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新闻采访36式》和《新闻写作36术》两本书,于最近和读者见面。 该两本姊妹书,是作者刘善兴积20余年新闻记者、报刊编辑的亲身体验,历经10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实践的结晶。 《新闻采访36式》涵盖了新闻采访的基本规律、原则、任务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高度浓缩了中外众多“名记”的成功采访经验。作者运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原理,剖析案例,夹叙夹议,展示采访的细节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进行观照和对比,从中受到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新闻写作36术》掇拾前贤关于写作技巧的论述,罗列出近百种写作范例…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躬耕陇亩”者,爱好文学及新闻。今年订阅了《新闻与写作》,细读一至三期对我有很大帮助,但毕竟还满足不了我这个“特殊”读者的要求。这要求就是: 1.采访政策及规定,活动范围,业余与专业的区别; 2.采访的资格,特别是向上级领导者了解情况,获取材料; 3.采访证的作用除了起证明作用外,还有哪些? 此致敬礼湖北省荆门市粟溪区铁坪乡铁坪二组朱友登朱友登同志: 受《新闻与写作》编辑部同志之托,对你来信  相似文献   

3.
新闻采访是产生新闻的基本手段,是记最基本的职业活动。从每一条新闻产生的过程来看,都必须经过采访、写作与制作这两道工序。因此,有采访才会有新闻,新闻是记采访活动的结晶。记在采访中,之所以能同采访对象面对面地融洽交谈,甚至是心灵上的沟通,最终获取新闻素材,既取决于记对采访对象的认识和了解,更取决于记正确运用公关人  相似文献   

4.
正一、建设符合学校实际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实践训练体系迫在眉睫《新闻采访与写作》作为新闻传播学科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学会采写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学会处理和交流信息,该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新闻业务能力的高低。但目前在《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讲授、轻实践训练的现象,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  相似文献   

5.
人物介绍     
张骏德(1942年生),上海嘉定人。1964年于复旦大学新闻系(五年制)毕业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开设课程有:《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概论》、《电视采访》、《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广播电视专题研究》(硕士生  相似文献   

6.
<正>新闻采访在新闻写作中占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新闻记者有能力去写好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这不仅关系到记者的职业素养,更跟记者的职业操守,职业道德等有关。在实际的新闻采访中,记者要从多方面去努力提高自己的采访写作能力,这样才能有利于自己未来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对于那些观众群体而言,就会更好地理解该篇新闻报道所要传达出来的意思,不仅对  相似文献   

7.
读者之声     
山东苍山县三合乡中心学校陶钧:《新闻与写作》是一份严肃的刊物,它的格调很高,给生活以启迪,给人生以指导。我开始写稿屡投屡败,一篇篇如泥牛入海。我苦闷异常,正在我一筹莫展时,我得到了一本《新闻与写作》。仔细阅读起来。《新闻与写作》他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写作之路,在这位导师的指引下,我的稿子便一篇篇发表了,今天我又在省级刊物上发了一篇,这不禁想起我的这位良师益友,我应该与他同享成功的喜悦。以后不管我经济多么拮据,我都会与你同行。你永远是我前进的拐杖。特别感谢彭朝丞同志,他撰写的“新闻标题写作”栏目让我获益非浅。  相似文献   

8.
人民日报社新闻培训中心自1984年举办新闻培训以来,已培训学员12万余人。他们中不少人已成为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还有不少人走上了新闻或宣传部门的领导岗位。为继续培养更多的新闻人才,从即日起开始第十三期招生。 一、招生对象: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各级各类新闻单位的从业人员、通讯员,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宣传、文秘、公关人员,尚未就业的高中文化程度及其他热爱和有志于新闻及文秘写作的人员。 二、学习内容:一新闻专业。九本教材:《新闻工作学习文件选编》、《新闻采访概论》、《新闻写作》、《报纸编辑十二题》、…  相似文献   

9.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行行业业也有它的职业精神。唯此事业才会辉煌,人生才会壮丽。那么.新闻人的职业精神是什么?它锻造出的一代代新闻人又是怎样完成使命的?它将对后来者有多大的启迪和影响?本期新栏目《难忘的采访》将向我们的读者展开新闻史的画卷,一位位在新闻长河中搏击的勇士,用他们的亲身经历,通过一次难忘的采访。通过一个采访中引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问:你在《新闻写作概要》一书中,说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有四条,即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新闻报道的思想性、新闻报道的时间性和新闻报道必须用事实说话:而《新闻采访与写作》一书中,却把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概括为“真、新、快、短、实”这两者有何不同,为什么说法不一样?答:我过去在新闻教学中大多讲《概要》一书中列的四条。前几年新闻界关于新闻报道的思想性有些议论,有的人认为新闻只是提供情况,沟通信息,不要多讲思想性;多讲思想性也容易带来在新闻中堆砌政治术语以至于空话大话等弊病。这种看法也有一些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个刚开始做新闻宣传工作没两年的基层业余通讯员,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对新闻写作一知半解,仅凭着一股年轻人的热情和干劲,便不停地写,其结果是屡投屡败,一篇篇如泥牛入海。我苦闷异常,烦躁不安,甚至怀疑自己不是写作这块料!正在我一筹莫展之际,厂政工干事送我几本《新闻三昧》。我如饥似渴地仔细阅读,《新闻三昧》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写作之路,使我受益匪浅。自与《新闻三昧》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后,我与她的感情加深了。我每月都怀着焦急的心情等待她的到来,收到后又迫不及待地细读。《采写经验谈》教会我许多写作技巧;《采访生活》了解了精品、名篇的作者不懈追求的精神;听到《通讯员园地》各路写作人才在此交流、沟通、畅所欲  相似文献   

