案的数字化是指通过各种录入手段和技术,将各类满文档案信息输入电子计算机,并对满文档案信息进行整合和加工,开发并建立专门的满文档案数据库.满文档案的数字化与汉文档案的数字化虽然有相同之处,但是满文档案由于语言的特殊性,其数字化的难度要远远高于汉文档案.另外满文档案属于历史档案,其载体和形制与当前形成的档案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满文档案的数字化必须制定合理的措施,才能保证满文档案数字化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3.
1满文木牌的概况2010年3月,国家档案局公布了第三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30件组档案文献,清初满文木牌成功入选。满文木牌是指以木牌为载体书写的清代满文文书档案。满文木牌为中国古代简牍文书之遗续,清入  相似文献   

4.
满文文献的保护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1599年努尔哈赤命人创制老满文到清朝覆亡300余年的历史中,满族同胞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满文文献.吴元丰将满文文献分为档案、图书、碑刻等三类[1].赵令志认为:"按书写形式分,可分为老满文文献和新满文文献;按时间分,可分为后金文献和清朝文献;从文献形式上分,可分为文书档案、图书和铭刻等;按文献内容划分,则可分为历史文献、语言文献、文学文献、翻译文献、宗教文献、军事文献、地理文献、医药文献和自然科学文献等."[2]下面就满文文献的相关问题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由北京图书馆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的《全国满文图书资料联合目录》一书,已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16开本,43万字。有清一代,曾用满文书写了大量公文,编撰历史并翻译了大量汉文图籍,也用满文在哲学、历史、语言、文艺等方面进行创作,清代史料保存于满文图书、档案中者为数甚多,是研究清代历史的重要文献。为使这些满文图书文献更好地被研究利用,特编写此书。该书分图书、石刻拓片两部分。收集了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49个单位收藏的满文图书1015种,石刻拓片693种。图书部分,每种书均按书名(包括汉文、满文、满文拉丁转写)、著者或译者、出版年代、出版者、版  相似文献   

6.
国外学者在使用满文档案方面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主要表现在编纂词典、编写语言教材、撰写学术专著和翻译满文经典方面。我国是满文满语的发源地,保存着最大数量的满文档案,应该从国外学者使用满文档案进行学术研究方面受到启发,提高满文档案的保护和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7.
张虹 《兰台世界》2017,(2):8-13
我国著名清史研究泰斗王锺翰先生说过:"不但研究清史与满族史离不开满文档案,就是研究我国其他各兄弟民族的历史,能掌握利用满文档案与不能掌握利用满文档案,出成果见功夫与否,会有很大不同和区别。"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数量可观、内容丰富的满文档案,且以其独特性、原始性和完整性见长,是研究满族文化、清代东北地方史不可替代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8.
白丽 《兰台世界》2012,(8):35-36
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制满文后,满文一直是清王朝的"国语"、"国书",满文档案对于研究后金和清朝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我国现有满文档案的利用作一综述,以期人们进一步了解满文档案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现有国家重点档案79万余卷,馆藏重点档案在各省馆中数量比较多。保存着唐朝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重点档案,其中有我国档案部门现存年代最久远的唐代纸质公文档案;明代档案;清代玉牒、实录、圣训等中央和地方政府档案及反映不同历史时期著名人物、重大事件、重要机构的档案。2002年至2003年,我省唐档等五件珍贵档案先后被评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这些档案主要以汉文为主,并有大量的满文、日文等,内容丰富、价值珍贵,是研究辽宁乃至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0.
满文刻本图书可以分为官刻和坊刻两大类。本文专门讨论官刻图书。从满文创制到清代灭亡的三百多年中,满文官刻图书的起源、发展、鼎盛、衰落的各个阶段,本文试图作一分期和描述,并对其兴亡盛衰的原因作一初步探讨。一、满文刻书的滥觞公元1599年,巴克什额尔德尼和噶盖奉命创制满文后,用满文记录了大量上谕、公文、函件等档案文献,这就是后世称之为《满文老档》、《国史院档》等历史资料。这些历史资料,反映了满族在关外的社会生活,其中许多史料为汉文文献所不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