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抗战中期,姚雪垠在鄂西北活动达两年之久。这个期间,姚雪垠参加了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领导的抗战文化宣传工作,曾三次赴鄂北前线、大别山作战地采访报道,并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创作了《牛全德与红萝卜》、《春暖花开的时候》等主要抗战文学作品,为鄂西北及五战区抗战进步文化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过去一般将敌后战场抗战与中共军队敌后抗战等同起来。自20世纪80年代起,即有论者论述国民政府军不仅在正面战场抗战,也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最早发表文章的是潘荣、肖前《抗日战争中的敌后国民党军》一文(载《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4期),后有戚厚杰《国民党敌后游击战初探》(载《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和韩信夫《试论国民党抗日游击战场》(载《民国档案》1990年第3  相似文献   

3.
陈振林 《读写月报》2022,(28):47-53
<正>一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冯至是以诗人、学者的身份出现的。作为学者,他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酝酿《杜甫传》,到1952年才出版。毛泽东曾握住他的手,说他“为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他还曾先后出版了《歌德论述》《论歌德》《德国文学简史》《审美教育书简》等论著。作为诗人,冯至成名更早。20世纪20年代他出版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之后,  相似文献   

4.
《女子月刊》作为20世纪30年代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背景下由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知名女性刊物,在宣传抗战、动员女性参加救亡方面具有重要历史贡献。《女子月刊》紧紧围绕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积极向女性同胞宣传抗战救亡、动员其贡献自身力量,并在这一过程中采取了设置时事专栏、宣传女性抗战典型、搭建读者平台等策略方式,具有形式灵活多样、风格通俗易懂等动员特点。《女子月刊》的抗战宣传动员,使部分女性读者民族意识得以觉醒,开始主动地投身于战地服务、参军入伍等伟大抗战救亡实践中。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20世纪40年代的散文主要有《水云》、《烛虚》、《黑魇》等集子,这些散文具有显著的哲理思辨性,集中体现了他在20世纪40年代的精神探索、人生思考以及"美在生命"的美学观点。这些散文不但不同于他在此前的创作,显示出思想和风格的独特性,而且在文学史上也具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11月 9日 ,省教育厅下达了社科研究“十五”规划第二批项目计划的通知 (鄂教思政 [2 0 0 3] 14号 )。2 0 0 2年我校社科思政项目共申报九项 ,七项准予立项 ,立项率达 78% ,其中龚举善教授《鄂西北文学史稿研究》获立重点项目 ,肖向东教授《2 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周进芳教授《校园舆论的建构与调适研究》、张明义副教授《武当道教伦理思想研究》三项课题获立一般项目 ,徐成发教授《鄂西北军民抗战活动研究》、饶咬成副教授《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应用研究》、祁丽《武当道教绘画研究》三项课题获立青年项目 ,共资助经费 …  相似文献   

7.
阿垅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诗人和文艺理论家,取得了多方面的文学成就。他以自己的特立独行和天才创造,代表着40年代乃至中国现代新诗的艺术高度。他的报告文学是抗战初期的忠实记录,《南京血祭》具有填补文学空白的重要意义。他的诗论文论深透独到,形成了自成一格的理论体系,对中国现代文论有着积极的反思和建造作用。阿垅是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标本式人物,他的个性化创造及其与时代政治的复杂关系,他的精神痛苦和悲剧命运,引发我们深入地认识和反思一个时代的文学特质和文学问题。  相似文献   

8.
20世纪40年代我国小品散文创作呈现成熟绰约的一面,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散文大家。梁实秋就是我国20世纪40年代小品散文创作丰收期的杰出代表,其《雅舍小品》是他散文的代表作。在《雅舍小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自然而儒雅淡泊的梁实秋。  相似文献   