12.
通讯员园地     
张献,虽说你在鹤煤集团公司五矿工作,是一名通讯员,但一和你扯起新闻写作来,就有说不完的话题。有人在基层,总觉得单位小,没有新闻。但你却这样认为,小渠有活鱼,单位小照样有好新闻,这就要看你能不能张网捕住,能不能用“慧眼”发现。1996年8月上旬的一天,暴雨如注,洪水冲跨了马庄桥,五矿经济民警张春明舍生忘死从洪水中救出了卖油农民张成海。你得信后就冒雨赶到了事发现场,顾不上吃饭,采访了当事人和旁观者,连夜赶写了长篇通讯《洪水面前逞英豪》一文,几天后,《河南日报》周末版头题以套红标题刊发,《文汇报》、中…  相似文献   

13.
端详着这位采访过成百上千人的被采访对象,我们明白,仅凭手中这支稚幼的笔,是无力概括出他20多年新闻生涯中的耕耘与收获,欢乐与痛苦的,因此,只有选择地选好新闻角度这个小侧面。20年前,团报道组长在新兵连的黑板报上发现了初露“小才”的岳林才,在分下者连队第36天就从施工坑道调到报道组,从此握起了笔杆子。不久,他便在驻地《安康日报》上发表了处女作——《站岗》和《党旗颂》。然而.就在他新闻之路刚举步不久就遇到挫折。那天,热情极高的岳林才拿着一篇报道部队修桥的稿件请政治处领导审查,不想却挨了一顿批。原因是他在稿…  相似文献   

14.
在《词现代汉语词典》中,“姿态”一指的是人的姿势、态度、气度。本文所说的“姿态”则比上述范围宽泛,主要指主体与对象的关系,既包括主体在对象面前的态度等外在表现,也包含二者的位置关系,比如是平等关系,还是有高下、主次之分等等。由此,新闻人的“姿态”主要指新闻人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也就是新闻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被采访对象,如何设定自我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新闻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摆正与新闻对象、被采访对象的关系是从事新闻工作的第一步。同时,以上对于新闻人“姿态”的理解不仅事关新闻人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更事关新闻人自身成长和职业成就感等大问题,值得关注。尤其是在媒介生态日益浮躁的当下,新闻人与采访对象错位现象频发,轻则伤害新闻人群体的形象,重则导致新闻人产生职业枯竭感,值得深入分析其根源,探寻纠正路径。  相似文献   

15.
我初学新闻写作,常常遇到这样的困惑:每当历尽艰辛深入舰艇连队采访归来,总为占有了一些新鲜生动、不可多得的新闻素材而激动,紧接着不免又犯起愁来:怎么写呢?采用什么表现形式,怎么表达才能把最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报道出来?近几年来,我也曾留心阅读有关新闻业务书籍,虽有所受益,但适用于初学写作者、专门讲新闻写作具体方法和技巧的作品并不多见。最近读到刚刚出版的《新闻写作36术》,很受启发,犹如寻到了一把解除心头困惑的新钥匙。据介绍,作者刘善兴原是海军部队一位从战士报道员中成长起来的新闻工作者,曾在《人民海军》报…  相似文献   

16.
《实用新闻写作手册》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本比较系统地介绍和分析新闻写作与采访的新闻理论专著。文章在阐述新闻写作与采访的同时,对中国新闻发展的现象作了探索性研究,对重要作品、经典作品作了比较精要的评析,并附部  相似文献   

17.
新书架     
《实用新闻写作手册》 贾刚为所著《实用新闻写作手册》近日已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介绍了怎样采访好新闻,怎样写消息、评论、记者述评等。新书架  相似文献   

18.
俗语说得好“万事开头难”,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开头,所以在写新闻的人里边流传着一句话“千斤采访四两写”,来表明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写作的老记者说过一句话:“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当不好记者的。”那  相似文献   

19.
编读往来     
施宇同志: 《抽样调查》一文,是我和冉晓芹合作写的,《新闻采访学第二版前言》中曾提及。由于我的疏忽,未曾提醒你,此文在《新闻爱好者》上刊出时,就只有我一人的名字了。你看可否在明年第一期补救一下,作一简短说明。 寄来的《新闻爱好者》,均收到了,谢谢。但缺 11期,望能补寄这期给我。祝 贵刊在新世纪更上一层楼 !并祝 新年好 ! 蓝鸿文 2000年 12月 20日编读往来  相似文献   

20.
由济人撰稿的“新闻评论学讲座”,到上期为止,已经刊载完毕。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从这期起,开设一个新的讲座《新闻采访与写作》,由新华日报主任记者李大容撰稿。讲座结合采写实际,一例一议,生动具体地介绍作者积累多年的经验,将有助于新闻初学者学习掌握新闻的采访与写作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