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扩版要扩信息量覃进报纸扩版已成为新闻改革的热点。1992年我国有数十家报纸同时扩版,1993年有130多家报纸扩版,1994年全国至少有150多家报纸加入了扩版热潮。报纸扩版从根本上说,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出现的报业改革。通过扩大版面来增加信...  相似文献   

2.
扩版是报纸改革的机遇张敬安现在报纸扩版是件好事,它在满足社会需求上向前进了一步,而且也为报纸改革提供了一个契机。如果说过去囿于版面限制,一些好的思路得不到尝试和实践的机会,现在随着报纸的扩版,报纸有更多的空间可供新闻界稍展身手了。但为什么有些报纸面对...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不少报纸在扩版,不少报纸在酝酿扩版。有的由4版扩为8版,有的由8版扩为16版。对于这种现象,作为一个曾经长期在地方报纸工作的新闻工作者,我感到由衷的喜悦。这里,我想谈谈个人的一些感想和看法。(一)当“特区”来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报纸,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争办“周末版”或“星期刊”。不少报纸在扩版,或酝酿扩版,这是“周末版”、“星期刊”发展的继续。为什么呢?因为所谓扩版,据我的认识,就是搞报纸的“大特区”。如果扩版只是原来报纸版面的量的扩大,那恐怕是不行的;而应该是,也只能是报纸的质的升华,而扩版不过是它的表现形式。从总体上说,其基本方向都是要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因此,这也就是报纸本身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厚报时代"的到来,报纸版面改革不断加快,不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报纸,头版悄然出现了一个新兴事物——导读。1987年以前,中国的所有大报都是对开4版,版面少,内容也少。1987年,扩版之风自《广州日报》刮起,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据统计,被称为"扩版年"的1993年共有130多家报纸增扩了版面,中国的报纸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进入了  相似文献   

5.
扩版重在提高质量汪植培近几年来,我国报业出现“扩版潮”,许多地市报也跟着扩版,这是新闻事业不断发展的表现。有些报纸扩版之后,质量提高了,发行量稳中有增,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也有少数报纸扩版后,由于措施没跟上,质量不够理想,发行量也在下降...  相似文献   

6.
在我看来,受报业竞争愈演愈烈的形势所逼,报纸不断进行版面“扩容”(扩版)是一种大趋势。一般认为,报纸的新闻表达形式、新闻价值取向和报纸的体制改革属于报纸的“内部革命”,而报纸的版面“扩容”属于报纸的“外向性”竞争。版面“扩容”即通俗所言之“扩版”有三种形式:一是增加报纸  相似文献   

7.
马赛  王虹颖 《新闻传播》2005,(11):62-62
随着报纸不断增张扩版,设在一版的导读应运而生并日显作用。导读作为“厚报”本身的广告和展示内页精华的橱窗,其功能应不断强化。为了争夺读者视线,各类报纸的导读在形式上也千方百计精心“打扮”,有的“浓眉大眼”,有的图文并茂,有的五颜六色。有些报纸对导读功能的强调,甚至胜于对版面美的强调。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报纸扩版成为报界一股风潮.中央报纸扩,地方报纸也扩,综合性报纸扩,专业性报纸也扩.过去订三四份报纸每天可以从从容容地浏览一遍,细读几篇.扩版之后,仍是那几份报纸,厚度却增加了一倍多.报纸提供的精神食粮丰富了.同时也由于食粮过于丰富而来不及咀嚼,大多数版面上的文章,莫说细读,浏览也不可能,最多瞄一眼标题而已.报纸扩版,让人欣喜,让人无耐.  相似文献   

9.
粗放式经营之路已走到了尽头 报业市场目前面临相当激烈的竞争,一方面不断开发的网络、楼宇、户外等新兴传媒不断瓜分蚕食其广告份额,另一方面报业市场本身同质化程度高,读对报刊的多元化选择,决定了报业的买方市场特征。为了提高竞争门槛,以更优势的版面去抢夺同一区域的读,进而淘汰竞争对手,许多报纸通常采用两手:一手是不断扩版以追求厚报化,企图以此吸引读并通过增加版面厚度以承载更多的广告量;  相似文献   

10.
扩版应该扩些什么?顾冰清现在不少报纸都实现了扩版,无论是日报还是晚报,也无论是党报还是专业报,从对开4版扩至对开8版、12版、16版,甚至更多。有的即便没有扩版,但也憎出了诸如周末版、星期刊和其它周刊、专刊等等,有的还办有报中报。报纸的扩版增期,标志...  相似文献   

11.
报纸加张有感亦人扩版、加张是报纸兴旺发达的表现吗?对此,我多多少少有点疑问。尽管我国纸张生产能力不足,纸张又缺、又贵,可还是有些报社在扩版、加张上使劲。小报改大报,大报小报纷纷扩大版面;报费呢?自然要涨了。似乎读者不在乎这几个钱(不见得),于是乎改吧...  相似文献   