9.
裂隙与症候——论四十年代"不合时宜"的孙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犁在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的文学创作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明丽、向上的诗意风貌,表达了他对一个大时代的激情参与和诗意传达,凸显一个应和时代脉动的战士作家形象。但是在其40年代的一些抗战叙事中,也可以让人感受到蕴含其中的个人性感受。《琴和箫》和《钟》是孙犁在不同时期遭到非议甚至批判的两部"不合时宜"的作品,从对文本本身及其本事的解读,可以在诸多症候中触摸到创作主体与其激情参与的时代之间所存有的裂隙。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30年代末,现代戏剧收藏家、目录学家舒蔚青编纂了《现代戏剧图书目录》、《抗战初期内地出版戏剧目》(1937-1939)等戏剧史料文献目录。结合苏雪林、阿英、胡绍轩、赵清阁等的回忆文章,本文对舒蔚青的现代戏剧史料搜集、整理、编纂工作及其意义进行了初步梳理。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初期,蒋介石对于陶德曼调停,先是委婉拒绝,继而表示有条件接受,最后拖延作答,前后三次做出了不同的反应。这主要是受当时战争局势、国际形势、和谈条件的变化以及自身策略考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叶宪祖是最早向科举制度发起攻击的作家之一。《鸾鲲记》借唐人之事,揭科举之弊,抒愤懑之情。剧中三位书生是叶宪祖自我形象的三个方面。杜羔是初次催落沮丧失落的叶宪祖,温庭筠是叶宪祖积极进取的化身,贾岛则是叶宪祖屡试不第悲愤情绪的再现。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了叶宪祖多次落第的复杂心态和他所经受的种种折磨,同时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传统仕宦之途欲罢不能,欲弃难舍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各级政府以扶持各项经济建设、建立稳固后方抗战基地为目的,在鄂西后方国统区进行了一系列金融业的开发和建设工作,建立起中央、省和县三级银行体系,为支持抗战和促进鄂西后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本文考察了战时后方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其积极作用,指出了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学中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刘大年晚年1 0余载主要致力于抗战史的回忆与研究.他的抗战史学研究是在当下现实动机与学术动机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其成就主要表现为:在回忆抗战方面,他对抗战活资料有倡导与整理之功,并对抗战活资料价值有自己的认识;在研究抗战方面,他提出了以两个战场并存及其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抗战史研究理论体系.此外,刘大年对研究抗战史学的主要意义也有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抗战爆发后,流亡日本的郭沫若别妇抛雏,归国投套战斗,写下了《归国杂吟》组诗。《归国杂吟》体现了在战时危急的情形下,诗人抉择的艰难和对亲人的思念与悔恨之情并生、对侵略者的愤恨与壮志报国之情并重,极富抒情的张力。《归国杂吟》不仅是诗人身份转变的标志,也昭示着诗人的写作从学者之诗向士人之诗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以来,面对日寇的咄咄进逼,受祖父言传身教影响的傅斯年奋笔疾书,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借古讽今,表达了他强烈的民族思想和抗日到底的信念;同时傅斯年积极投身到抗战中,用行动书写着他书生报国的爱国热忱。  相似文献   

17.
周浩然是青岛抗战史上才华出众、却不幸英年早逝的作家、革命家。他10岁从即墨来到青岛,自小学、中学读到大学,并参加"左联",积极从事左翼文学创作活动。1937年周浩然投笔从戎,返回即墨走上抗战一线,是"左联"在青岛战斗牺牲的第一人。周浩然写下了千万言的诗歌、散文、杂文、日记和读书札记,却被历史的尘埃埋没。经过45年传奇般的偶然际遇,周浩然的烈士身份在1984年才得以确认。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各级政府对鄂西后方的灾民和战争难民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救济工作。这些救济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灾情,但对减轻灾民的痛苦,稳定后方的社会秩序,增强抗战力量,仍然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叶宪祖是吴江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他在传奇创作上对吴江派的理论既有继承,又有很大的创新。他的传奇代表作为《鸾鎞记》。该剧具有深邃而广阔的思想意蕴,对认识叶宪祖的戏曲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余华曾以颠覆性的极端写作成为先锋派的闯将。他的小说不仅颠覆了日常生活经验,而且对既定的经典叙述模式也进行了不遗余力的颠覆。论文正是以他在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的一些作品为例,探讨他对侦探、武侠、才子佳人、现代言情以及抗战小说的颠覆性写作,以显出他卓尔不群的叙述技巧以及对生活的独到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