12.
把扩版做成“乘法”张秋,龚惠民扩版对于报纸来说是求新求变的一个良好契机,它为报人面对不断发展着的新闻事业和读者市场所产生的新的办报观念和办报思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版面空间。扩版是读者的需求,也是报纸自身的需求,它既是一种被动,又是一种主动。扩版成功的...  相似文献   

13.
自从厚报时代出现后,办报的成本日益加大,许多报社出现了亏损情况,有的甚至不得不关门大吉。报业竞争如此激烈,迫使报社的社长老总们不得不把精力更多地放到经营上去。而作为报社来讲,所谓经营,说到底主要还是广告经营,广告是报社的主财源。现在说要做大做强报纸,首先是必须做大,因此,报社纷纷扩版,版面越来越厚。  相似文献   

14.
凌坚 《传媒观察》2005,(6):44-45
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许多地市级党报纷纷扩版。在扩版的运作中,诞生了一些新的专刊(版)及周刊。应当看到,新一轮报纸的改版和扩版,其根本目的是扩大新闻信息容量,增强有用性和可读性,强化党报的市场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包含着对广告市场的占有。这些大部分带有行业特征及专业性质的版面,是介于新闻和广告之间的边缘化版面。这些版面是整张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读者都会发现全国的报纸出现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一是内容上的,二是形式上的,后者包括了报纸的扩版,版面的改革等等。以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所辖的《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文萃报》、《家庭导报》、《大众卫生报》、《科技导报》为例,近年来纷纷进行扩版或版面改革,取得很大成效,但也留给人们一些思考。竞争是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已进入了信息社会时代,作为纸质传媒的报纸,不但受到了其他媒介的冲击,同时也受到同业之间的挑战和竞争。因此,研究如何创新版面。吸引更  相似文献   

16.
新闻图片市场在中国大陆尚属起步阶段。但就在大批涌现的报刊图片告急、众多报刊愿出高价购买精彩照片时,新闻图片的市场需求形成了,此需求来势之猛,使新闻摄影界看到了: 市场的迹象 促成这种市场需求的最直接原因是报刊市场的发展。据统计,建国30年时,大陆报纸仅发展到100多家。80年代前期出现第一次飞跃,1985年达到1445家。此后几年有起有落,90年代初又出现第二次飞跃,1993年达到新的历史高度——2000余家。 报纸种数增加是第一次飞跃的主要标志,报纸扩版是第二次飞跃的显著特征。1993年仅首都报纸就有60多家扩版。 1993年新华社摄影部向订新华社照片的约250家国内报纸调查报业和照片运用情况,反馈的166家报纸答卷中引人注目的一点也是各报的扩版趋势。66%的报纸要在近期扩版,包括扩展版面和缩短刊期。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我国报业的发展呈现出繁荣兴旺的局面,全国各级各类报纸纷纷扩版增期,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报纸的扩版增期,对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各种信息日益增长的需要、对搞好报业自身的改革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扩版之后,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在信息量、稿源、版面内容、队伍素质等方面,不少报纸出现捉襟见肘、跟不上发展的情况,还有新闻性不强、杂志化倾向等问题。面对扩版之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报人都在认真思考和扎实地加以解决,并创造出不少成功的新鲜经验。为了巩固和发展扩版成果,从思想、机制、办报实践等方面探讨扩版之后出现的各种问题,《新闻战线》编辑部与华凌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这次“扩版之后……”华凌杯征文活动,目的在于为各报提供一次交流经验的机会。希望全国报界同仁及各界关心报纸的同志,积极探讨,踊跃参加。  相似文献   

18.
杨静 《当代传播》2003,(6):77-78
中国报业市场第一轮竞争的主要领域集中在版面和发行上,采用的主要手段是扩版和降价。版面之争主要集中在增容上,各报争相扩版,其目的是通过扩版增加报道内容和报道覆盖面,增加报纸信息的全面性和丰富性,以吸引更多的读者。但是如果只是单纯的增加信息的数量,而不对其进行分类、有序化处理,以实现信息的集约化传播,是不能长久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的。报纸在经过扩版之争之后,随着竞争的加剧,内容同质化的加深,为了更长久地吸引读者,必须为扩张以后的版面寻找一种最为恰当的组合方式,从质的层面上使越来越厚的报纸越来越好看。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报纸扩版潮起云涌.大多数报纸通过扩版,不仅丰富了版面内容,满足了读者的需求,而且扩大了发行,增加了广告收入,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漯河内陆特区报》也不断适应报纸发展趋势,进行了几次扩版,由10年前创刊时的四开小报发展到今天地方特色淳厚的对开日报,摸索出了一套新路子.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不断扩版的各类报纸中,娱乐性的休闲版占据着主流位置,传统的文艺副刊声音越来越弱,有的停刊,有的压缩版面,有的转成了娱乐版、休闲版,严肃的纯文艺作品的版面难觅足迹。有人说这是报业适应市场的改革,有人说这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在所谓“快餐”大众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传统文艺副刊如何生存?出路何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